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

2020-10-19李晓玲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李晓玲

【摘 要】目的:本次实验回顾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过程。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通过回顾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收治的23例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有效的围溶栓期护理可以为患者溶栓治疗争取宝贵实践,确保患者围溶栓期人身安全,大大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从而尽快恢复脑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围溶栓期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2

前言

众所周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很高,而且发病非常急,对我国中老年患者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此病,AIS的处置原则是尽早发现,及时有效治疗,其中溶栓时目前为止,有效改变患者卒中病灶血流指标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溶栓治疗对于患者而言,风险相对很高,配合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重点探究了我国施行AIS静脉溶栓治疗的围溶栓期的临床护理相应事宜,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医护人员再到一套高效安全的护理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从2018年7-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分析法,研究了病例相关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41-80岁。这23例患者入院时,都经过CT检查,确定没有脑出血。结合患者发病形式、特点等评估患者起病时间,发现他们前循环都小于4.5小时,后循环均小于6小时。完全符合卫生部2016年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中提到的溶栓症状。此次实验是在家属和患者同意支持下进行的。这2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表现出左侧肢体偏瘫,1例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

1.2 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的23例患者都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神经内科溶栓室的,且医院为其开通了吸氧、凝血功能、心电监测等一系列静脉通道,且主治医生详细过问了患者有无溶栓禁忌症,在家属和患者签订溶栓知情同意书后,医院才对患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一般用药剂量是0.9mg/kg,其最大剂量不得超过90mg,具体用法如下:将药剂溶于生理盐水,用1分钟时间静脉推注10%阿替普酶,剩余药剂需要静滴,时间控制在6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输注前后护士都需要用生理盐水冲管。24小时后患者进行复查,CT检查确定没有发现颅内出血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果用药过程中有出血倾向,必须立刻停止用药。

2 结果

溶栓治疗结束之后,有23例患者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缺失问题,其中有10例患者肢体肌力逐渐恢复,4例患者吐字发音清晰,语言表达逐渐恢复正常,2例神志不清的患者能够得到回应,6例患者牙龈口腔粘膜有出血症状,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且没有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3 特色流程

当急诊科医护人员发现就诊患者疑似患有脑卒中时,必须立即通知神内卒中单元并送达,紧急启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10分钟判断是否卒中,开放肘正中静脉,输生理盐水,抽血化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医生开取检查:头部CT、心电图,15分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NISS评分,25分钟完成CT扫描,45分钟拿到CT报告及所有血液化验报告,60分钟用上阿替普酶。在此过程中,护士需要提前做好溶栓准备工作,将心电监护仪、氧气都连接备用,提前准备溶栓药品、物品等相关准备工作,争取抢救时间,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即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

4 护理方法

4.1 溶栓期的护理路径

由护士长牵头,带领优秀骨干护士成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小组,重点负责护理围溶栓期患者的护理工作。紧急启动“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時间顺利完成采血、送检等一系列静脉采血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准确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真核实静脉溶栓禁忌症和适应症;满足溶栓指征者,快速收集相关信息传送给负责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到达前,需要做好一些溶栓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心电监护仪器设备等,详细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和所有相关资料,严格执行主治医生嘱咐配置溶栓药物;患者一到急诊科室时,应急小组需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尽快签订溶栓治疗知情书,之后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尽块开启溶栓治疗。

4.2 溶栓护理

首先,让患者吸入低流量氧气。患者需要建立两名静脉通路医师,尽量不要在患者的下肢和侧肢建立静脉通路,并选择选择较厚的静脉通道进行溶栓治疗。患者输入溶栓药物后,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和生命体征,时刻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自发性出血;定期清洁呼吸道,以防止阻塞呼吸道;辅助治疗师可准确预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同时及时掌握患者血压情况;密切监测患者四肢疼痛、腹痛以及口腔出血等情况,同时,将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医师,全力配合医师尽快处理。

4.3 溶栓后护理

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者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严格卧床休息,不能出现较大的动作,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外伤;辅助患者进行翻身,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皮肤压力和红肿问题,同时将软垫垫在患者身体下方,防止客户出现压疮。溶栓后24小时,尽可能地不要出现侵入性操作,一定要进行穿刺或采血时,必须做好彻底止血工作。

结束语:

临床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静脉溶栓围溶栓期护理可以大大缩短患者溶栓延迟治疗时间。为患者开启特殊绿色通道,争取最大时间,保证患者在围溶栓期的安全,围溶栓期,护士一定要不能出现差池,必须准确评估,密切监护,确保治疗护理的规范化,同时大大降低各种并发生的发病率。有效降低患者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残、致死率。

参考文献

王海燕,黎利珍,邱晶,etal.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9(18):1721-1722.

何清,冯喆,刘韬滔,etal.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176-3179.

猜你喜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