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思考*
2020-10-18宋俊锋
刘 璐,宋俊锋,邓 斌
(1 湘南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 湖南省硕远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湖南 郴州 423000)
在当前环境保护的研究领域中,不仅需要环境学相关知识,还需综合运用地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在研究和发展中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所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1]。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为能更好的适应地方需要服务企业,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座桥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校企合作不仅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接轨,精准定位,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发挥,增强高效教师将学术科研能力与行业应用接轨,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做铺垫。根据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情,致力于转化性、嫁接性的应用创新应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2]。本文将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中课程体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特点
环境生态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吸收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课程所涉面积广,涵盖知识范围丰富,涉及人口、大气、水、土壤、物理、生物、景观环境等,是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最为重要的课程组成成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成功开设,对于我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进行巩固和加强,可以实现对已有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充分共享与合理利用,同时也促进生物与化学相关专业及学科间的融合发展,提升我校在湖南省乃至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综合竞争力,为湖南省培养出更多环境生态工程人才,有利于我校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文明生态保护方面更做出更大贡献[3]。
2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现状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环境类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共同组建成为专业培养课程架构体系。湘南学院环境生态工程本科生的原有教学计划是2014年制定的,在2015级环境生态工程本科生中试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见表1所示。谢安邦[4]认为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主要反映在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课程体系的基本轮廓,也是研究和改革课程体系的重要线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本科院校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教学缺乏时代性,已经成为制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5]。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是顺应时代的趋势。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不可避免地,该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
表1 2015级环境生态工程课程结构比例表Table 1 Courses structure proportional table of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in 2015
2.2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结合我国普通高校课程结构体系,我院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模块。表1中可以看出,专业方向选修课学分和学时较少,学生通过集中性的训练也相对较少;对于任选课,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限,学生选择专业任选课的比例较多,其考核形式以考查为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我院专业教研组团队在详细了解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完善课程所涉范围,尽可能保证专业课程的丰富度,设置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了课程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但由于课程数量较多,课时有限,致使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受到制约和削减。例如有机与无机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分别于第1、2学期开设,且总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较长,则对环境生态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有所削弱,而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原有生态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以便更好的符合相关企业人才需求[6]。
(2)课程内容的交复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授课教师的自我认知发现,环境生态类教材在章节设置和案例引用时存在重复现象,致使开设于同一学期的相近课程会出现相关概念模糊混乱,知识结构交错不清,增加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难度。同时,一些案例的反复引用,教学内容陈旧,会降低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新鲜感和积极性。
(3)课程实验的内容设计
在教学计划中,我院已经将课内实践(实验)学时数进行划分,授课教师可根据每门专业课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有所侧重的进行内容设计,再向专业课程组申报,进行可行性分析,经讨论同意后方可开展。但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局限性,同时还需考虑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水平,部分实验在开展过程中,不得不降低原有实验难度水平,例如预处理和仪器调试等,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实验本身所具备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开设的实验没有真正结合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设计。
(4)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由于办学基础、教学条件与办学特色各不相同,相关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综合来看,我校同样存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界限、交叉与融合不清,新增专业与原有特色专业“错位培养”力度不够,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帽子大,新工科落地具体配套与措施欠缺;新专业特色内涵和核心技能不够凸显,无法保障新专业的社会需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7]。
我校已定位为“湖南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地方性本科院校始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双师型培养、评价机制等,充分开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探索[8]。根据这一定位和我院办学特色,有必要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与修改才能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驱,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完善教学结构,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更具有实践和教学意义,也更切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该课程体系不仅对校园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
3 校企合作下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3.1 课程内容
通过对本校首届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图1,其中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认可度处于中度相对认可状态,其中35%比较认可,相对31%的基本认可,从认可程度上有待提高。
图1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认可度Fig.1 Recognition of course conten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湘南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分为环境工程、化工原理、生态学。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学、环境学、生态规划与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等。从本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出发,结合国内外大环境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的调整体现出重难点的加强和突出行业趋势。可持续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量控制、去除过剩产能、清洁生产、探求人类与环境的规律等概念依然是研究的重难点;从环境经济、国家政策、环境法规、环境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增设更能突显行业趋势的发展,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要求的同时,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精细度。
3.2 课程结构
通过对原有2015级课程结构的讨论分析,结合三届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综合反馈,我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及课时,学时数比原来增加1.53%,由原来反馈教学内容交复性的反馈,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的比重,缩小专业基础课的比例,有原来的22.25%缩小至16.84%,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知识结构的重复性,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大大提高了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内外实践学时的比重,使得学生对选修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环境生态工程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3.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因材施教,力图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互联网、慕课、直播等教学模式的优势,灵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对教学效果设置课程评价制度,坚持培养企业行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树立尊重个性创新发展与培养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评价理念,进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除传统试卷考试外,多采取实践操作考核、团队合作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组织校企双方教师对共同合作设置开展的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调动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
专业课在授课过程中有效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授课,形式包括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以实现理论与行业无缝对接。课程调整后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更加与时俱进,形式上多样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由原来的在课堂上睡觉、打游戏、聊天的现象逐渐表现出主动参与行业技能大赛、知识问答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赛事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补充环境保护的人才缺口,在确保企业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企业和校方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中期实习,实习结束经双方认定后,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享有毕业后就业优先权,得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认可。
3.4 校企互动提升就业满意度
通过对本校首届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匹配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见图2,其中有35%的学生到对口专业和岗位,17%的学生到相近或相关的岗位就业,还有13%的学生到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就业。学生就业的基础来源于毕业前的实习,通过实习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了解,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趋向。学校针对就业形势,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后,增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互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商讨实习方案,并委派企业相关行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实习期满,学生、企业双方互为满意的毕业生可以留在企业,提升了对口就业的匹配度,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的共赢。
图2 所学专业技能与就业要求的匹配度Fig.2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4 结 语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和理念已被社会和高校所重视,高校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能够真正地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响应国家政策,提升创新能力,有效发挥企业引领高校,高校助推企业的新局面[9]。湘南学院作为郴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郴州地区的地方特色和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助推地方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同时提高学生、企业竞争力,实现校企共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