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2020-10-19金亚军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

金亚军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分组方式选取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2例。给予参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给予研究组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肠系膜静脉血栓;治疗效果

肠系膜静脉血栓在临床多继发于由肝外压迫或者是肝硬变引起的血流郁滞以及门静脉充血或者是脾脏切除术以后,腹腔内化脓性感染如溃疡性结肠炎、坏疽性阑尾炎、绞窄性疝等,血液出现异常,在口服避孕药的影响下形成高凝状态,术后或者是外伤造成的损伤,严重危及到了患者的健康水平[1]。为促进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医护工作的高质量展开,为提升预后效果,探寻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以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为中心,重点分析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实际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分组方式选取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2例。参照组有男18例,女14例,病程为2-28天,平均病程为(11.28±1.62)岁;研究组有男17例,女15例,病程为3-29天,平均病程为(11.61±1.16)岁。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选取药物为低分子肝素(生产厂商:常山生化药业江苏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77),规格为4100U每支,取本品1支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h进行1次,连续治疗2个星期。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选取药物为尿激酶(生产厂商:河北智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276),规格为10万U每支,将本品与0.9%氯化钠50ml融合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经检查发现血栓基本消失为显效,患者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经检查发现血栓有明显减小为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好转或血栓未有所缩减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泻、呕吐和腹胀,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x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描述,当组间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时证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研究组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偏低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肠系膜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静脉血栓形成以后会继续蔓延向近远端,在受累肠曲的静脉回流遭受到绝对性的阻碍时肠管会表现出充血水肿的现象,浆膜一开始会出现点状出血进而趋向于片,肠系膜和肠壁增厚水肿。肠曲进一步发生出血性梗死現象并表现为暗紫色,经由肠系膜和肠壁会渗出大量血性液体,这些液体会进入患者的腹腔和肠腔。肠系膜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门静脉发生高凝、血流郁滞等症状,患者会有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随着病情程度的加深,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持续性呕吐、血水样便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抗凝和溶栓是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在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低分子肝素是以普通肝素为基础,通过解聚制备等形成的一种具有较低分子量肝素的总称,该药物的应用既可以对凝血酶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又可以对凝血活性因子Xa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更长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约为普通肝素的8倍,低分子肝素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约为普通肝素的3倍,通过静脉滴注进行给药,能够达到将近100%的生物利用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抗凝效果;尿激酶是一种以健康人尿或者肾组织为基础,进行分离和培养出的一种酶蛋白,该药物的应用能够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产生直接作用,能够对纤溶酶的裂解过程产生催化作用,能够对血循环过程中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产生良好的降解作用,进而发挥出极强的溶栓功效,通过静脉滴注进行给药,可以对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进行有效提升,且于停药后的几个小时迅速恢复成原含量[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给予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阳军, 朱占永, 张志伟. 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J]. 中国急救医学, 2017,31(4):355-358.

[2] 尹岩, 周静敏, 曹洁.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疗效[J]. 山东医药, 2015, 55(41):79-81.

[3] 李亚庆, 和光宇, 王为民.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8, 20(1):133-135.

猜你喜欢

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
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