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化道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及药理研究

2020-10-19姜明宇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药治疗治疗效果

姜明宇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药理。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包括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药治疗;消化道疾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096-01

消化系统疾病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对症处理,有时容易造成病情反复,而且无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如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及中药灌肠、敷脐、针灸等特色治疗,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严重病情实现逆转。研究发现,中药对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本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中药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6例(61.9%),女性16例(38.1%),年龄21-67岁,平均45.3±5.8岁,其中胃出血患者1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14例,食道炎患者7例,肠炎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57.1%),女性18例(42.9%),年龄21-67岁,平均47.1±6.2岁,其中胃出血患者1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14例,食道炎患者3例,肠炎患者7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情况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表征分型治疗,包括以健脾养胃、倒血归脾为治疗原则,采用四君子汤为脾胃虚寒患者治疗;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为治疗原则,采用益胃汤为胃阴不足患者进行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采用柴胡疏肝散为肝胃不和患者进行治疗;以化瘀通络、理气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丹参饮为胃络瘀血患者进行治疗。

1.3疗效评价

根据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当患者的胃肠道出血、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则视为显效;胃肠道出血、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则视为有效;胃肠道出血、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更加严重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τ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显效的有30例(71.4%)、有效的有9例(21.4%),无效的有3例(7.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显效的有19例(45.2%)、有效的有11例(26.2%),无效的有12例(28.6%),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产生恶心的患者有6例,呕吐的患者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产生恶心的患者有3例,无呕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出血、消化性溃疡、食道炎和肠炎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在患者情绪激动、饮食不规律或者过度劳累的情况有可能被诱发。西药一般采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抑酸剂等为患者治疗。抑酸剂虽然能够降低胃液酸性,减缓出血症状,但是其治愈效果却十分有限,治标不治本。研究发现,通过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采用中药汤剂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中医辩证观点认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证型中较常见的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脾胃虚寒是由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制、食用过多生冷食物等或身体过度劳累导致脾胃阳气损耗引起。脾胃虚寒患者在治疗时应采用健脾养胃、倒血归脾的原则,以四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辅以止血健脾、清热化湿的药材,如当归、地榆散等,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胃阴不足是许多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胃痛迁延不愈,或饮食中辛辣类食物较多、过于燥热以及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而导致胃阴耗伤引起的。胃阴不足患者在治疗时应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为治疗原则,以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辅以滋养胃阴的生地黄、玉竹等和酸甘化阴的白芍、五味子等,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肝胃不和是由于情绪不佳、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到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所引起的。肝胃不和的患者在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以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辅以玄胡、蒲黄和生姜等,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与西药治疗相比,采用中医辩证用药进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佳,罗雨欣,郭金波,等.2018年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进展[J].临床荟萃,2019,34(1):41-48.

[2]储华健,高春林,张晓春.162例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3):3697-3699.

猜你喜欢

中药治疗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十全大补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观察冠心方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