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2020-10-18张振华

学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节奏感节奏音乐

张振华

(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一小学,甘肃古浪 733100)

音乐的构成部分第一要素就是节奏,同时在教学引导期间配合旋律的引导,那么学生在节奏中的理解能力逐步增强。小学音乐教学期间,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性引导,让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能够更好地明确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好奇心、活跃性相对较强,理论学习积极性不足。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音符基础构成,并在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休止符、拍号的基本作用,在实践探究中逐步培养自己的乐感。教师在节奏训练中,通过合理的曲目设置,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旋律的基本构成以及音乐的深层次内涵,音乐学习的效率也能进一步增强。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节奏感训练,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

一、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节奏作为音乐的核心构成部分,对学生来讲是掌握课程基础构成部分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节奏训练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要认识节奏感的重要性,节奏感合理引导学生的乐感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结合现阶段对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能力引导的目标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来。

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曲目之后,从音乐节奏鲜明、韵律感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音乐曲目起伏、张弛的节奏引导,能够让学生跟着节奏律动,将自己的音乐学习热情逐步建立起来。节奏训练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带入,是产生与曲目情感共鸣,体会曲目内涵特征的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知识的无穷魅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感逐步增强。由此看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时节奏训练有积极影响价值。

二、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与理论结合的基本原则

多数学科的基础性学习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开展的,其实小学音乐教学阶段的节奏感引导,利用歌词突出展现,更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曲目深度地探索或想象。教师可以在初期教学阶段,让学生朗读与音乐课程相关的诗词、歌词内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引导条件,学生在节奏学习期间,良好的情感带入目标达成,还能在语言文字的引导之下,更好地体会节奏的无穷魅力。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引导期间,通过朗诵形式,也能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节奏感。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伴奏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打节拍的过程中,实现节奏训练的基本目标。音乐伴奏以及打节拍都是需要围绕节奏的律动开展的。通过儿歌、童谣等曲目教学的形式,学生能够配合肢体动作去演绎节拍,那么节奏训练就会更加有针对性且囊括了对学生的乐感培养,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的针对性、可靠性也能进一步增强。

教师在帮助学生朗诵诗歌期间,通过标段的形式给学生设置节奏点,整个诗词、歌词地方节奏都能在细化分类中突出呈现,学生还能在朗诵学习期间,将自己对音乐知识的全新理解与感受逐步培养起来。音乐节奏主要是围绕人们的语言习惯、情感表达需求所开展的,语言中本身就会产生多样化的节奏感,语言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表达效果,展现其中的情感色彩。教师在课堂上有组织、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从语言训练开始,慢慢过渡到节奏训练,不同的词组、短语等的节奏设置差异性相对较大,由此将整个曲目的节奏集中把控,通过适当的带入肢体动作、舞蹈动作的基本形式,节奏感能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被强化,朗读以及节奏训练同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也会由此提升。

理论与节奏训练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可以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穿插相应的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来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能激发自己的表达欲望以及创造欲望,所以教师结合音乐课程律动性的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将自己的节奏感进一步增强,那么个人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进步发展也有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三、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的有效途径

节奏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是音乐曲目的基础表现内容。如果在课堂教学阶段未能通过节奏性引导,那么音乐课程教学的特质就会被忽视。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的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内容设置,能够将音乐节奏的启发性、引导性展现出来,学生的审美水平、探究能力逐步培养起来,还能在节奏学习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有效方法,对此笔者展开分析讨论如下。

1.乐器击打训练引导。乐器击打是展现音乐节奏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引导期间,接合目前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能力,在掌握乐器演奏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乐器击打将节奏感逐步培养起来。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乐器应用的本质,在实践操作中将自己的节奏感逐步加强。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育引导开始,学生本身就对击打乐器有一定的认知,乐器节奏以及音色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从简单的手铃应用开始,根据教师的节奏口令,让学生在节奏中做好节奏缓急设置,将节奏训练效果进一步加强。

2.儿歌教学节奏训练。音乐教学阶段儿歌内容相对较多,儿歌的内容相对来讲较为通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教师在节奏教学引导期间,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单向传导的节奏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理解掌握,学生的节奏记忆效果也有了保障条件。小学阶段的节奏教学引导中,儿歌形式对各个学段的学生的教育指导适应力都比较强。针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可以用这样一首儿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加个/圆点要/记清/楚。四分/音符,加圆/点,等于/一拍加/半拍。八分/音符,加圆/点,等于/半拍加/半半/拍”来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节奏知识要点,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3.游戏教学节奏训练。小学音乐课程中通过模式化的节奏教学引导形式,学生的课堂学习专注度就能进一步增强,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也由此达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对各种动物、角色进行表演,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走路、拍子表达的节奏合理化引导,表演期间的节奏教学引导的目标也由此达成。教师可以将教学情境带入到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的途径,将教学氛围进行渲染,当多媒体平台将动物及其生活情境展现出来,无论是对小兔子活蹦乱跳的样子学习还是像小乌龟一样的慢吞吞走路,在此期间的节奏感学习就会更加针对性,节奏的轻重缓急学生都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起来。

4.重视互动训练引导。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引导期间,认识到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相对较快,所以学生对新的知识内容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与求知欲望。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地开展,学生的参与感、积极性逐步增强,那么节奏教学目标也能进一步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在班级教学引导期间,让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中,当教师播放节奏感相对较强的音乐曲目,学生统一进行拍手、踏脚等节奏训练形式,将个人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提升,让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之中,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能力逐步增强,同时还能体会到节奏的内涵特征与积极影响价值,在开放性、包容性的课堂之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也能逐步提升。

5.模拟性的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用拍手形式展现,本身就是对音乐节奏的模拟,教师利用模拟性的节奏引导,可以从高年级学生指导训练开始。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通过对不同的乐器演奏学习,学生还能将生活中的节奏感知识代入到课堂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模拟,比方说自行车铃声、水滴声进行模拟,节奏的快慢强弱都能够在节奏模拟期间展现出来,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应用期间,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的基本韵律,在实践中还能将相应的节奏知识全面掌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击打木鱼,这种乐器的发声相对较短,在课堂教学引导期间,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在不同的节奏感联系之中,强化节奏伴奏、歌曲伴奏的效果,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之中,学生在不同声音以及节奏类型中,音乐学习效果也能逐步加强。

6.舞蹈带入节奏训练。舞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韵律节奏的设置,能够将舞蹈的灵活性、趣味性进一步展现出来。节奏能够给舞蹈动作奠定良好基础,是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情感的途径。舞蹈节奏与社会、自然有紧密联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审美体现。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舞蹈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可以通过对形象化的动作应用,将整个舞蹈动作的美感展现出来。教师在编舞期间,可以通过对角色的形象描绘,学生有机会直观感受舞蹈节奏。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舞蹈辅助音乐节奏的积极影响意义,还能将自我的呼吸、动作等协调平衡,这种教学引导能够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在创新探索中,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塑造良好角色形象,个人的身体律动性也能进一步增强。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引导,重视学生的节奏训练是十分关键的。教师通过对多样化教学理论搜集与应用,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表达空间以及探索机遇,那么就能将以往音乐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突破,师生的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逐步加强,良好的情感关系也由此建立起来。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节奏教学还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完成音乐节奏训练目标,提升自己的音乐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节奏感节奏音乐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