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2020-10-20陈朝伦胡志峰冯文岗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贵州旅游

陈朝伦,胡志峰,马 琨,冯文岗

(1.2.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3.4.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旅游与社会发展研究部,贵州 贵阳 550004)

近些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精准发力,把大旅游和大数据、大生态作为做优做强的三块长板,把旅游经济作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比重高、带动强、贡献大的支柱产业。“十三五”以来,全省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1.8%和36.8%,规模与体量均列入全国第一方阵;旅游企业11 249家①,新增9224家;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贵州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纽约时报》等国际知名媒体连续几年把贵州推荐为全世界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是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如何危中窥机,把握疫情影响下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成为当前极为重要且迫切的课题。

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旅游高质量发展既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

(一)发展模式:是一种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齐头并进

从当前贵州及全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位、高速的增长。而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数量、品种和类型等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仍然需要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齐头并进。

(二)增长方式:由游客数量增长驱动转向消费拉动

2019年,贵州总旅游人次从2015年3.76亿人次增长至11.35亿人次,大规模旅游人次的增长是近年来推动贵州旅游经济增长的最核心动力。随着旅游大众化向品质游的转变,全省到访旅游人数将趋于饱和,旅游经济的增长则主要受出游品质提高影响,即消费能力提升驱动。因此,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应注重由人次规模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

(三)供给体系:指旅游要素的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旅游要素的提升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通过从制度和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环境,积极融入信息、生物等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和投资结构,从而全面提升旅游要素品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通过推动“旅游+”“+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使旅游产业价值链有效延长和增容。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供给体系的核心和落脚点。通过提升创新力和丰富度,实现由目前低层次、低附加值为主转向高层次、高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四)动力变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指推动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旅游商品研制水平,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合理的产业或财政金融等制度安排,对其现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从而使制度环境提升优化。

总之,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齐头并进式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变化过程,是以消费拉动、科技驱动、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的动力变革,是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体系现代化、品质化和国际化以及产业、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不断优化的过程。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

(一)短期看,旅游经济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

1.旅游和主要行业运营指标下降明显

2020年1季度,全省旅游总人数452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7.59亿元;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81.0%和-83.5%,均高于-56.0%和-69.0%的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全省旅客运输总量6355.26万人、旅客周转量77.04亿人公里,同比下降分别为59.5%和51.7%;餐饮业和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分别下降30.8%和43.9%;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0.8%、53.5%和38.6%。

表1 2020年1季度贵州与全国旅游主要指标

2.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下降较快

旅游业相关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1季度,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74.07亿元,同比下降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34.32亿元,同比下降1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74.37亿,同比下降29.9%,损失最为严重。旅游业相关行业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第1季度,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同比下降分别下降21.0%和33.7%,明显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2%的速度(见表2)。

表2 2020年第1季度贵州旅游主要行业增加值、投资增速指标

(二)长期看,疫情冲击不改旅游经济向好大势

1.第1季度主要指标占全年总量较小,后期弥补损失的机会较大

根据2019年全省旅游主要指标显示,下半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年53.4%,上半年占46.6%,其中第1季度仅占19.6%(见表3)。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同比预计分别下降15.5%和20.6%。随着第2季度后跨省团队旅游恢复,景区接待游客承载量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复苏加快,有机会有能力弥补前面的经济损失,并将全年旅游经济损失控制在20%左右。

表3 2019年贵州旅游主要指标情况

2.重点行业降幅逐步收窄,旅游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增强

2020年1—5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下降75.2%和79.7%,降幅比1季度分别收窄5.8个和3.8个百分点。4月,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在1季度负增长的基础上转负为正,实现正增长12.1%;1—5月虽仍然为负增长,但降幅比1季度收窄8.8个百分点;其中,1—5月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同比下降1.7%、41.6%、26.4%,降幅比1季度分别收窄9.1个、11.9个、12.2个百分点(见表4)。显示出贵州旅游经济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发展韧性较强。

表4 2020年1—5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情况

3.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树立,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贵州疫情防控“早、快、准、严、实、稳”,在全国率先启动疫情防控研判部署,率先对重点人员实行集中隔离,率先开展重点人员集中核酸检测,率先保障复工复产复学复课,率先对出院患者进行集中管理。疫情防治工作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截至7月14日,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已连续达149日,全省每百万人口确诊病例数3.25人,仅高于西藏和青海两个省区。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经历“非典”“新冠”两次疫情大考,贵州逐步树立起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安全贵州、健康贵州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新的独特优势。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也有望在下半年逐步释放。预计今年第3季度开始,旅游业可得到恢复,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三、贵州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扶持政策持续发力,旅游行业秩序逐渐恢复

1.出台扶持政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旅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恢复发展,贵州旅游业扶持政策持续发力。2020年3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实施财政资金奖补政策、项目提升刺激政策、文化旅游惠民政策、以工代训补贴、门票优惠政策,以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融资担保服务、强化精准营销推广、鼓励各地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等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聚焦旅游、商贸、农产品等重点消费领域及“智能+”“宅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实施一揽子促进消费措施。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大会暨中国旅行者大会”,各地旅游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在携程游客“心愿指数热门目的地”榜单中,贵州排名全国第3,成为疫后全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2.假日消费加快恢复,市场活力有所增强

今年“五一”“端午”节假日期间,全省市场活跃、人气回升,消费市场加快恢复。5月1日—5日,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309.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80亿元;[1]6月25日—27日,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72.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35亿元,分别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42.2%、2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省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达99.5%。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旅游景区达到最大控制流量。一日游、周边游、夜间游、短途自驾游等成为假日旅游新热点,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受到更多游客青睐,小规模、自组织、家庭型、开放性的旅游方式逐步成为新的发展潮流。[2]

3.世界知名度持续提升,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贵州先后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到访的旅行地,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为中国最有前途的旅游目的地,被联合国世文会评为全球十大首选旅行地。全球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发布的“《Best in Travel 2020》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贵州入选十大最佳旅行地区榜单,是中国唯一入选地区,且在全球范围40个值得前往的目的地中,排名第6。美国《国家地理》将贵州列入“2020年最佳旅行清单”。近年来贵州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持续提升,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形成更注重安全、健康、便捷的新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

1.节假日景区限流极大提升了游客安全保障和游览体验

“五一”“端午”节假日期间,全省景区采取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网上分时预约、关键节点及时疏导等措施,总体做到了假日旅游的“限量开放、预约开放、错峰开放”。疫情前,每逢节日,人们集中出游,旅游市场出现“井喷”,经常出现进不来、出不去、吃不好、住不下及如厕排长队、照相大合影等假日旅游顽疾。景区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服务质量、游览秩序、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等也面临巨大压力和考验。今年采取的限流措施,虽然景区门票和综合收入有所减少,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等热门景点因预约不上给部分游客留下遗憾,但这些措施极大增强了游客的安全保障、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2.网上预约订票模式极大地便捷了游客出行

4月15日起,贵阳市首先实行3A级及以上景区预约入园。随后,在“五一”假日期间,贵州各市州旅游景区全面实行分时段向游客进行预约,并将预约情况及时进行公布。“5·19”中国旅游日当天,“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正式对外发布。游客只需要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后登录即可,减少了安装app的麻烦。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游客可以很方便地挑选心仪的景区门票产品,直接在网上支付。在景区换票也很方便,如百里杜鹃等备有电子票检验设备的景点,凭订票二维码便可直接入场,节省了大量排队买票、验票的时间。可以预见,往年黄金周节假日,荔波、梵净山等景区排队买票的人海模式将不复存在。

3.游客更青睐安全卫生的酒店和景区

据美团大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安全健康受到游客的格外重视,卫生防疫做得好、游玩让人放心的景点和酒店更受欢迎。今年清明节、“五一”节、端午小长假期间,“安心玩”“安心住”景区网上访问量和订单量大幅上涨。“安心住”酒店日均意向访问量是非安心住的1.1倍;“安心住”酒店间夜量是非安心住的2.2倍。民宿方面,相比节前的周末,“五一”期间,进行保洁公示的“安心住”民宿房源成交订单量增幅是其他房源增幅的3.47倍。事实证明,让游客玩得放心,住得安心,能够有效提振旅游消费。

4.团队游更注重安全、卫生保障和旅游顺畅

在餐饮方面,旅游团队一改疫前桌餐制,采取“团队专区、公筷公勺”或分餐制、自助制,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在出游用车方面,团队车辆保证一车一日两次消毒,提前为乘客安排座位,并将车厢后部两排座位作为“途中留观区域”,每车必备红外线体温枪、免洗洗手液、消毒水;团队出发前,旅行社工作人员会统一为游客完成景区入园预约,保障整个行程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旅游”成为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从政府层面看,着力推动旅游行业线上线下融合。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等内容[3],给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实际应用看,整合多样化需求催生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方面,旅游资源过于分散、旅游目的地背后为多个资源控制方,给游客的信息整合和行程安排带来困难,影响出游体验;另一方面,随着游客餐饮、住宿、休闲、购物、教育、娱乐等需求深度和广度延伸,游客更加希望有指定的服务方提供多种需求的定制方案,以节省搜寻成本并实现效用最大化。为游客提供更加有品质的一站式服务,方便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游览更多风景,体验高性价比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成为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康养、商旅、银发、免税等市场拓展将为疫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助力

1.“疗愈”康养旅游需求增加有利于拓展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

从产业基础看,近年来,贵州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着力培育大健康企业,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构建涵盖“医、养、健、管、游、食”等六大领域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实现增加值1382.79亿元,产业机构数量达到15 029家,上市(挂牌)企业19家,实施重大项目378个、累计完成投资1250.17亿元,全省大健康产业势头正起、锐气十足。

从消费需求看,受全球疫情影响,消费者对日常健康需求增加。面对疫情影响,人们对生命价值、生态价值的理解,以及生活质量的追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旅游、养生旅游、康体旅游、休闲运动旅游等“疗愈”消费需求将极大增加。贵州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富集,适合疗愈康养,发展康养旅游正适其时。在良好的生态和产业基础上建设康养、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商旅”市场具有消费刚性,将为贵州夏秋季会展业拓展广阔空间

从统计数据来看,贵州商务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达到7515万人②,比2015年的1204万人增长了约5.2倍。该类市场消费水平高、价格敏感度低、逗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对产品品质要求高,一个豪华会奖旅游团的消费通常是一个普通旅游团的5倍。随着国内企业对第三方商旅管理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对企业内部差旅的费用控制、成本管理意识愈发强烈,未来2—3年,全国商旅管理市场将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通过打造度假奖励、高端商务、会议培训、展览展会等重点产品,将极大提升贵州会展设施的利用率,丰富贵州夏季和秋季旅游市场产品要素。

3.“银发”旅游需求持续扩大,为贵州打造银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

从全国看,根据全国老龄委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据携程旅行网数据,2/3的老年人每年出游3~5次,其中一线城市占比最高达46.4%,小镇老人的旅游需求同样旺盛,未来每年多次出游的老年人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省内看,2017年和2018年,全省银发旅游(65岁及以上人口)产业增加值分别达6.77亿元和8.86亿元③,年均增长30.9%。如按此增长率计算,到2025年,贵州银发旅游产业增加值将达58亿元。积极开发设计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休闲旅游产品、理疗健身产品及餐饮、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将为贵州迎来井喷的老年旅游市场。

4.“免税”购物市场增长潜力较大,有利于提升旅游消费

从全国资本市场看,休闲服务行业划分为5个子板块,包括酒店、免税、旅行社、景区和餐饮。2018年,行业整体收入实现22.51%的增长,其中,景区、旅行社、酒店和餐饮的收入增速分别是10.16%、7.09%、6.3%和5.85%,增长较为平缓;而免税板块收入同比增长66.21%,是增速最快的子板块。

从区域实践看,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海南免税年销售额由9.86亿元稳步增长至2018年的101亿元,年平均增长39%;购物人数由48.36万人次增长到288万人次。离岛免税购物成为海南旅游重要的吸引物,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游客人均消费。贵州旅游人均消费额低,争取离岛免税购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加贵州旅游要素的内容,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旅游人均消费水平。

四、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结构:“门票经济”亟待向“范围经济”“综合经济”转变

为促进消费和企业复工复产,贵州采取了A级景区免费游的措施。但对亚木沟、苗王城等无二次消费收入的旅游景区来说,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一旦免费开放,不但不能带来收入,反而增加更多的运营成本,游客来得越多所要承担的成本付出越大。“门票经济”致使当地旅游收入单一,获益渠道太少,妨碍开放性、全域化的休闲旅游发展。因此,推动景区、旅游目的地摆脱目前的“门票经济”,更加注重拓展旅游的产业链、附加值,通过向一、二、三产延伸和融合,是弥补免费开放后景区门票收入减少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旅游产业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的重要路径。

(二)产品体系:高品质的夜游产品仍然不足,亟待向全时游转型

“无夜游不休闲”“越夜越经济”,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上,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以上。根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显示,黄山(见图1)、泰山、峨眉山等名山景区人流变化总体呈“勺形”分布,18∶00~23∶00之间,游客流量仍能保持在峰值的10%~50%。从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人流变化示意图(见图2)可看出,整体呈现“几字形”分布,20∶00之后游客流量接近为零。由此,使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夜游产品将成为贵州丰富产品业态、带动区域消费的重要引擎。

图1 2019年10月1日—7日黄山景区人流变化

图2 2019年10月1日—7日黄果树瀑布景区人流变化

(三)市场主体:“小、散、弱”问题明显

贵州高等级酒店数量少,仅为四川、云南和广西高等级酒店数量的45.4%、62.8%和64.1%④。旅行社接待能力弱,2019年,旅行社组织、接待国内旅游分别为136万人次和349万人次,分别列全国第22位和18位,旅行社接待人次仅占全省的0.3%,远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⑤。在历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单中,贵州的旅行社均无一上榜。根据Wind企业库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6月1日,贵州旅游集团企业(存续)共458家,而云南则有629家、四川610家。旅游上市企业少,在全国主板上市的山岳型公司有黄山旅游、峨眉山A、九华旅游、丽江旅游、张家界、长白山、桂林旅游、武当旅游等8家,贵州以山而名、因山而特,但还无一家山岳型景区上市公司。

(四)旅游消费:水平低、本地化不足

1.消费水平低

贵州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均比周边省区低。2019年,贵州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为1084元,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则分别为1527元、1158元、1149元和1335元,贵州与之相比低了29.0%~5.7%;贵州入境旅游人均花费214美元,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则分别为487美元、482美元、563美元和347美元,贵州与之比较低了62.0%~38.3%(见表5)。

表5 2019年贵州旅游消费水平与周边省区比较

2.旅游消费本地化不足、社零总额转化率低

2019年,贵州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值分别为1.5和3,均居周边省区首位(见表6);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却均居末位,说明贵州旅游收入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能力较弱,旅游人次转化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贵州旅游企业规模小,没有纳入统计;再加上旅游商品本地化不足,各地都是“小义乌”,牙舟陶等非遗产品市场接受度较低,高价格的玉器和乳胶产品均来源于外地;适应青年群体、高端商务群体及广东等重要客源地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供给也不足。

表6 2019年贵州与周边省区的旅游消费能力比较

(五)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不足、公共服务不优问题暴露

1.多样化个性化进程缓慢

随着无景点旅游、网络互助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定制旅行、社交旅游等新形态的涌现,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形式的快速发展,对与之相配套的设施与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贵州特色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精品酒店、民宿等供给仍显不足,与自助游、自驾车游、探险游、生态游等新兴产品对应的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特种安全救援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2.信息技术支撑不够有力

疫情下限制客流、预约进入等一系列措施呼唤更加“智能”的景区和旅游服务,全面覆盖游客在贵州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还未能满足:旅游前,通过VR看贵州、全景直播等功能及智能规划旅游线路能力不足;旅游中,为游客推送准确的目的地线路及导航服务,扫码、“刷脸”乘坐公交、景区直通车、景区入园及查找停车位、找厕所、智能语音讲解等服务不足;旅游后,享受购物、申请电子发票、投诉、信用评价、无条件退款、退税等服务也未建立。

(六)统计体系:重数轻质,不能适应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1.旅游数据有待精准

旅游数据“数出多门”,亟待建立旅游、公安、商务、统计等多部门联通共享的数据统计机制。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成为游客查询、预订的重要渠道,而目前贵州旅游统计的数据获取主要是通过各地上报及抽样调查等,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对不同用户属性信息及用户兴趣偏好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对于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游客旅游资讯及旅游产品信息的精准推送等支撑不足。

2.统计要素有待拓展

目前的旅游统计内容大致包括基础的旅游统计(旅游人数、旅游消费等)、旅游市场统计(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特征)、满意度研究、旅游增加值统计、旅游贡献统计等五个方面,以上指标主要以旅游规模、速度等作为地区旅游发展程度的衡量依据,但忽视了旅游对人民幸福感的满足程度、产业可持续发展等质量内涵指标。

五、推动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旅游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心回暖阶段,指疫情爆发高峰期转入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恢复旅游行业和游客的信心,工作重点为稳定复工复产,截至5月底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是恢复增长阶段,指今年6月至年底,工作重点为促进旅游产业同比达到恢复性增长;第三阶段是推进高质量增长阶段,即指2021年、“十四五”及更远的一段时期,工作重点是通过模式、业态、技术等创新,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指示精神[4],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子轮子”一起转,把握疫情影响下旅游业经历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态势,充分挖掘旅游新消费、新模式、新热点、新潜能,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加快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美誉远扬,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柱性和综合型产业,加快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重要跨越。

(一)推动“旅游+”“+旅游”产业融合,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水平

1.推动传统景区“旅游+”复合化发展,丰富全域旅游示范意义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深入推进“旅游+”,推动传统旅游景区提升“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基本要素,融合“商、养、学、闲、情、奇” 等新要素,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推动“门票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转变。积极发展养生、养老、养心、健身等康养旅游业态,创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创新引领区;创新发展会议会展、疗养、奖励旅游等商务旅游业态,建设国际商务会展旅游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教育、科考、培训、拓展、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业态,构建国际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拓展和优化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教育农场、市民农园、农业节庆等融合业态,打造国际山地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

2.推动非传统旅游行业和领域的“+旅游”融合发展,拓展全域旅游产业内涵

分类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数据、大健康、体育、水利、商贸会展、科普研学、交通运输、林业、医疗、养生养老等不同行业与领域“+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休闲农业、森林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验、康养旅游、交通旅游等“行业+旅游”新兴业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拓展升级传统行业的增量市场。参照旅游景区等行业标准,支持遵义会议纪念馆、省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场馆转型升级。依托极贫乡镇地区新发现960处资源单体,加快多种业态旅游开发,打造一批旅游特色小镇、风情村落、乡村旅游示范区和重点村等旅游精品。

3.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两轮并转

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装备技术和企业,积极推进旅游装备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贵州品牌”的山地旅游装备产品。大力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开发生产体育运动装备、山地户外旅游运动与野营设备、旅游保健防护用品、数字导览设备等山地旅游配套装备;积极发展旅游汽车制造,包括开发旅游房车、旅游越野车、旅游观光清洁能源汽车、景区电瓶车、旅游自行车和旅游抢险救灾等特种旅游车辆;鼓励引进或合作开发游艇游轮等滨水旅游装备和低空旅游飞行器、观光缆车、观光小火车、索道、高科技游乐设施等先进山地旅游装备,加快推进高水平“索道省”“游艇省”等建设。

(二)推动“集团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品牌化

打造一批“旅游+”的龙头旅游企业。加大现有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汽车、旅游商品制造等企业整合力度,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投资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品牌连锁、授信支持、融资上市等方式,组建一批多元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大力鼓励以贵阳市旅游文化产投集团、贵州旅游集团、贵州荔波旅游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全省旗舰型旅游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跨领域、跨行业“+旅游”的龙头企业。推动茅台、贵航、中天等大型企业及益佰、百灵、景峰等大健康企业深度融合旅游业态,推进铁投、路桥公司等大资本平台运营盘活,培育壮大旅游企业。

2.积极培育旅游专业化、特色化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微旅游企业。培育一批提供特色交通旅游、体育运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乡村旅游、会展商务旅游、山地康养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推进旅游企业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四转”工程,重点突出酒店上规培育、旅行社尖子企业培育、景区景点提升营收培育、旅游车队增量做强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培育等“五类”企业培育。探索“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模式。

(三)打造山地旅游特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游客”变“顾客”

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打造山地旅游特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优化载体建设,丰富商品品类和质量,吸引游客购物。

1.加快载体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

一是打造代表贵州区域形象的高品质、综合性商业地标。结合各市州实际,发展标志性商圈、标志性展会、标志性活动、标志性场景,以及特色品牌、特色服务、特色餐饮、特色街区、特色旅游等。二是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消费活跃的区域级商圈。结合各市州区域特色,丰富商业功能,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三是提升打造一批“文化有魂、历史有根、特色鲜明、品牌云集”的高品质步行街。紧密结合旅游、特色产业、产品资源,以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为引领,借鉴国际知名步行街发展经验,针对步行街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改造、高水平运营,提升打造一批既体现国际化水平,又突出贵州特色的高品质步行街。

2.实施“百场千店万铺”计划,聚焦优质旅游消费资源

一是优质百场提升计划。在成熟或在建规划商圈内,完善中高端商场布局,引进一批国内一、二线流行品牌及以上优质品牌,新建或改造一批优质商场、卖场和市场,打造全省中高端消费的新地标。二是千店提升计划。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买手经济、网红经济、微商社群经济,打造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的特色商店、买手店、免税店等,推进各类商店的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改造升级贵阳机场免税店,探索开设贵阳市内免税店或回国补购免税店,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和扩大门店数量。三是便民万铺提升计划。改造或新建一批便利店,打造城乡便民服务中心、供销社系统网点,实现消费便利化、品牌连锁化、服务特色化。

3.打造消费时尚网红打卡点、时尚风向标

借鉴成都等地多类型、多层次的网红打卡地建设经验,评选公布消费时尚网红打卡点。开展网红打卡点评选活动,征集评选首批10个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创新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消费新场景打卡点,多渠道开展营销推广,提高贵州消费新场景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地标商圈、特色街区、必游景点、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养生、文艺风尚、社区邻里生活、未来时光沉浸等9大类消费时尚风向标建设。

(四)丰富夜游产品供给,持续完善旅游全时化产品体系

1.构建表演型、景观型、参与型、综合型等夜游产品体系

一是打造表演型夜游产品。打造提升一批原生态演艺产品,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成为既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演艺产品。引进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长隆系列、万达系列等一批连锁品牌演艺产品。二是打造景观型夜游产品。年接待人次达200万以上的4A级以上景区,可运用周边文化、体育、水体等资源,通过各种渲染手法,为游客打造具有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三是打造参与型夜游产品。根据关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总体感知的调查,针对资源特色进行参与型夜游精品项目的开发及包装,重点打造购物、美食、娱乐、康体、研学等夜游产品。四是打造综合型夜游产品。学习借鉴广州夜游珠江、杭州夜游西湖等综合型夜游线路经验,串联城市出入口、重要联系路径、场景地标,开发一批富有创意的优质夜间文旅线路。学习借鉴西安以大唐芙蓉园为核心的夜游综合体项目,推动现有旅游综合体有效促进各类旅游要素之间的联动,培育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2.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品牌体系

构建由“购、食、宿、游、娱、读、健、养+N”等组成的“流光溢彩夜贵州”品牌体系。一是夜购贵州。以特色步行街、文旅综合体及商场等夜间消费购物场所为载体,通过亮化、美化购物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举办传统夜市、文化购物节等活动来吸引游客,提升“贵州宝贝”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夜食贵州。以培育夜间餐饮主题街为载体,以增强游客美食体验和市民休闲就餐为重点,深入发掘、培育夜间特色饮食餐品,打造贵州特色“深夜食堂”。三是夜宿贵州。推广“酒店+博物馆”“酒店+书店”等主题酒店体验新模式,打造休闲度假式、文化体验式精品民宿,提升夜间住宿品质。四是夜游贵州。以城市地标、特色步行街、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为载体,培育夜间水上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举办富有民族特色和仪式感的夜间旅游活动项目。五是夜娱贵州。鼓励剧场、影院、酒吧、网咖、宠物吧等经营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举办主题活动,打造民族歌舞演出、对山歌等夜间特色文化娱乐项目。六是夜读贵州。延长孔学堂、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开放时间,鼓励夜间书店、特色书吧等业态发展,打造一批贵州夜书房。七是夜健贵州。支持发展24小时健身馆、3D模拟健身馆(室)、社区自助健身馆等新业态,建设夜跑道路、星光球场等配套设施,鼓励推出夜间专属折扣,举办夜间体育赛事和活动。八是夜养贵州。以温泉疗养、森林康养、足浴按摩、中医药保健等为特色,开发心包经戌时(19∶00-21∶00)、三焦经亥时(21∶00-23∶00)等中医、民族医经络保健产品和服务,鼓励游客体验。

(五)推动旅游商品“本地化、工业化、品牌化、规范化”,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1.构建“五大形态+N”的旅游商品体系,推进本地化、系列化

建设“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日用品、旅游食品和旅游保健品+N”等旅游商品产业形态。一是旅游纪念品。启动开发旅游目的地、非遗文创、红色文创等旅游系列商品,充分挖掘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资源特点和特征,设计合理、美观、安全、绿色环保,具有应用性和实用价值的商品。二是旅游工艺品。重点推进地方特色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的旅游商品化,依托传统民族手工艺,大力发展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饰、民族乐器、花画、编织、漆器等民族手工艺品。三是旅游生活用品。强化地方特色文化与日常生活用品的结合,以旅游文创为手段,开发地域文化鲜明、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旅游商品。四是旅游食品。依托贵州12大特色生态产业,着力开发魔芋、刺梨、猕猴桃、苦荞、银杏、鱼腥草、石斛等药食兼用品种,重点发展饮料、药膳、药酒和保健酒等产品,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五是旅游保健品。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天麻、刺梨等药食两用药材,发展天麻胶囊、刺梨口服液等特色“贵药”保健产品。

2.以“旅游商品 +”全链条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品牌化

以“全链条、全产业”的视野观,强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优化提升贵州旅游商品产业要素发展水平,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创新和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打造贵州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一是鼓励旅游商品企业研发创新。持续开展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对在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或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举办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金、银、铜(或一、二、三等)奖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专利的额外给予一次性专利奖励。二是实现“旅游商品 +”产业集聚。打破旅游商品产业传统边界,融合农业、林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商贸会展产业、航空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健康产业等多产业,实现“旅游商品+”,使旅游商品产业链条全产业化,做大做强以旅游商品产业为引领的复合型产业经济。三是拓展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开展贵州旅游商品进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旅游集散地、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线上销售平台等“八进”行动,拓展贵州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提高上架率。建立一批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大型卖场、销售示范窗口。

3.构建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规范化、品质化

构建“贵州宝贝”旅游商品特许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经营布局统一规划、品牌形象统一策划、品牌营销统一运作的方式,集中优势进行创意设计、研发、包装、运营和管理。根据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覆盖旅游商品产业全链条的旅游商品标准体系,推广旅游商品认证,开展提升旅游商品质量专项活动,逐步建立完善旅游商品质量评价、考核规范。启动制定山地旅游特色商品认定与推广、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价规范及生产基地或旅游街区评定标准。

(六)推动“客源高端化、营销精准化”,促进旅游市场从“求规模”向“增效益”转变

1.客源高端化

一是努力增加高消费旅游者。休闲度假游是提升游客停留时间、提高平均消费的重要业态,贵州目前处在从观光游向休闲游逐步过渡的阶段,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呈现休闲游快速发展,度假游逐步兴起的趋势。因此,应努力拓展面向东部发达地区和高收入群体的休闲游、度假游旅游市场,顺应高收入群体个性化、人性化、精致化、品位化的高端消费需求,重点开发商务会议游、温泉游、高端度假游、邮轮游艇游、养生养老游、高端购物游、民族文化深度游等休闲度假游形式。二是积极开拓高需求旅游者市场。从旅游市场潜能来看⑥,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为代表的沿海省份旅游市场潜能是贵州的4~6倍,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中部及周边省份是贵州的2~3倍。从近年来客源市场分布来看,贵州省外游客总数的90%左右集中于周边、沿海及中部15个省市,与旅游市场潜能的分布状况高度耦合。因此,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和周边市场是贵州旅游市场亟须深耕开拓的高需求客源地。

2.营销精准化

一是精准营销国际市场。基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策略,联合沿线诸国及地区、国内相关省市,制订旅游交流合作中长期规划,举办国际旅游促进活动,共同打造“喀斯特之旅”“世界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等品牌精品旅游线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选择核心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构建“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酱香白酒文化”等跨境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深度衔接北京、上海、广州等入境重要目的地的国际客源,针对以商务客流为主的情况,设计与商务休闲相结合的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及定制化旅游线路、产品。二是全面拓展国内旅游市场。依托贵州夏爽气候优势、康养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优势等策划一系列营销活动,形成避暑、康养、研学营销的长效性、常态性机制,推动观光游向度假游、康养游、研学游转变,使“避暑胜地”“康养胜地”“研学胜地”成为贵州旅游的新名片。进一步拓展四川、重庆、广西、湖南、云南等周边省区市的观光休闲、度假避暑、自驾体验、文化科普、养老养生等旅游市场。深度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全国重点旅游市场。进一步活跃省内旅游市场,加快推进省内各区域间客源的相互流动。

(七)构建“五位一体”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1.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互联网+旅游服务”,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多彩宝App、爽游贵阳微信公众号等各市州信息平台及携程旅行、马蜂窝旅游、美团、大众点评等B2C平台,全面覆盖游客在贵州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满足和提升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需求和体验,并通过诚信体系、投诉平台的融入,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智能化,让游客全流程省心、安心、放心、舒心、称心。

2.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完善高铁站、空港、长途汽车站与城市交通的换乘服务及交通枢纽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直连交通服务,汽车租赁的通取通还服务,自驾车旅馆和自驾车营地服务,自驾与城市交通换乘服务等。开展“全省旅游服务机构上地图”活动,通过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等渠道合作,推动各类旅游服务机构“有标注、查得到、能导航”。

3.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安全监测服务。完善游客流动信息和旅游接待信息的实时采集、交通客流监控和预警机制、景区承载量预警制度等。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强化对游客游览轨迹适当的追踪和信息采集、通知、集结、滞留和中转临时安置、撤离危险地域、送返的方案安排,建立与交通运输、野外救援、医疗等专业机构的协作机制。[5]构建山地紧急救援体系。针对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喀斯特地貌,组建山地救援队伍,构建陆水空立体化山地紧急救援格局。

4.完善惠民便民服务体系

每年举办春、夏、秋、冬“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文化景观、旅游度假、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推出24小时和48小时的“贵州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卡通”优惠产品。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中设置便利旅游者的服务,游憩街区、环城游憩带等休闲设施要兼顾居民和游客需求。大力建设旅游风景道,配置停车带、观景台等公共设施。学习借鉴丽江、乌镇、同里等地旅游志愿服务的模式,组织“志愿服务让旅游更文明更美好”活动。

5.完善游客和从业人员权益保护服务体系

加强游客权益保护服务。继续整治不合理低价旅游团和违规购物,健全旅游投诉机制,推动形成市场化的质量评价和优胜劣汰机制。强化经营者和从业者权益保护及援助服务。建立导游自由执业服务平台,建立公益性的各类小微旅游企业营销和预订平台,建立综合运用政策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援助机制。[5]

(八)加快构建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1.构建引领发展方向的“1+N”规划体系

启动“十四五”贵州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1个总体规划和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规划、夜间旅游发展规划、康养旅游发展规划、银发旅游发展规划、商务旅游发展规划、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等N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构建“1+N”规划体系,强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支撑。

2.构建重视质量维度的统计体系

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将旅游互联网平台数据、移动数据、公安住宿数据、交通数据、工信商品制造数据、银联消费数据、商务购物数据、市场监管等纳入旅游数据采集范围。对彰显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旅游人数占比、旅游时间、消费水平、购物占比、入境游客数、过夜游客数等指标进行重点监测。关注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旅游接待成本及旅游带动就业人数、旅游拉动内需力度等综合效益指标。将反映发展短板和瓶颈的指标,如省外(境外)游客增加、过夜游客增加、购买贵州本地旅游商品增加和旅游投诉减少“三增一降”纳入指标体系。

3.努力提升生产要素供给质量

提升金融供给质量。鼓励金融机构面向重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支持各类融资担保公司为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推进“乡村旅游e贷”,探索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贷、乡村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库,遴选确定一批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在全省逐级建立优秀导游人才库,制订导游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和分等划级制度,全面提升导游管理水平和导游(解说员)能力素质。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乡村旅游创客、乡村民宿主人、乡村民宿管家、乡村旅游经营户等系列培训。持续开展省乡村旅游创客大赛,建立乡村旅游创客项目库和导师库。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WIND全球企业库,通过搜索“旅游+地区+存续”关键词所得,搜索时间为2020年7月7日9∶38。

②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9年商务会展、会议培训、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出游目的占总出游人次的比重分别为3.2%和6.62%。当年商务旅游市场规模根据比重测算而得。

③根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和2018年健康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11亿元和84.1亿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10.40%和10.53%。按相应年份的人口比重测算得出银发旅游产业增加值。

④基础数据来源于《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报告》。

⑤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整理所得。

⑥旅游市场潜能=常住人口数×人均可支配收入。

猜你喜欢

贵州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小A去旅游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