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亲子日常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探索

2020-10-19周奕苹

家长·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问题解决

周奕苹

摘要:亲子日常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家长和幼儿一起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日常问题。家庭日常数学问题解决能为幼儿积累丰富的非正式数学经验,萌发数学问题意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积极创造家庭亲子数学问题解决的机会,支持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认知经验解决问题,亲自参与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注重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亲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这让幼儿在家庭亲子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但获得了丰富的数学认知经验,促进了数学语言的表达,同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增进了亲子交流和亲子感情。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活动;日常亲子活动

数学不仅是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幼儿来说,数学就是他们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问题的工具。如果家长能充分地利用家庭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和幼儿一起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就能帮助幼儿在亲子问题解决过程中萌发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能力、丰富数学认知经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幼儿参与家庭活动的意识,增进亲子交流和亲子感情。那么,在家庭生活背景下家长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呢?

一、积极创造家庭数学问题解决机会,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家长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家庭生活,并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家长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去比较同一类商品的不同价格,关注食品的出厂期、保质期等数字信息,引导孩子理解数字在商品中不同的信息;结算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合计价格,感知人民币元和角的币值关系。家长还可以把自己如何合计价格的方法和孩子分享,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帮助核算,并在结算的时候进行验证。较小的孩子可以在挑选物品时让他们按数取物,如,帮妈妈拿4粒苹果、3根胡萝卜等,还可以在挑选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知物品的大小、长短等属性,并根据属性进行分类。如果家长带孩子到超市购物,只是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那么超市购物于幼儿来说就仅仅只是参与家庭生活,而失去了应用数学解决购物问题的机会。又如,家长带孩子出去旅行,无论坐动车还是乘飞机,车票上的时间、座位、车次等数字信息以及如何在偌大的动车站和机场中进行安检、验票等所涉及的时间、方位等问趣,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关注,或故意留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如果把数学问题解决延伸到旅途中,那么,旅行的过程就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探究之旅。

二、支持幼儿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然获得很多非正式的数学学习经验,因此,当幼儿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情境时,家长要相信幼儿是积极能干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拥有成人意想不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足以在日常家庭的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例如,家庭收整图书,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书架,让他们根据图书的种类、大小、厚薄等标准进行分类收整。可以先根据“系列”或和“非系列”的标准分,再根据书本的大小、软硬或厚薄来分类收整。又如,让孩子尝试把苹果或糖果等分给家庭成员,引导孩子思考每个人如何分得一样多,当不能分得一样多的时候,可以怎么分,并说明分配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等分、平均分配、数的分解等数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日常家庭分东西的问题。如果家长能用自身的行为和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调动缄默性的数学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问题,不仅能让幼儿在应用数学中理解数学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而这些通过日常数学问题解决获得的非正式数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为幼儿后续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亲子参与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数学认知经验

家庭日常生活问题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当幼儿参与问题解决时往往受限于自身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水平,而家长如果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不仅能针对具体问题情境给予幼儿思维的引导和方法的启发,家长自身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也能给予幼儿影响和帮助,从而丰富幼儿数学认知经验,拓展问题解决思路。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把一堆易拉罐收整到塑料袋里,家长让孩子先猜想塑料袋能装下几个易拉罐,并让孩子自己动手收整。当孩子把易拉罐竖着放进塑料袋时,家长引导幼儿尝试横着摆放易拉罐,让孩子发现改变易拉罐的摆放方式,可以影响易拉罐的装袋数量。当易拉罐不能全部装进塑料袋时,鼓励幼儿探究如何把易拉罐全部装迸塑料袋里面。家长引导幼儿观察易拉罐可变形的特点,支持幼儿用工具把易拉罐压扁的方法,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日常问题。这个过程,幼儿不仅体验到亲子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也感知到数量和空间的关系,培养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再如,家长给孩子洗澡时引导孩子感知测温计上的刻度,和孩子一起讨论30~40刻度区间五个小格每格刻度的含义,学会看测温仪上的温度,并鼓励孩子根据家里不同成员洗澡水温度的需求,运用测温计准备洗澡水,如妹妹的洗澡水溫度是38度,自己的洗澡水是40度,而妈妈的洗澡水需要42度。让幼儿在应用数学的过程探究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境学习推理的方法。因此,家长和幼儿一起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不仅能拓展幼儿数学认知经验,感知数学应用的意义,也能体验亲子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四、注重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亲子交流,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亲子间的数学语言包括口头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由于数学语言是建立在幼儿探究事物数学关系的基础上,用特定的语言和符号表达自己对事物数学关系抽象的结果,因此,数学语言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的难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习用数学术语、数字名称等数学语言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成效。刚开始幼儿在表达事物属性时总喜欢用“这个”“那个”来代替,不能使用数学语言,家长不仅要给予正确的示范,而且要鼓励幼儿学习运用。例如,当幼儿用多种方法来数数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用“从上往下数”或“从左往右数”来表达数数方法,而不是说“从这儿数到那儿”;当幼儿描述事物属性时要学会用“高矮”、“粗细”、“宽窄”等词汇表述。如,在比较家里哪个水杯装水多时,要引导孩子说“又高又细的杯子比又矮又粗的杯子装水多”,而不是说成“它比它装水多”。幼儿在使用数学语言时要经历“不会说”到“学着说”再到“主动说”的过程,家长不仅要提供语言示范的榜样,还要耐心等待幼儿慢慢说、鼓励幼儿经常说、赞许幼儿说得好,以强化幼儿学习运用数学语言的意识和信心。除了口头数学语言的交流,家长还要鼓励幼儿用数学符号来表征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表征的数学符号包括数字、线条,图形等,运用数学符号表征能把问题情境、数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结果以可视性的方式进行展现。例如,亲子一起数台阶后,引导幼儿用折叠线、等线条表示台阶、用“2”表示2步数、用1表示1步数、用带圈的数字④~⑤表示第四层楼到第五层楼、用带横线的数字26表示每层楼的台阶数。数学表征可以让问题解决方法和结果历历在目,便于亲子间更有效地交流和讨论,而通过亲子积极的数学语言交流互动,促进幼儿数学语言表达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亲子数学问题解决的开展与家庭生态环境密切关联。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对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认识、母亲对数学任务的知觉水平以及母亲对儿童数学知识的传递行为与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显著相关。当幼儿能成功解决问题时,家长要给予赞赏,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得出有益的数学经验;当幼儿遭受失败时,家长要给予包容,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和他们一起寻找问题根源,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幼儿遭受挫折时,家长要给予关怀,引导幼儿进一步检查问题解决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调整思考问题的思路,最终帮助幼儿实现问题解决,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注:本文为福建省“十三五”幼儿园名师培养基地研究课题“指向问题解决的幼儿数学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MSPY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晓晖.儿童早期日常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2]张华,庞丽娟等.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生态环境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编 翁春梅)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问题解决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