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微创治疗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0-19高峰
高峰
【摘 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微创在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从而为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2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钢板锁定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锁定钢板微创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微创治疗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锁定钢板微创;治疗;四肢近关节端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2
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是四肢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是指四肢骨骼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或是丧失,多由暴力因素导致,如车祸、摔伤或钝器伤等。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关节部位的疼痛、肿胀以及一些专有体征如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音等,其不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的关节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1]。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骨科病房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从而探讨在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40例发生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本研究所选患者均为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患者,并且均通过伦理委员会筛选。其中观察组有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6-45岁,平均年龄为(35.2±3.1)岁;对照组有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5-45岁,平均年龄为(35.3±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钢板锁定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微创治疗。在正式治疗前,应先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然后结合患者的病情选取恰当的钢板,钢板长度和患者健肢长度等长,然后通过克氏针对患者的骨头进行固定[2]。在钢板远端钉孔的透视下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再用与其长度相同的钢板在皮外相应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并钉孔,然后在切口的地方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手术后隔一段时间行X射线检查,测量患者患肢的长度,从判断患者治疗情况。
1.3 评价指标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从而对临床效果进行判断。
1.4 统计分析
及时统计、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分析,通过上述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都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少,差异显著,经计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见表1:
3 讨论
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主要是指发生在四肢近关节处或是干骨处的骨折,患者通常会有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畸形、反常活动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3]。锁定钢板微创治疗是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其既能避免克氏针在固定时出现移位或是旋转,而且还能避免二次损伤、骨折断端不稳或是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本研究中,通过上述治疗方法,观察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可认为,对四肢近关节端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微创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刘红博, 王培军.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0):84-85.
祁义民, 梁斌, 王强,等. 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2018,34(9):813-820.
康锦, 王继猛, 郑铁钢,等. 微创单一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2019,35(8):73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