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闽北武夷山地区视觉文化中的茶美学

2020-10-17磊,陈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闽北武夷武夷山

易 磊,陈 琦

(1.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茶,发源于中国。作为植物,它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且繁盛,其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也极大的丰富了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茶作为物质,在其发展的历史中,最开始是满足人类品饮的基本需求;而后,其在文化的形态上呈现出超越实用性的精神内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生长的地理环境,制作方法以及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品饮习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福建闽北武夷山作为乌龙茶与红茶的产区,其因茶而产生的地域性美学观念,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影响,并在当地特殊的环境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武夷山当地,现代多种美学观念呈现出融合的特征,并广泛应用于茶器物或空间类视觉文化的各个领域,当地整体的茶美学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闽北一定独特性的视觉文化。

1 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它强调强调生命的意义:人与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相处,有秩序的创建一个万物共处舒适的环境。

“武夷山,在县南三十里,邑望山也。道书谓十六洞天。峰峦大者,亦三十有六。相传昔有仙人降此,自称武夷君,列仙传以为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同居是山,因以为名……峰右为仙船岩……峰左为御茶园……又数百武为明王守仁祠,祠后磴千盘,可达接笋梯……梯下为茶洞,为清隐堂,四山夹峙,烟霭不绝,向产茶最佳……。[1]”这段有关武夷山自然环境的文字记载于乾隆二年福建地方志卷四中。文字叙述了武夷山地理环境、名字由来以及茶树生长的特殊自然环境。其地茶树长于山中夹峙,云雾缭绕,叶内物质基础丰富,汇聚天地精华(图1,图2)。

图1 武夷山原生态的茶园

图2 武夷山原生态茶园以及摩崖石刻

武夷山景区内正岩产区至今都保持着较好的茶叶自然生长的原始环境。这与当地人敬畏自然的传统观念有关。人、植物、山川、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共处。闽北优异的茶叶制作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可。天时、地利是不可控的因素;制茶时人力为之,始觉感恩大自然物质的赐予,以及感叹制作一泡好茶时的艰难与不易。品饮时内心愉悦,充满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之心。人于茶的感官体验中,由物质层面升至精神层面的审美,亦可上升至哲学层面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精神的体现。

山川环境下形成的盆景式茶园,也是闽北当地独具本土自然特征的视觉美学。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岩峰耸立,岩壁赤黑劈地而起,山回溪折。无论是纵向叠层的岩间幽壁,还是横向狭长的坑涧楼梯式形态,都呈现出自然状态下的盆景式构造(图3,图4)。再加上古往今来的文士于岩壁题词,更是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下的山川之美与文人之美的完美结合(图5,图6)。

图3 武夷山盆景式茶园一

图4 武夷山盆景式茶园二

图5 武夷山摩崖石刻一

图6 武夷山摩崖石刻二

2 空间之美

传统美学在现代茶空间中具有突出的视觉范式。武夷山当地与茶相关的视觉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视觉形态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审美的相似性到地域性特征逐渐自显的转变过程。武夷山地方视觉文化本身具有茶文化的特点,其审美活动和审美思想都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美学通常在多样性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得到呈现,体现出传统美学的文化广度与深度。

茶空间涉及到人与茶以及环境的互动。武夷山日常室内空间的品饮,可按茶主人的意象划分建筑空间。在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亦可增加某些不确定的想象空间或可灵活调整的隔断空间。这些相对简单便于短时间移动和调整的操作,赋予了一个原本似是已确定的空间其“活泼”的形态。隔断将空间一分为二的切割,透过镂空的形态,有了第二层的纵深感,且随着隔断上镂空切面形态的限定,于观者眼中会呈现出类似传统中国画的视觉效果,即在限定了边界的尺幅内,将下一个纵深空间的图像框于镂空的图形之内(图7)。卷帘式的隔断,操作简便,可在短时间内转换空间的光线差异(图8)。比如根据阳光的角度调整卷帘的高低,这使得在屋内较固定物质形态中增加了人为可调整变幻的光影。

图7 武夷山镂空式隔断茶空间

图8 武夷山卷帘式隔断茶空间

一方庭院幽深处,半卷闲书一壶茶。除了室内空间的设计,茶屋外的庭院也是别有一番美学的意味(图9)。庭院,是一种文化,一种诗意的情怀。院子的营造以及器物的摆设都成为了心思可经营之处。从院落的格局到开窗借景,从种植花木到器物陈设,焚香、听雨、莳花、品茗、观鱼各种闲雅之事皆在这一方天地内展开。

图9 依水而建的茶寮

图10 武夷山古邑阿海茶空间

武夷山古邑阿海茶空间,由主人在原老宅的基础上重建新中式与日式结合的二层茶空间。其室内风格为白墙与原木色的简洁搭配,室外依大王峰山脚茶园之势,三个横切立面将泉水引入户内庭院。潺潺流动的泉水与嬉戏的锦鲤增加了庭院的生气。墙角的山石精心叠加,颇有造园之意,石上覆苔藓、蕨类等自然之物,山野与园林之意皆活于此景(图10)。

3 器物之美

闽北武夷茶之妙可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的一段叙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2]”短小精炼的文字将饮茶之事交代极为精彩:武夷茶所用杯与壶精致、小巧,器物的雅致与茶汤迸发的滋味相得益彰,使这位清代大才子感叹武夷茶如玉般的品质。古代文人对饮茶的器物极其讲究,不同茶与器的搭配,使茶汤的变化呈现较明显的差异化。

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在其《漫话武夷斗茶与品茶》一文中将武夷岩茶品饮的器形做了标准化的规范:“清代以降,为使品尝武夷岩茶能领略其中的真谛,一套特殊的茶艺便应运而生:一、茶具沿用宋代斗茶时用的精巧茶具‘品茶四宝’:玉书煨(薄瓷开水壶)、大壮炉(潮汕炉)、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建窑薄瓷白小杯)。[3]”岩茶茶具规范化的限定使得泡茶与饮用有秩序统一的美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武夷山当地视觉文化中器物的设计,在遵循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凸显新的传统美学与现代人文精神(图11)。通过器物传达人对自然的情感,提升物体中视觉的审美情趣(图12)。地区茶器物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了当地茶人们的视觉体验,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载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加深了传统美学与当地视觉文化的融合。新一代年轻的茶人运用新的媒介手段,将传统美学与科技结合,设计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本土地域独特风格的茶包装或茶器物(图13)。古邑阿海品牌的主人,运用现代的制图软件,将早年收藏的武夷山茶票元素进行新的视觉图像的融合与改良,设计出既带有传统元素又有明显本土特征的的茶包装外盒。这系列的产品全部使用武夷山传统的“虎头包”包茶方法,过程无法用机器代替。手工折叠包装耗时花工夫,这也是像传统致敬的一种方式。

图11 仿古油灯

图12 茶器的搭配

图13 古邑阿海品牌具有传统元素的“虎头包”茶包装

4 结语

茶美学,核心是茶,而闽北武夷山地区的茶,早已脱离了“品饮”二字,围绕茶而演绎出自然环境、茶空间、庭院、器具、建筑的审美情趣再进上升到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层面。“茶以载道”,在每一个与茶相关的事物或活动中,都由物质或实体反观与反思自身,感知超于本体的哲思。

猜你喜欢

闽北武夷武夷山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诗版图 闽北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