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2020-10-20

华人时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嘉庆镇江藏书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阮元非常喜爱镇江山水,尤其酷爱焦山,曾多次游览焦山,留下许多诗作和墨宝。

嘉庆元年(1796年),阮元登临焦山,目睹焦山碑刻如林,十分欣赏。他见松寥阁内藏有一尊周宣王时古鼎,鼎大逾斗,古色陆离。鼎内铭文极为简奥,保存完好,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他又觉得阁中仅贮一只古鼎,未免显得形单影只,当即产生了配鼎成双之意。嘉庆七年(1802年),阮元出任浙江巡抚,在杭州时,觅得一尊西汉定陶鼎,做工精细,铭隶古奥,对考辨文字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实为稀世之宝。阮元得鼎后,考虑“焦山仅有周鼎,若以汉鼎配之,经史可徵,可增诗事”,于是他将这只西汉定陶鼎赠送焦山,并用官牍行文通知镇江府和丹徒县衙。数百年来,焦山二鼎相映生辉,不仅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前来考辨史实。

嘉庆十二年(1807年),阮元又到镇江,见水月庵旁明天启年间郡守为奉祀杨忠愍公所建仰止轩荒圮,感叹不已,便邀寺僧巨超商议捐资重葺,新题横匾,又立忠愍木主祀之。同时,他又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杨忠愍公墨迹送给焦山,以“庶几忠烈之士,与江山共千古”。

嘉庆十八年(1813年), 阮元被授扬子江漕运总督,在瓜洲时,他与焦山诗僧借庵谈起建立焦山书藏的事,对当时“好学之士,半属寒酸,购书既苦无力,借书又难,其人坐此孤陋寡闻无成就者,不知凡几”,深感忧虑,决定竭力建立焦山书藏,以“嘉惠艺林”。嘉庆十九年(1814年),阮元委任观察丁百川等人治其事,在焦山西麓海西庵内建楼五楹,以作藏书之所。藏书楼建成后,他又亲自操办书藏之事,从书库的布局、书橱的制造到书籍的编排等都一一酌办,他还制定了焦山藏书条例,规定焦山书藏藏书不分部,依照“瘗鹤铭”残存77字顺序编号。为了充实焦山书藏,他从自己的私人藏书中,精选出图书近2000册率先捐给焦山书藏。在他的影响下,各方名贤纷纷捐赠,琳琅万轴,十分兴旺。藏书最多时达1800余种,30000余卷,12000多册,成为全国最大的寺院书藏,连康有为都赞叹:“道光以来,藏书莫若此也。”阮元在了却心愿之后,畅怀高吟出:“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靓”的诗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城翰林张焘赠给阮元两部方志,一为宋嘉定镇江志,一为元至顺镇江志,均为手抄本。辑录于明《永乐大典》,这两部书“自明以来藏书家绝无著录之者,洵为罕见之秘籍”。阮元详加校勘,得其条理,又重新编制,明其体例。他恐其失传,还专门为二志编写了提要,进呈内府保存,又抄录了两个副本,一藏家中文选楼,一藏焦山书藏。为使这两部书传布于世,“乃谋自镇江人刊刻”。道光十一年(1831年),鎮江盐商包景维拜访阮元,表示愿刻宋元两部镇江志书。阮元闻之大喜,立即书写“古籍待刊三十载,旧闻新见一千年”七字联句以赠。他还亲自为二志作序,详明始末,指点精要。由于他的努力,镇江宋元二志才得以传世。

嘉庆年间,阮元有一次游焦山经过隐居焦山附近的学者王豫的居处,看到王豫的种竹轩收藏有江苏八郡诗人的诗集,就提议与王豫联手辑刊《江苏诗徵》,他从扬州文选楼调来许多诗集,又“岁资以纸笔抄胥”。王豫感其意诚,“遂屏弃一切,日事搜讨,不遑寝食”,移榻于焦山佛洞,历十二寒暑,始辑成5430余家,分为183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阮元任职广东,王豫将《江苏诗徵》稿发往粤抚署校刊。阮元聘请著名学者江藩、许珩帮助删订较正,又捐资制版,并将书版不远万里归藏于焦山海西庵。此后,焦山僧人曾多次印刷,以应天下学者之需。(责编  董西飞)

猜你喜欢

嘉庆镇江藏书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小毛驴藏书
教皇帝说话
镇江香醋
镇江阁
狮子山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