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抢占制高点
2020-10-19王群芳
王群芳
对照《中国制造2025》“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的要求,我省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新手段,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转。为此,我市明确任务,对标对表,精准发力,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是一次重要的生产形式的转变,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产业提升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江山工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2017年12月,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指导组到我市进驻指导,2019年5月30日,我市召开智能制造现场推进会,全面部署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和智能制造工作……“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智力支持、金融助推”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成功构建。
截至目前,以门业(家居)行业为主的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推开:19个试点示范项目中,欧派木制品、超亿、德霖等3个智能工段项目已实施完成,并通过验收;欧派、丰泽、名雅居、舒福家、申达换热器等5个智能化生产线完成自动化设备安装连线试生产,并同步推进数字化改造。同时,借力省智能制造专家指导组、浙大软件学院和上海跃通机械公司,引进注册江山市雷钧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江山市跃通木门智能制造服务有限公司等两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当前,雷钧公司新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5名以上,员工总人数已超20人,累计签约本地企业5家,销售额累计260万元。
然而,我市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为试点企业创造了最优“智造”环境,按理来说,试点项目都应该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可在调研过程中,本人却发现,“政、企、智、金”的這一记记拳头,都犹如打在了棉花包上,虽留有痕迹却无处着力,最终体现为项目进展整体偏慢,项目进度很不平衡,项目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总的来说,我市在推进企业智能制造过程中,存在企业主体意识不强、“数字工匠”缺乏、第三方智能化服务缺失等实际不足和现实难题。
对此,本人在查资料、走部门、访企业、进车间和外出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建议广大企业拥抱互联网、聚焦“智能+”,按下“快进键”,重点从宣传引导、政策支持、试点示范和精准服务等四个方面,补齐“短板”,全面推进我市工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一、宣传为先,强化引导,全面提升“政-企”智能制造认识
在7月12日举行的衢州市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2019年度会议上,与会学者专家认为,衢州制造业同时面临“工业2.0”补课和“工业3.0”向“工业4.0”迈进的双重挑战。工业企业发展不均衡、工业软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基于统一标准的顶层参考体系框架,加上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投资较大,这些都是阻碍衢州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绊脚石”,江山也不例外。这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我市工业企业来说,阻碍尤为突出。
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精准帮扶的契机,乘借杭州、衢州全面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东风,主动对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自主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变化,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绿色化、网络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同时,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切实提高我市工业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增强了企业家智能化改造的动力和信心。分行业开展各类座谈交流会、宣贯会,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并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结合“聚力工业振兴”“行走江山大花园”等新闻专项行动,对智能制造新政策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全方位深入宣传,提升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智能制造中去。
二、用足政策,加大扶持,力求智能制造项目试点取得突破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江山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方案》,该方案对智能制造项目分别情况给予奖补和贷款优惠政策,对智能制造项目所投资的设备和软件按照金额给予30%补助,获评省级以上示范项目的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对现有的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经信、财政、科技、开发区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专家指导组的对接联系,继续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指导服务,定期深入企业,跟进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把控实施节点,检验实施成效,为试点示范工作做好保障。
同时,要坚持“宽进严出”原则,启动新一批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申报、评选工作,确定一批预备项目;对不符合条件、无进展的试点项目进行淘汰,从预备库中提取项目进行替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三、点面结合,做实培训,打造满足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工匠”
转型之前,先转观念!升级之前,先升技能!
提升企业的数字意识与能力,除新引进人オ之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我们建议由政府牵头,借鉴“健峰培训”模式,针对企业上、中、下层不同需求对试点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帮助企业从上到下建立起对智能制造的系统、清晰的概念,补齐企业“全员参与”短板,从而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智力支持、金融助推、全员参与”五位一体的江山新模式。
培训可分为共性化培训、个性化培训两大块。共性化培训由政府主办、政府购买、统一开课,分为高阶培训计划和数字工匠培训计划两部分内容,高层培训计划:以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级以上高阶领导为培训对象,开展以智能制造实践之路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数字工匠培训计划:①PMC(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控制)专场培训,以厂长、PMC主管、采购物控人员、技术人员等企业骨干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为培训对象。②智慧工厂专场培训,培训对象为生产、设备、信息化部门主管。③企业管理专场培训,开展现场精益管理技巧、生产过程管控实务、制程品质控制实务、设备保养维护实务等专题讲座。
个性化培训则遵循企业自愿原则,打包采购,单独开班,由政府承担60%,企业承担40%,主要通过对每家参训企业进行智能化能力诊断,量身定制课程,针对个性化问题精准提升。
同时,探索数字工匠培养模式,每年认定一批培训合格的数字工匠,为企业培育一批实用型数字人才。依托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健峰集团以及各大高校的专家人才资源,充实江山市智能制造专家库,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指导、验收、评价等工作。
四、精准服务,层层递进,以“组合拳”助推智能制造步伐
调研发现,我市传统制造业总体上处于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环节,引入的一些智能设备,仅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对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这一有利契机和有力抓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原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使其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推进生产方式“智造”,加快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工段等四种类型的试点示范,产业上重点选择门业作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先行产业。为保障试点入围项目尽快落地、取得实效,经信、开发区等相关职能专门成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指导督导小组,建立一套服务机制,对试点项目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服务。一是建立全过程管理机制。坚持“宽进严出”原则,明确智能制造试点入围项目实施节点。二是建立指导督导机制。成立试点工作指导督导组,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定期深入企业,跟进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检验实施成效。三是建立“每周一报”督办机制。每周上报项目进度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