APP下载

时间、记忆与遗忘

2020-10-20李德南

上海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际巨人珍珠

李德南

在读《消失的巨人》的过程中,脑海里时常回旋着塔可夫斯基的话:“时间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因此不会消失得毫无踪迹。那些我们度过的时光,一定会以经验的形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留下印记。”《消失的巨人》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当下的经验和过往的经验在小说中时有交叠,既相互衍生,又相互拆解。而这一切,莫不是因时间而产生,又因时间得到延展。小说的结构由此而形成,小说的主题也由此而得到确定。它是时间之书,也与记忆与遗忘有关。

存在是在时间中生成与展开的,《消失的巨人》中的“我”以及和“我”有关的一切也同样如此。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写“我”有些独特的家庭生活。“我”小时候因患眼疾而停学一段时间,保姆吴珍珠因此而进入“我”的生活。“我”与吴珍珠本无血缘,却因此而有交集,一度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小说中有个场景,写到“我”与母亲、吴珍珠一起出行,当时“我”坐在吴珍珠腿上,“母亲近在咫尺,可吴珍珠陌生而甜蜜的柔软,就像一声柔弱的哨音,预警着我们将进入新的领地。”但“陌生而甜蜜的”关系又是暂时的,“我”和吴珍珠终将分道扬镳,那份情感也变得若即若离,难以维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彼此的民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或者是因为身份上的不平等吗?似乎都有一点点的关系,但这些又并非全部的原因。这种社会、历史与政治层面的分析,是郭爽所擅长的,只要读一读《我愿意学习发抖》和《拱猪》《鲍时进》就能确证。可是在《消失的巨人》中,她并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处理这样的问题,或者说,没有聚焦于这些问题。也许,在郭爽看来,人在根本上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只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很难完全和他人心心相印,毫无隔阂。各种形式的“情”对于个体来说当然重要,也是每个个体所渴求的,可是“情”本身是不稳固的,甚至可能脆弱不堪。“情”是存在的,可是并不能完全解决一切问题。“我”与吴珍珠之间是如此,“我”与“我”的父母、丈夫之间何尝又不是这样?人际,是一个光与暗并存的区域,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化约的、也无法给出截然判断的区域。也许是出于这样一种认知,“我”对于人际始终是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我”对于他人,并没有任何迷恋的心思,甚至在做母亲后面对自己的女儿,也谈不上深爱。

在《消失的巨人》中,“我”对于时间是敏感的,也热衷于自我凝视。“我”在不断地尝试返回时间的深处,打撈出失落的记忆。拒绝遗忘与确证自我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这篇小说的展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打捞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度,一方面在于记忆会在时间中飘散,变得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则在于,打捞到的记忆,哪怕是真实的记忆也未必对当下有用——当下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记忆中的经验和当下的经验可能存在断裂或冲突,从而让经验的所有者陷入内在的冲突状态。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到吴珍珠曾捉住一个试图偷书的小男孩并对他严加惩罚,在“我”最初的回忆中,吴珍珠是整个行动的主导者。“我”最终又试图说服吴珍珠,她之所以想到捉那个男孩,是因为“我”看见了他偷书,所以让吴珍珠去把他捆了,“我说我讨厌他。如果你不去,我就要连你一起讨厌。一辈子讨厌你。”在这里,哪一种记忆才是真实的,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消失的巨人》对于时间、记忆和遗忘的书写,与郭爽的《我愿意学习发抖》《饲猫》《九重葛》等作品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些作品,又与巴恩斯(《终结的感觉》)、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莫迪亚诺(《夜半撞车》)等人的写作构成谱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郭爽在写作中,又融入了地方的元素,写法上也有个人的独特之处。郭爽的写作,有她的前辈或同道,渊源有自,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她写作的部分特点。她的写作还有其他不同面向的探索。

猜你喜欢

人际巨人珍珠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国内
“种”珍珠真神奇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直立的石巨人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雨珍珠
取珍珠
珍珠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