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析

2020-10-19全晓玲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全晓玲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与要求的不断提高,德育教育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初中德育教育对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以及政治认同都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围绕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析进行展开,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教学存在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所涉及到的范围主要包括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以及政治认同四点核心要素。如何使初中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真正融于生活是该课程核心要素分析的重要目标。

一、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于身心健康的关注

身心健康作为组成个体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尤其关注的一点。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该学科中,身心健康同样被列为众多要素中较为核心的要素之一,身心健康在作为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该学科中,身心健康主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自我认知以及人生规划等,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症下药,实质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从而确保该要素“领头军”作用最大化。

例如,在初中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播放身心健康的正反面例子,对于反面例子教师可以以较为极端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从而使正反面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除此之外,在《悄悄变化的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收纳箱”的形式,并利用网络途径鼓励学生以非实名制的方式咨询自身对于青春期的困惑,该困惑可以是身体变化亦或是心理上的变化,该方式可以最高程度保证问题的私密性,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解决。

二、加大实践及宣传力度,使道德品质教育深入人心

大众对于道德品质的认识用较为通俗的一个词总结即为人品,对于人类道德品质的组成主要由意识和行为组成。而将道德品质细分,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为国家层面,即初中生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及责任感以及上述情感如何正确体现为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即为社会层面,初中生如何理解对社会的奉献以及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是道德品质体现的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即为自我层面,如何建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对自我存在一定的要求即为第三层面,也正是这三个层面从而使道德品质成为青少年前进道路中的一盏指向灯。

例如,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谁对我负责,我对谁负责”为主题,教师可在该课程开始之前利用判断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大概框架具备大致了解,判断题的方向可以“主动打扫马路属于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吗?”“看到老人摔倒需要搀扶吗?”为参考,在答题之后,教师可向学生进行征集并在课前布置开放性作业,征集话题以及课后开放性作业分别为“承担过社会责任吗?分别是什么?”以及“记录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该堂课的集中性更高以及更为直观地使学生对该堂课的重点具有一定的侧重,以及结合后续的授课内容,学生可对社会责任是否需要承担做出判断。

三、主张集思广益,保证法治观念为学生最低底线

遵纪守法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而虽是如此熟悉的词语,不少人还是对其理解不透彻,以至于出现了触犯法律的现象。主要原因可以归咎于法治观念的宣传仅仅停留于表面,脱离实际生活的讲授,导致受教者对其不具备全面的认识,从而触犯了社会底线一一法律。对于法治观念的理解,主要可分为:尊法、守法及用法,只有掌握了这三者的个体概念以及三者所存在的联系,才可以对“法治观念”这一概念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

例如,在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之上》的教學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以“何为尊法”为主题进行思考进行课前预习,并在课堂开始前,教师进行课本内案例提问,该案例中如何体现“尊法”这一层面,学生可进行“辩论式”回答,并且为了鼓励学生积极辩论,教师可以增添平时分为鼓励项进行推动该措施的更好实施。

四、从时事出发,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当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并融合当前国家时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教学要求进行单一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及时将课本理论与社会时事相结合,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认识,及时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初中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这一章节知识时,就应当先为学生讲解书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证国家利益至上以及保护国家利益的各项举措,这样可以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当教师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就可以介绍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台独事件”、“港独事件”、“西方国家要求中国赔偿疫情损失事件”等诸多的国家大事,而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事件讨论。而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就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并对其讲解上述事件发生后国家是如何做的。通过这种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感情与意识上的归属感。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主张集思广益,保证法治观念为学生最低底线等教学策略,有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慧.“问题导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一一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2框《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

[2]李前程.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16):1-1.

[3]李慧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00(002):10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