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系统认知解析

2020-10-16唐友军马晓梅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挑山工挑夫泰山

唐友军,马晓梅

(1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引 言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全体山东人争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引发“挑山工”精神热议。“挑山工”精神的核心是勇攀高峰,敢于担当[1],已经成为泰山独特的人文符号,是泰山精神的一部分。但追溯其源,本意实为“迫于生存生计的谋生手段”,是一种“职业分工”,这说明在历史的演变中,“挑山工”的核心语义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人们在交际交往过程中对语言使用和选择的结果。

“挑山工”又称“担山工”或“挑夫”,其中“挑夫”的使用频率更高。根据现有的BCC语料库①bcc.blcu.edu.cn/zh/search/5/挑夫.2019.3.20.bcc.blcu.edu.cn/zh/search/1/挑夫.2019.3.19.中“报刊”方向和“古汉语”方向的统计,输入“挑夫”词条后,报刊中出现与“挑夫”相关的词条句子共192条(截至2019年3月20日),且都来源于人民日报,古汉语中的“挑夫”相关词条达到519条(截至2019年3月20日)。对这些带有“挑夫”词条的句子分别进行义项标注②通过正则式进行分词标注。,频率统计结果可见图1和图2:

图1 人民日报截至2016年“挑夫”词频统计图

图2 BCC语料库古汉语中“挑夫”义项词频统计图

图1和图2显示,泰山“挑山工”(挑夫)的义项得到了丰富,由原来单一的被逼无奈的脚夫苦力到如今的正式职业和泰山精神的一部分,原型核心语义得到拓展。根据BCC语料库显示的“挑夫”语料文献出处显示,我们可以粗略将其改变轨迹分成四个时间段,具体的语义改变可以通过“表1”阐述。

表1 泰山“挑山工”语义变迁图示

由上述图表看出,泰山“挑山工”语义由单一趋向丰富,由职业属性逐步过渡到精神的符号表征。其核心语义也由少到多,语义范畴核心成员发生了改变。

泰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老百姓敬畏的文化圣地,与其相关的其它文化也得到了民众的极大关注,包含了丰富的主观色彩。相应的,泰山“挑山工”的主观词义也发生了改变,根据BCC语料库相关句子中“挑夫”的词义属性频率统计,其相应比例数据见图3和图4:

图3 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挑夫”词性统计

图4 人民日报中“挑夫”词性统计

图3与图4清晰地告诉我们,泰山“挑山工”词性发生了改变,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泰山“挑山工”主观词义变化表

泰山“挑山工”语义变迁属于词义研究范畴。类似的研究很多,基于研究的角度分为两类,一是宏观研究,比如,张绍全教授(2010)的“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该文全面阐析了词义的演变方式,明确指出词义创新的三种动因,分别是主观动因、客观动因以及语言动因,认为其认知机制是转喻、隐喻和主观化[2]。更多的研究属于第二类,即微观研究,就具体的词义演绎进行分析。众多专家学者对语义变化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研究的方法,拓展了研究思路,指明了相应研究的方向。但综合而言,前人关于语义变化研究或侧重研究主体,或突出研究客体,忽略了相关系统中研究主客体依存的环境因素,依然是对语言本体进行元语言研究,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此外,在众多的语言现象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研究者基本上忽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本质属性,即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没有得以彰显,缺乏其社会文化理据的系统分析。泰山“挑山工”是当今社会热点词,但鲜有相关的科学研究。

一、语义变迁的系统认知以及社会功能探析理论基础

Firth(1950)认为语言元素可组成系统,语言选择的过程就是从特定系统中选择相关要素的过程,是一种意义潜势[3]。Halliday(1970)等学者在Firth以及Malinowski(1923)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创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语言研究必须考虑诸多因素,如交际功能、使用情景、社会文化因素、语境因素以及相关知识[4][5]。语言是社会文化语境、人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开放系统[6]。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突出语言结构与功能的联结[7]。这些观点与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基本一致,Taylor(1989)坚持将词义的理解与百科知识联系起来;Langacker(1999)则认为语言不能单独存在,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具有生理、神经感官等生物因素的影响[8]。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系统的观点与逻辑学中关于系统的观点基本一致,即: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相关要素组成,依存于一定环境运行的有机整体。这个概念突出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以及要素存在的环境,要素所依存的环境受制于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要素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就泰山“挑山工”语义而言,“挑山工”语义的演变,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而采取的概念范畴化过程。“挑山工”语义的演绎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语义系统,由“挑山工”语义(语言本体)、“挑山工”语义的认识者和使用者、“挑山工”语义的传播环境和途径以及“挑山工”语义的传播受众等要素构成,其相互关系如下图示:

图5 “挑山工”语义系统要素关系图示

如上图示,“挑山工”语义系统由其传播者、受众、“挑山工”语义本体以及各个要素所依存的环境构成,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后根据交际目标达到语言结构的选择目的。

“挑山工”语义的变化过程,也是认知主体对该系统要素选择的过程,体现了使用者的特定交际目的,这个交际过程,参与者遵循了一定的交际原则和语用原则,最终实现特定的社会功能。

二、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系统认知解析

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是其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认知主体选择系统要素的体现,集中反映了该系统的语义表征,有其特定的系统认知动因。

(一)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表征

1.环境属性,“挑山工”语义变化与重大事件的发生相关

泰山“挑山工”核心语义的偏离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往往伴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初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是泰山“挑山工”形象被世人所熟知的起点。通过教材的学习和传播,该形象愈发清晰和光辉。而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关于推广泰山“挑山工”精神的重要讲话无疑是另外一个重大的事件,泰山“挑山工”的精神更趋符号化。

重大事件是语义变化的导火索,这也是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认知规律。根据我国著名认知学家王寅教授的专著《认知语言学》(2007),人们通常以“事件域”为认知单位来感知认识实践,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存储于大脑之中[9]。人们对于周边具体事件的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范畴概念化,逐步形成了各种语言表达。

2.语言本体要素,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具有溯源性

泰山“挑山工”核心语义的偏离只是一种表象,“万变不离其宗”,与原始核心语义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溯源性。泰山“挑山工”作为语言本体,本质上来看,依然是符号,是文化代码,但其所指和能指是两个概念,中间离不开人的认知,由人的认知来联系。泰山“挑山工”语义的变化,离不开人的认知,更离不开作为表达方式的符号,语义的变迁具有其溯源性。

3.认知主体要素,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具有其主观性

语言是人类大脑的认知产物,体现了体验和加工过程。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正是认知主体基于实践对认知客体即“挑山工”语义的识解主观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的情感和态度。认知主体在选择特定的语言结构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感情”等[10],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1],即主观性。泰山“挑山工”语义的变化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而语义的差异则是主观认知的体现,毕竟“挑山工”的语言符号与其语义所指并不是镜像关系,中间离不开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挑山工”语义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认知主体的态度、观念。

4.认知客体要素,泰山“挑山工”语义的变化有其“精神文化符号倾向”的特征

语义的变化来自语言本体与认识客体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由被迫的职业取向逐步过渡到正式的职业分工,最后完全精神文化符号倾向的过程。

人是语言符号的发明者和使用者,是语言结构的选择者,是语言符号结构与认知主体实践感知过程的集中表征,难免会带有人的感情色彩,将泰山“挑山工”语义精神文化符号化,是其语义范畴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动因系统认知解析

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有其特定的表征,除了上述直接原因外,究其系统要素,基于认知角度,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动因。

1.泰山“挑山工”原始核心语义与变化后的核心语义的相似性

泰山“挑山工”语义系统具备了其它语言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即系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具体可以体现在构成要素的相似性。在其语义范畴成员中,原始的核心语义成员与变化后的核心语义成员依然同属一个语义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质层面,即“挑山工”语义所存在的时空观和认知方式。原始核心语义中的“挑山工”处在其特定职业链的底端;同理,变化后的核心语义“精神符号”,如同负重登顶的挑夫,高大而难以企及;第二方面,二者存在心理层面的相似性。挑山工的形象始终是一种负重前行的形象,始终给人以追赶的心理;而变化后的“精神符号”也是众人追求的理想目标;第三个层面,二者在精神层面同样存在相似性。作为挑夫,负重单独攀爬,代表着一种不畏艰难险阻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而泰山文化精神的精髓也在于此。

2.语言传播方式的改变是“挑山工”语义演绎的推动剂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我国悠久文化、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语言的传播离不开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传播方式。“挑山工”语义的改变也离不开其传播环境的特性,纵观我国语言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的历史,和其它词汇一样,“挑山工”语义的传播方式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具体而言,它们经历了由“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口头与文字共同传播”最后到当今的“口头与文字以及多媒体传播”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通过表3来体现。

表3 “挑山工”语义传播方式历程

传播条件的日趋丰富促进了“挑山工”语义的变化,单一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挑山工”核心语义的稳定以及变化的缓慢,而随着传播方式的日益丰富,尤其是当代多媒体传播途径的拓展,语言传播的速度和效度得以大大改善,其核心语义的变化和丰富速度也随之呈现正态改变。具体而言,当今社会,主流的传播方式除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更有多媒体方式传播,如电视、电脑、电台等等,音频、视频的结合,促进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和效度,泰山“挑山工”众多核心语义的并存是传播方式改变的结果。

3.“挑山工”核心语义的变化离不开其数量的稀有性以及其物质形态基础

生存条件决定了底层人民的职业选取,为了生活,最初会有很多人选择“挑夫”作为谋生的职业,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业环境的日益完善,能够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泰山“挑山工”人数反而越来越少。数量的稀有性更能突出其精神文化符号的意义,也因此改变其核心语义,但并不能产生众多的核心语义,还需要其物质形态的基础条件。“挑夫”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身形矫健,健步如飞,始终是前行的引路人,具有其深厚的物质形态基础。

4.人类的特有认知方式是“挑山工”核心语义变化的源动力

泰山“挑山工”原始核心语义的引申是人们特有认知方式的体现和结果。认知是介于现实和语言的中间桥梁,人们通过对现实的反复感知形成意向图式。所谓的“意向图式”是“意向”和“图式”的结合,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7年提出,他们都坚持:体验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和动态性是意向图式的基本特征[12]。意向图式的形成离不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互动和理解,这个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形成意向图式。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中,意向图式得以启动,并激活人类特有的隐喻、转喻、事件域认知模型以及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而达到交流、体验和互动的效果。

根据刑福义和吴振国(2011)的观点,人类把对物体、物质经验的词语用于谈论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事件、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称之为实体隐喻,进而把这些非具体的概念视为实体而使其变得有形具体[13];Lakoff(1987)在他的一本专著中特别强调转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具体而言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之内表达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亦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二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14];人们的认知行为往往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是具体事件的反复发生而形成事件域以知识块存储于大脑中。根据我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的《认知语言学》(2007),知识块中的系统要素相互交错关联,互相牵涉,在认知思维中自然地产生转喻现象,形成事件域认知模型[15]。一个基本的事件域包括行为和事体两大核心要素,事件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层级关系;此外,王寅教授(2007)还认为,很多词语的意义不全是通过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以及组合方式而获得,而经常是借助相互作用,启动并激活相关认知域,进而整合而获得的[16]。“挑山工”语义的丰富变化正是人们通过启动意向图式并激活特定的认知模式的认知结果,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图6:

图6 意向图式激活下的泰山“挑山工”语义认知示意图

三、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的社会文化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也是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的创始人。维果茨基为了克服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在实际材料与方法论基础存在的尖锐矛盾而创立了社会文化理论[17]。他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强调人一旦融入到文化产物、文化活动和概念之中,低级生物性功能便重组为新的、人所独有的心理系统[18]。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且突出的概念是: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19]。语言既是符号,也是重要的工具,语言符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够发挥其在行为中由外到内的心理工具作用[20]。内化论(internalization)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内化指的是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18]。内化概念则强调和凸显从社会关系或社会相互作用逐步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过程,是从人际活动的心理间平台(interpsycho⁃logical plane)转化为个体内的心理内平台(intrapsychological plane)的过程。维果茨基还指出内化的关键在于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机械模仿,而是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转化和推理过程。

泰山“挑山工”的语义演变过程是其充当认知主体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不断改变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泰山“挑山工”形成初期,其本人基于特定的社会形势,通过特定的认知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工具选择,是中介挑山工和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并形成特定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时候的泰山文化体系构成单一,游客稀少,很难形成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这个时候的挑山工其能指和所指是同一的,其核心语义依然是被迫选择的职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挑山工相关的文化体系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游客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多样化,游客心理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的挑山工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并成为中介游客和泰山文化的桥梁。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形成一种社会互动,使得游客自觉产生对比心理,挑山工的形象逐渐发生改变,并促使游客的行为由外到内发生改变,挑山工成为了有效的心理工具。这个时候的挑山工既是职业的象征,也是其符号化的开始。而到了当代,泰山文化体系构成要素以及互动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挑山工数量日益减少,传播方式日益丰富,游客越来越多,泰山总体文化功能发挥了主体作用,挑山工作为系统个体要素,其本体作用得到减弱,但其符号心理工具中介作用却得到加强,直到完全符号化,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泰山“挑山工”语义演变过程是其中介作用、中介方式、中介对象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泰山精神的文化代码,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泰山“挑山工”语义演变对构建山东省经济建设新局面具有启示作用

山东是知名的文化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大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的视察和重要讲话标志着山东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新机遇,是山东人民将泰山“挑山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山东省经济建设中的绝佳机会,来共同开创经济建设新局面。

(一)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与泰山功能演变相吻合,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泰山文化产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共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局面

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经历了职业被动选择的本体、正式职业的自然人以及特定精神的人文符号等三个形态,这种变动特征符合泰山自身的功能演变。泰山最开始是一座自然山,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过渡为政治山、宗教山、民俗山,直到现在的文化山、精神山,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21]。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主要发挥其文化功能作用。

泰山“挑山工”已经成为泰山文化的一张名片,大力宣传和弘扬“挑山工”精神,实质上是对泰山核心文化的传承和内化,二者的协同创新发展有利于泰山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形成泰山文化产业链。泰山文化与经济的最直接融合发展形式是由来已久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传播泰山“挑山工”精神,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山东旅游、投资,自然能够带动酒店、餐饮、交通、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泰山特色文化资源(含挑山工)能够有效构建地方经济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的过程以及广泛传播有利于山东省人民统一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共创经济发展良好氛围

泰山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核心部分,是齐鲁文化的代表。齐鲁文化为山东经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根据山东的地域历史,齐文化与鲁文化存在差异。一般说来,齐文化兼容变通、开放自由,农工商并重,功利世俗色彩浓厚。而鲁文化单一守常、保守固封,不提倡变革,重农轻商,伦理正统色彩浓厚[22]。这种地域文化差异也造成了思想观念的不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山东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泰山“挑山工”代表着勇攀高峰、永不言弃的泰山精神,其形成过程以及传播能够有效帮助山东人民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争做各行各业的“挑山工”,注重创新和改革,锐意进取,全方位构建山东经济发展的优质环境,缩短山东地区经济差异,齐头并进,共创山东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过程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山东人民取长补短,借鉴并创新山东经济发展新模式

泰山“挑山工”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泰山人职业选择的历程,为了满足个人以及家人的物质基本需求,解决生存问题,最初只能被动选择“挑山工”作为谋生的手段,随着身份的变化,“挑山工”成为自主选择的职业,可以自由进入。随着条件的日益改善,原本的挑山工人数越来越少,可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和游客一样,越来越多的挑山工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放弃原本的挑山工职业或者成为一种兼职选择,追求精神财富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从追求物质财富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重最后到以精神财富为主的三个阶段,与泰山“挑山工”语义演变历程相似。这种从物质本原到精神符号象征的过程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模式有借鉴作用:在山东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优先发展商品买卖,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业、旅游业;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充分发挥山东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发扬挑山工精神,走出去,请进来,借鉴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山东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有利于山东省发挥泰山文化优势,不断挖掘经济新增长点

泰山“挑山工”语义演绎的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人类具有创造性模仿的功能,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认知机制。发展山东经济,需要山东人立足本省实际,符合民众认知规律,以文化品牌建设成功范例为蓝本,深度挖掘现有文化的经济潜力,以泰山文化为核心,系统构建全省文化旅游规划。发展山东经济,还需要山东人凝心聚力,充分发扬泰山“挑山工”精神,全面配套构建适合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的第三产业,切实提高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转向。

泰山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符号,形成了一系列以“泰山”冠名的产品,充分发挥了其品牌优势,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今后要继续发挥泰山文化的协同创新作用,立足泰山“挑山工”,创造出更多的品牌,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五、结语

泰山“挑山工”语义变化是人类系统认知的结果,体现了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社会文化理论理据。其核心语义的精神文化符号转向揭示了人类利用文化工具作用世界的规律和方式,凸显了泰山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优势与潜力,也启迪着山东人勇做新时期泰山“挑山工”,牢记总书记嘱托,利用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全方位宣传泰山“挑山工”精神,强化社会文化符号的心理转向和内化功能,像泰山“挑山工”那样,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发挥泰山文化中介作用,脚踏实地做好山东工作,全面开创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新局面。

猜你喜欢

挑山工挑夫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弘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 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党员干部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门道
门道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门道
我与印度挑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