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采茶戏的视觉呈现研究

2020-10-20杨莹

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采茶戏丑角赣南

杨莹

摘 要:戏曲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格的艺术瑰宝之一,而赣南采茶戏则代表了客家人的文化审美追求,蕴含了赣南地区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赣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日常实践。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与要素五花八门,角色设定、服饰、妆容、动作等视觉呈现无一不体现独特的客家特色。文章将从上述几方面入手,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视觉呈现,提升对赣南采茶戏的认知,对赣南采茶戏的当代发展与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视觉呈现

早在2006年,赣南采茶戏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可以说是赣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赣南指的是江西省南部区域,主要以赣州市的3区14县1县级市为主。之所以说赣南采茶戏代表客家文化,是因为江西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采茶戏,顾名思义,是在日常劳动中发展并完善的一项民间艺术,这也从根本上奠定了赣南采茶戏的审美基调。采茶戏以广大劳动群众为创作对象及表演对象,整体风格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以积极的正向引导为主,展现了客家人刚正不阿、勇敢开朗的性格特征。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赣南地区盛产茶叶息息相关。每逢采茶时节,劳动人民纷纷上山采茶,以采茶歌自娱,这也是采茶戏的前身。此后采茶歌与民间灯彩艺术、歌舞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本文将以视觉呈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采茶戏的角色扮演、服饰妆容、动作神态等方面展开分析,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及采茶戏内涵。

一、性格鲜明的角色行当

赣南采茶戏又被称为“三角班”。“三角”指的是小旦、小丑、小生三个行当,三个角色就可以搭一台戏,而“三角”中又有“三小行当,丑角当家”的说法。在采茶戏里,貌美如花的妙龄旦角和正直勇敢的小生往往不是主角,丑角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点的表演角色。丑角分为正丑和反丑。正丑一般代表的是勤劳务实、机智勇敢的正面角色,在表演风格上也具有大气灵活、幽默风趣等特点。反丑恰恰与正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的是市井无赖,通常有好色、势利、贪财、小气等性格特点,表演风格诙谐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赣南采茶戏在角色分类上正邪分明,风格特征也显而易见,给观众较大的视觉冲击,对比鲜明,这与客家人直爽活泼的性格有关。采茶戏故事的结尾一定是邪不胜正,丑角饰演的丑恶乡绅得到应有的惩罚。在赣南采茶戏中,主要依靠丑角的表演营造舞台气氛,在表演过程中,人物动作形态夸张好笑,运用大量口头文学,使人物性格鲜明饱满,体现地方特点。

二、夸张的妆容与贴切的服饰

赣南采茶戏夸张的妆容主要体现在丑角演员的面部妆容上。不像我国国粹京剧那样需要整张脸布满妆彩,采茶戏的面部妆容主要在额头下方至鼻尖上方部分,不管是正丑还是反丑,都在此部位饰以白色方块,以示滑稽幽默。

角色行当的不同在服饰上也有所表现。以帽饰为例,正丑角色的帽子一般帽檐较为宽大,在日常劳动中起到遮阳挡雨的保护作用,符合正丑勤劳朴实的人物性格。被客家方言称为“冬头帕”的帽饰,其实就是由简陋的自制粗布制成。而反丑一般戴的罗帽就显得较为精致,比较紧窄,一是为了凸显反丑积累的社会财富,戏里的反丑一般不是劳苦大众,而是有一定金钱与社会地位的人物,二是紧小的帽子配上滑稽的面部妆容,更显人物造型的夸张诙谐。总的来说,赣南采茶戏的服饰以麻、棉等较为廉价的布料为主,辅之以丝绸。布料颜色根据人物角色不同而有所差异,反丑的服饰较为鲜亮华丽,而其他角色以深色布料为主。服饰样式以大襟衫、和尚领为主,服装制作精良、走线平整,虽然没有昂贵的布料与精致的点缀,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对生活的要求。

在整个的赣南采茶戏的视觉呈现中,妆容及服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合适妥帖的外部造型,有利于为观众营造舞台的故事氛围,将观者更好地带入故事情境当中。赣南采茶戏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每一台演出都有其故事背景与寓意,夸张的妆容与贴合人物背景的服饰更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营造和交代戏剧情境,为观众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

三、程式化的舞台动作与动物模仿

赣南采茶戏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原因之一是其蕴含客家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就是采茶戏最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采茶戏舞台动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日常劳动生活,再经过艺术加工,形成赣南采茶戏的标志性舞台动作,分别是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另一类则是模拟动物形态,生动有趣,体现劳动人民生活的乐趣。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常见的一种舞台步法,是丑角的基本步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屈膝半蹲的方式在舞台上表演,这种步伐看起来诙谐幽默,给舞台表演增添了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男低女高的画面,实则非常考验演员的基本功。矮子步要求演员底盘扎实,小腿有力,这样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才会灵巧轻便。这种步法也是源于采茶活动,男性背着背篓,半蹲着接茶叶。可以说这种舞台表演形式是客家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在茶叶收获季节的辛勤付出。

单袖筒在我国的戏曲表演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它不同于飘逸婉转的双水袖,最初的单袖筒设计是因为在采茶制茶过程中,劳动人民便于擦拭自己的汗水且避免汗水滴落到茶叶上。单袖筒并不是初始形态,刚开始人们只是在腰间别一条白布巾,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将随身的白布巾与左袖结合,左袖延长至66厘米,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美感。采茶戏的这种服饰风格较为写意,与中国传统戏曲端正对称的服饰风格不同,是结合了地方民间特色的艺术化的服饰风格,为采茶戏的舞台表演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

扇子花也是赣南采茶戏表演中的基本形式之一,上文提到左袖单袖筒,而右手往往执一彩扇。在表演过程中,左手长袖与右手扇花相辅相成,以扇舞袖,以袖拂扇,二者在舞台上的配合相得益彰,为观者呈现出一套别具风味的舞台动作。正所谓“采茶无扇子,如同吃饭缺筷子”。由此可以看出,扇子在采茶戲当中的重要性,扇子跟其他的舞台表现形式一样,来源于制茶过程,茶农们在炒茶时为了防止茶叶温度过高,所以一手炒茶一手用扇子扇风降温。在采茶戏中,经过艺术加工,扇子花与矮子步、单袖筒成为最具代表性与地方特色的舞台动作。

此外,模仿动物形态也是赣南采茶戏的一大特点。模仿动物形态主要表现在对它们的象形模仿,比如“猴子洗面”“公鸡啄米”“乌龟爬沙”等。广大劳动人民善于从日常生活与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与审美体验,赣南采茶戏中出现过的动物象形模仿多达上百种。此外还会模仿一些植物形态和日常生活中的虚拟动作,这都凝结了表演艺术家们的智慧,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十分生动自然,浅显易懂,对观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因此采茶戏是真正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

四、表演道具及其他

赣南采茶戏的视觉呈现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致力于为观众打造一个可观、可感、可触的真实舞台,既贴近日常生活,又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舞台表演道具来说,它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以采茶戏经典曲目《补皮鞋》为例,手中的鞋为实物,而针与线则为虚,观众通过人物动作来理解故事的情境与情节,既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会使舞台表演更具艺术性。另一经典曲目《钓拐》中,正丑手中握有钓竿,而所钓的拐(客家方言,青蛙)则是不存在的,但观众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人物动作的含义。除了扇子这类必备道具之外,其余常见道具基本与曲目主题息息相关,大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劳动工具,比如锄头、竹篮等。

赣南采茶戏最早见于明朝汤显祖的诗中:“僻坞春风唱采茶。”在4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采茶戏愈加完备与丰富,被称为“三奇三绝”,“三奇”即歌舞戏的结合,“三绝”则是扇子、步子、袖子的结合。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缩影,它既代表了客家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又蕴含着深厚的客家情怀与精神追求。赣南采茶戏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兼具戏曲的婉转优美与地方特色的通俗易懂,是一出大放光彩的地方戏剧。

参考文献:

[1]吴国辉.赣南采茶戏服饰文化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8(1):57-59.

[2]肖慧梅.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以《九龙山摘茶》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3):137-138.

[3]许立喆.解读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与音乐特征[J].福建茶叶,2016(11):397-398.

[4]欧阳剑.论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特色[J].艺术品鉴,2019(26):189-190.

作者單位:

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采茶戏丑角赣南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丑角
国画作品《四季》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