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020-10-19张志红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

张志红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期育新人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新时期要育新人。他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重任就落在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每位教师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则是塑造人格。育人的方式很多,然而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育人。对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语文学习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长期一贯的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教材所选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充足的教育素材可利用;再次,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识和体验得到逐步加深。因此,语文教学应坚持不懈地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

道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要想使中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入手。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但还缺少较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尤为重要。一是因为中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活;二是因为情感可以成为认知和意志及行为之间的纽带,语文教师应自觉的、持久的进行这种激发活动。例如,岳飞在《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发出“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的高尚民族气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却“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赤诚,感动无数学子;《最后一课》如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意;《驿路梨花》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坚韧不拔献身科学的意志;《最后一次讲演》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等,都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进而左右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教材中,歌颂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愈的内容也不少。作家的良好品格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榜样,再通过相关的写作训练,其道德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升华。

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可以说,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为学生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培養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美感。中学生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所学习的课文,尤其是文艺作品。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中丰富的美的素材,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如:《苏州园林》《桂林山水歌》《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春》等作品中蕴含着多姿多彩的自然美;而《背影》《生命的意义》《愚公移山》等作品体现出来的则是情感美和精神美。反复朗读体会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获得情绪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共鸣。第二,培养鉴赏能力。美感是审美情趣中对美初始的肤浅的感受,要使美感发展成为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还须教会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鉴赏文章的内容、鉴赏文章形式、鉴赏作品的风格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

《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使命感;学习朱自清的作品时,可以强调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激情。《苏州园林》(总分结构)、《驿路梨花》(巧设悬念)的结构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骈散句结合的句法美等。同样是写亲情的作品,《背影》透出淡淡的哀愁,《散步》则充溢着温馨;同样是表现爱国主义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几分悲壮,《最后一课》有些许凄凉,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则有几多激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训练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表现为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并平静接纳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评价别人和被人评价的机会。比如,学生的书写、朗读、回答问题、作文等都可以由学生去评判。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竞争的精神。课堂教学中可随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再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协作不仅是共同完成任务的需要,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任务,比如,齐声朗读课文、分解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互相批改检查作业、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出板报、分组比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多多采用。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说过“要把语文课上成文道交融、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刻骨铭心的地地道道的语文课”。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的重大任务就能真正得到落实,语文教师就真正担负起授文传道、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