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信息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20谢会昌

甘肃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贫困者范畴编码

谢会昌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财富、政治权利以及信息资源的分配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关于信息贫困的内涵或定义,有关学者已进行了系统归纳梳理:“信息贫困只是一个特定时间点静态度量群体的信息福利状态”[1]。也有学者从公民信息权利、信息行为、信息供给等多角度归纳信息贫困的概念。张小倩等从信息行为出发,认为信息贫困是一种贫困生活情境;从市场供给需求角度思考,信息贫困是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满足;从经济贫困角度解释,信息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调研,对其进行分析,使用扎根理论这一科学方法,归纳影响信息贫困的核心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各项影响因素作用于信息贫困的机理,正确认识信息贫困问题,为解决信息贫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分析信息贫困的影响因素是一种质性研究,而扎根理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以经验、证据及事实为基础,使用严谨的定性研究方式,从大量原始资料中归纳和总结经验,从中抽取出新概念或思想。其研究过程逻辑清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范畴分析层级合理,能够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对信息贫困问题,相关论文已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首先,获取论述和研究关于影响信息贫困的诸多期刊论文;第二步,对期刊论文的摘要和主要内容进行拆分,按照与信息贫困的相关性作定性分析,将其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归纳出一定的概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描述的概念,提炼出范畴,建立概念之间的层级;第三步,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完善一级、二级和三级编码,明确各范畴之间的关联性;第四步,得出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其中,编码过程中使用概念饱和度检验,提高归纳分析结果的覆盖面和科学性。

1.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主要对论文中的论述内容、案例和事实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期刊库的检索式为:SU="信息贫困"AND KY="信息贫困",检索时间范围:2001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得到检索结果为104篇。认真阅读检索到的文献摘要、浏览文献全文,把分析调研与概念筛选工作同时进行,并做好记录。筛除相关性较弱的期刊论文,合并相同主题论文,最终保留与信息贫困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78篇。通过对密切相关文献中提及的信息贫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认真分析原始材料,按照材料涉及的内容依次归纳,形成一定的概念;通过对43篇论文内容材料的抽样(43篇论文约占总数的1/2),进行详细的数据编码分析。依据扎根理论研究的要求,当新收集的论文在分析后不能产生新概念时,停止收集样本,表明此时已达到理论饱和状态[3]。

2 信息贫困影响因素构成

2.1 开放式编码

根据扎根理论的编码原则,以信息贫困问题研究为核心,对收集的期刊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经过对概念的分析,剔除不相关及重复的概念,共得到353条原始语句。通过对初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以客观态度在这些语句中筛选。对于交叉和重叠的初始概念,在分析和归纳中及时剔除,最终获得149个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进行归类分析,经过再次筛选和合并,对照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已有的内容或结论,在初始概念中归纳出一定的范畴,最终共获得28个概念类属(一级编码),见表1。

表1 初始概念和一级编码

通过对收集到的353条相关语句进行概念分析、归类和合并,所得到的初始概念内容相当广泛,它包括了历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有关信息贫困研究累积到了一定阶段,有关学者开始总结信息贫困研究成果。在2018-2019年出现了3篇有关信息贫困研究的综述性文章。李春等(2019)将信息贫困成因归纳为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其中主体因素细分为信息素质、文化程度、经济能力3个层面;客体因素细分为信息资源失衡、信息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约束、制度政策因素4个层面[4];张小倩等(2018)将信息贫困成因归纳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信息者个体因素三个大类[5];谢会昌(2018)归纳出信息贫困是经济问题、公民社会权利问题、信息传播问题和信息获取能力问题[6]。

见表1,对149个初始概念进行归纳,建立起范畴关系。初始概念具有分散性特点,各概念之间呈零散分布,需要经过仔细分析和归纳。对归整的初始概念进一步分析,把相关原始语句的用字或词进行分解,按概念范畴化处理,目的在于整理出一级编码,最终结果得到28个一级编码。

2.2 主轴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所获得的28个范畴基础上,基于已有研究中对信息贫困影响因素的讨论,结合信息本身的概念特征,进一步分析、归纳,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将其归整为7个主范畴,分别是:自然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信息技术因素、信息贫困者自身因素、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因素。这7个主范畴是在28个范畴基础上,对比分析研究内容的特征,通过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而来,可以揭示研究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见表2。

表2 二级编码主范畴、副范畴及其内涵

2.3 三级编码

核心范畴揭示了主范畴和副范畴间之间的关系,它表明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是研究的核心结论。在主轴编码阶段,以逻辑关系为纽带,对主范畴和副范畴进行归整分析,总结出核心范畴,并对核心范畴和主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关联。主轴编码过程中的7个主范畴均对信息贫困产生影响,因此核心范畴是“信息贫困影响因素”。为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用来余下的35篇论文进行理论饱和程度检测,分析对比中并未发现新的概念或范畴,根据扎根理论的饱和原则,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的构建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3]。其典型关系结构及其内涵见表3。

表3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及其内涵

3 信息贫困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

3.1 信息贫困影响因素及内涵分析

3.1.1 自然因素

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存在信息闭塞、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信息贫困现象。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差、信息交流障碍、信息消费能力不足等方面[7]。信息贫困与当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等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路径依赖,陷入贫困锁定状态[8]。同时,少数民族群体由于跨语言和跨文化障碍,信息需求的极端性和差异性,自身发展乏力,公共政策缺失等因素存在,从而导致信息贫困[9]。自然因素制约了信息的流动和人口的流动,极易造成信息贫困。

3.1.2 制度因素

信息具有共享性,这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人们按照自身的需要获取相应的信息,保持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不加以人为控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信息失真、信息阻滞等现象,表现为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信息资源分配不平衡、信息生态环境恶化等。信息制度包括科技信息政策、社科信息政策、信息技术政策、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以及电子商务等法律法规。信息政策一定程度上还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必须服从于国家发展需要。由于制度因素对解决信息贫困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国家机构一般以法律形式,保障信息资源的生产、传递和共享开放。

3.1.3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贫困者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信息的本质决定了信息必须依附于物质一定载体才能存在和传递。市场是配置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它使得信息资源配置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结果导致贫富不均,这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更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差距[10]。二是信息贫困者自身的经济状况。个人信息资产、信息购买力、信息消费与信息购买平衡度直接影响了信息贫困。经济因素主导了信息物质载体的生产和消费。

3.1.4 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与沉淀,更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因素包括科技文化水平、社会包容度和生活场景。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科学技术为创造和发展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1]。社会包容度反映的是信息贫困者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分为正向和反向评价两种趋势。生活场景指信息贫困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丰富和繁荣,信息贫困者数量降低;文化匮乏和凋敝,信息贫困者数量升高。

3.1.5 信息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主要为社会信息消费提供保障。其影响表现在:一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信息流动不畅,信息消费成本升高,导致信息服务费用高,会造成信息贫困。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或者地区技术标准差异等,成为影响信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以5G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它成为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影响最深刻的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12],重组产业体系、重构经济社会结构、重塑政治治理理念和方式。信息技术手段对解决信息贫困提供了技术保障。

3.1.6 信息贫困者自身因素

信息贫困者的信息素养是最关键要素,更多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它决定了信息是否能被接受、消化吸收并利用。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两方面,信息能力指利用各类信息工具的能力和相应的检索能力;信息意识主要是指知识归纳能力、信息需求的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等要素。信息贫困者的经济能力决定了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主要指信息消费的动力、信息购买力、信息资产和信息购买平衡度等;信息贫困者若缺乏自信,对外在社会环境不信任,从而采取自我保护心理,导致的自我排斥与隔离也是信息贫困的因素之一。

3.1.7 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因素

如何精准识别和评价信息贫困程度,学者们设计了各种测量方法。一般是先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例如孙贵珍等[13]在对河北省区域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价时,指标体系设定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李钢等[14]将农村贫困地区信息贫困度测评指标体系设定为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构建系统的信息贫困度测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客观、准确、具体地描述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状况及程度。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说明什么是信息贫困,以及信息贫乏程度。

3.2 信息贫困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主轴编码的产生过程得知,诸多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导致信息贫困实际上是多种影响因素的叠加。在主轴编码形成过程中,笔者把影响因素归纳为了七个主范畴,这七大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国家层面对于解决信息贫困已经有了很多好的政策和做法,精准扶贫的要点之一就要解决信息贫困。例如: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群众通过政府扶贫,实现整族脱贫,所有村寨都通了硬化路、通电、通4G网络、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从幼儿园到高中,享受14年免费教育[15]。说明政策因素仍然是解决信息贫困的重要方式。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看似十分重要,但其他因素依然可产生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在解决信息贫困的过程中,经济因素具有主导作用,而且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总是组合在一起。先进的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信息资源生产和传递都离不开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其影响信息资源共享及利用的操作性和便利性。无论信息贫困者群体还是个体,其自身必须提升信息素养。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说明什么是信息贫困,以及信息贫乏程度,可以为各类资源的投入方式和投入方向提供参考。

3.3 信息贫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对检索到的论文分析得知,学者们大多从不同角度讨论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对于诸多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信息贫困缺乏系统梳理。本文以扎根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信息贫困的影响因素,剖析和探讨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信息贫困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自然因素是信息贫困形成的客观环境,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信息技术因素是影响信息贫困的外部因素,信息贫困者自身因素是内部因素,而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因素是对信息贫困的主观认识。在自然因素的客观环境中,基于各种外因影响,结合信息贫困者的内因,最终以信息贫困的形态呈现,这就是信息贫困各因素的作用机理。

4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科学技术以无比强大的穿透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正被一种创新文化所包围,我们必须认识到,不适应这种变化,将会成为新的信息贫困者。对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群来说,马太效应对信息贫困同样有效。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所以,在时代发展中,信息贫富差距将呈扩大之势,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种种努力而缩小,真正消除信息贫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信息的脱贫与经济的脱贫相同,只有不断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和效率,才能最终脱贫。信息贫困者的信息素养高低,决定了信息消费质量的好坏。提高全民信息素养,改变和培育信息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水平,增强信息消费能力,加强创新主体(群众)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脱贫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贫困者范畴编码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Genome and healthcare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