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43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10-19姚自娟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药治疗临床效果高血压

姚自娟

【摘 要】 目的:探究中药治疗43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于我院8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中药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指标。结果:从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变化幅度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实行中药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 中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

作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异常上升为典型临床症状(即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及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合并出现心脏、肾脏及脑血管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综合征。[1]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尚未出现根治性方法且倾向于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着重强调控制血压指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以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标,而中医治疗高血压历史悠久且积累丰富经验,促使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中药治疗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收治于我院8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3例。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28例及女15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42岁、中位数年龄为(57.1±2.5)岁,中位数病程为(2.1±0.5)年;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29例及女1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41岁、中位数年龄为(56.9±2.4)岁,中位数病程为(2.1±0.4)年。结合上述资料发现,2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备纳入对比研究的价值,并且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2组患者均不存在实验药物过敏史;2组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2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即:每日3次每次10至20毫克口服硝苯地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控制用药剂量。观察组患者实行中药治疗,即:按中医辨证理念,开方选择生地20克、川穹18克、白术20克、赤芍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8克、三棱13克、莪术12克、半夏5克、枳实12克、枳壳10克、草决明25克、莱菔子15克、钩藤10克、丹参35克及甘草8克,针对腰膝酸软的患者以原方为基础添加川断15克及牛膝20克,针对失眠多梦的患者以原方为基础添加枣仁20克及合欢皮15克,针对潮热盗汗的患者以原方为基础添加麦冬20克及元参15克,针对肢体畏寒的患者以原方为基础添加桂枝15克及升麻30克,针对心慌气短的患者以原方为基础添加党参20克及黄芪25克,上述药方均每日1剂加水500毫升大火煎煮得药液2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0日对比其治疗效果。

1.3 判定标准

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变化幅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統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选择(x±s)为表示形式,2组数据对比选择t进行检验;P值低于0.05则表明2组数据间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从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变化幅度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引发慢性肾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可能性,不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尚未出现根治性方法且倾向于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着重强调控制血压指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以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标,而中医治疗高血压历史悠久且积累丰富经验,促使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同时,由于西医西药普遍存在药物依赖性,客观上要求高血压患者长期不间断服用,存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甚至部分药物对于血糖、水电解质代谢及血脂等指标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旦患者用药不规范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反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血压属于“肝风、肝阳及中风”等症范畴,患者普遍痰湿雍盛或肝阳失衡,造成肝肾阴虚及肝阳上亢,长期则盛下阳亢促使阴阳两虚。[3]按中医辨证理念,开方选择生地益气生津、选择川穹活血化瘀、选择白术健脾益气、选择赤芍活血祛瘀、选择天麻息风定惊、选择石决明平肝清热、选择三棱破血行气、选择莪术行气止痛、选择半夏燥湿化痰、选择枳实破结祛湿、选择枳壳理气宽中、选择草决明降脂降压、选择莱菔子降气化痰、选择钩藤祛风定惊、选择丹参活血祛瘀及选择甘草补中益气,诸药合用符合中医治病治本的理念。此外,有临床研究者表示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突出,可达到改善患者血压的作用;此次得出了与之比较相似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实行中药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小勤,齐彪,黄大利,蒙玉梅.通络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01):111

[2] 陈召起,王永霞.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切入点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2(02):333

[3] 汤立新.有“艾”更健康(十四)——用灸防治高血压病[J].长寿.2015,4(04):222

猜你喜欢

中药治疗临床效果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观察冠心方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