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0-10-17李创
李 创
(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许昌 461111)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充盈功能低下,同时还伴有排血量供应不足等特征。在临床症状方面,患者经常会出现心悸、气短以及眩晕等特征,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持续心率失常症状[1],在出现心衰病症时会威胁生命健康,所以需要特别关注其病情的发展。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治疗配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际效果不稳定。本院自从采取地高辛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实际效果良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应用成果,现就相关信息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选取了院内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充血性衰伴快速房颤患者共计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4.2±4.8)岁。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4.1±4.9)岁。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家庭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治疗与护理干预。在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地高辛治疗,治疗方法为每日一次,每次125μg,口服药物连续使用2周,在患者病情缓解后可以酌情减少。观察组患者采取地高辛治疗基础上添加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在原治疗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速度控制在2mg/min,同时每日用药量低于15mg,在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后可以改为口服用药,日剂量为50mg以内,维持剂量为25mg,治疗周期为14d。
1.3 检测标准
在完成患者的对比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价。患者心功能完全恢复且房颤症状消失视为显效;患者心率基本恢复正常且症状改善视为有效;患者心率未恢复或者症状没有改善的趋势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工作,过程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观察组患者为98%,对照组仅为7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病率
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病率进行统计对比,观察组发病率为0%,对照组为16%,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2.3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比
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统计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8±4.1),对照组为(33.4±4.2),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3.9±2.3),对照组为(43.2±2.3),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规律(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病症一般来源于多年器质性心脏病,所以该类型的患者会存在转复房颤以及窦性心律维持困难的问题,所以大多数医生都认为选择药物进行心室控制是核心资料途径[2]。不过,该类型的疾病患者往往年龄较大,所以也会存在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和其他类型的疾病,如脏器衰竭等,所以普遍存在电解质紊乱,这些都是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药物的剂量不足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心室率控制目标[3]。在本次研究中就通过地高辛配合小剂量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取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收缩无力,机体为了更好的维持心排血量,势必会分泌儿茶酚胺来满足心率的改善要求,此时心率会增加,同时耗氧量也会增加,心排血量会下降,进而出现心肌损害的症状[4]。倍他乐克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择性受体阻滞药物,其具有拟交感活性功能,所以相比于其他药物具有更强的膜稳定性,可以有效延长房室传导,同时还具有功能不应方面的障碍处理能力,在延长舒张时间、降低心脏负荷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除此之外,由于可以改善灌注,所以心输出量以及冠脉血流量的变化可以减少心肌能量储备的消耗,所以对于提升整体活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客观上来看,同样可以保存心肌活力,所以对于恢复受体,改善药物敏感性也具有一定的帮助,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的主要途径[5]。
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从实际的变化上来看,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6%,观察组为0%,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规律。由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改善了肝脏功能,同时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影响不大,所以在治疗有效性方面改善明显,观察组治疗有效性为98%,对照组仅为74%,差异显著。从左心室射血量角度上来看,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采取地高辛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