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策与建议

2020-10-16季美娣江苏省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质种粮全市

李 杰 季美娣 李 妍/江苏省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江苏省常州市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品质更优、效益更高、环境更美”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方式,优化种植布局,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加强减肥减药、轻简高效技术集成推广,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与耕地质量建设,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今后要取得更高质量发展,还需解决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通过走访有关基层农业管理部门、技术人员、新型经营与服务主体和普通农户,对近年全市粮食生产有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策措施。

生产水平较高

单产较高但面积和总产减。常州市拥有全国有名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种机构,在水稻品种应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稻育秧等机械化种植技术在全省领先,水稻单产曾于2003~2015年连续13年居省辖市第一名。进入“十三五”以后,常州粮食生产单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面积和总产呈下降趋势。据市统计部门数据,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是143.51万亩和69.58万吨,同比分别减少20.76万亩、8.57万吨;单产484.87公斤,同比增9.07公斤。其中,水稻单产627.53公斤,同比增3.93公斤。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突出。近几年,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突出。2019年全市小麦扬辐麦、扬麦系列品种应用面积占比95.2%,其中扬辐麦4号、扬麦20、扬麦23三个主推品种应用面积占比89.4%;水稻南粳、武运粳系列以及镇糯19、丰两优1号、Y两优900应用面积占比90%,其中南粳5055、武运粳23号两个品种应用面积占比达43.4%。主推技术上,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占比80.8%,机械化匀播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占比55.8%;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占比95%,机械化种植面积占比80.1%。

有机稻田人工除草场景

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进。常州市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及配套的绿色保优栽培技术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粮食优质品种应用率95%以上,水稻国标三级以上优质品种应用面积占比93.6%,其中,南粳5055、宁粳8号、南粳3908、南粳46、南粳9108、苏香粳100、软玉等优良食味品种应用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2.1%,环比增7.7%。稻虾共作、稻鸭共作、“水稻+N”等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应用面积4.46万亩,环比增加1.12万亩,取得明显增收效果。

规模化种植比例大幅提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涌现培育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据2019年稻谷补贴统计数据,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2938户,种植水稻面积48.78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比例达62.4%,较2010年高53.4个百分点。

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成效显著。常州市一直把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作为稳定粮食种植和做好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推进。2019年全市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33.58万元,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79个、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9个,面积26.12万亩,示范片亩产量小麦394.27公斤,较全市高73.34公斤,增幅22.85%。水稻695.7公斤,较全市产量高68.17公斤,增幅10.86%。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不但增产效果明显,还推广应用了一批优质专用品种、绿色高效技术、综合种养模式等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引领带动了全市粮食大面积生产提质增效。

薄弱环节待补

粮食种植效益呈下降趋势。近年人工、机械、物质等投入成本上升,加之2016~2018年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种粮收益有下降趋势。不算土地租金和各类补贴,水稻亩种植收益2015年为728.0元,2019年 为506.8元,2019年亩收益较2015年减少221.2元,减幅达30.4%,其中,亩产值较2015年减少163.3元、亩成本较2015年增加57.9元;小麦亩种植收益2015年为371.5元,2019年为134.2元,2019年亩收益较2015年减少237.3元,减幅高达63.9%,其中,亩产值2019年较2015年减少192.1元、亩成本较2015年增加45.2元。

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极端性天气频发,小麦上,秋播时连阴雨天气影响适期播种和播种质量,春季连阴雨易导致渍害,后期干热风、大风冰雹等也多有发生;水稻上,除强降雨、台风、洪涝灾害外,夏季易发生高温热害等。如2016年6月底至7月初的持续强降雨,致使全市49.78万亩水稻受淹,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7.23%,其中16.61万亩受灾、22.67万亩成灾、10.5万亩补栽补种。

高效技术应用率不高。水稻上,一是育秧秧盘播种量大,普遍盘播种量在芽谷180克以上,远高于提倡的120~140克的标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二是栽插密度不够,亩穴插苗数过多,密度普遍在1.7万穴以下,每穴苗数5~8苗,影响穗数和茎蘖质量。三是稻田沟系配套比例低,搁田不到位,有的稻田没有沟系,有的只有竖沟没有横沟,搁田普遍过迟且未达到田中不陷脚、田边有裂缝、叶色褪淡的搁田要求。四是施肥重氮轻磷钾,穗肥施用时期不准、施用量不合理。小麦上,一是播种质量差,人工撒播仍占较大比例,机械匀(条)播面积比例不高,且播种量普遍偏大。二是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应用不到位,尤其是播后镇压技术,影响出苗和壮苗;三是返青肥施用比例偏高,拔节孕穗肥施用偏早且用量不足。

加大扶持稳产

分解落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过快,稳粮保供面临较大威胁。为此,建议省里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等,研究确定各地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并将其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和高质量发展考核有关指标体系中。同时,提高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考核比重,压实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属地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减少。

加大粮食种植资金和政策扶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效益低下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必须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一是出台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或提高现有粮食种植相关项目和政策补贴标准,并提高补贴覆盖面。如提高国家稻谷补贴、常州市水稻田生态补偿等政策补贴标准,实行普惠制补贴,取消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享受补贴的限制,可以采取对大户和散户不同补贴标准的办法,达到既能鼓励规模经营又能让农户尽量享受补贴的目的,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利润水平、品种品质差异等因素,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三是探索建立粮食种植收益补偿机制。综合考虑种粮生产成本投入和粮食价格等因素变化情况,建立粮食种植收益补偿机制,如正在试点的水稻收入保险,可以加快推进并扩大保险覆盖面和作物种类,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不减少。

加大良种良法和抗逆减灾技术推广,促进增产增收。粮食优质优价机制目前还未全面建立完善,在同等投入的条件下,产量是保障效益的重要因素,高产量才能实现高效益。所以要加大良种良法和抗逆减灾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产量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及产业化发展需要,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确定当地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切实加大宣传推介,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率,发挥良种良法增产作用。二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抗逆减灾技术研究应用。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集成,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让广大种植户及时掌握各种先进适用的粮食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水平。

加快推进粮食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减少种粮人工依赖。针对传统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以及种粮农户年龄老化等问题,一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围绕育苗、耕翻、播栽、植保、收获加工等环节,加大精量播种(栽)机、联合耕整地机、施肥除草一体机、高效植保机、秸秆还田离田机、粮食烘干机等机械引进与应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二是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智能化。加大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引进与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施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诊断等精准化作业,实现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精准管理,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水平。

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提高现代化水平。一是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引导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土地入股、流转租赁、土地托管、集体农场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二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引导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收、土地托管、统防统治、订单种植、烘干加工储藏等专业化服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程社会化,解决普通散户生产管理粗放、条件不具备、投入成本高、物资信息匮乏等问题,提升粮食生产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高质种粮全市
小我融入大我 跑出高质发展加速度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推进项目高质发展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教你孕晚期拥有高质睡眠
画画就如种粮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