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10-16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

民航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务课程设计法规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 王 霞/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和融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目标在于职业技能人才“会工作”,其课程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建设和改革。高职院校要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有限,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民航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是民航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民航人才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民航法规与实务》作为民航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民航法规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民航行业的认知,树立法律意识,为将来从事民航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对《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使《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适用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民航法规与实务》是根据我国最近几年民航业发展的特点和国内外最新颁布的民航法律法规,形成的一门民航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应用性都较强的一门核心课程。以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为例,它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其他课程如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等打好基础,有助于学生考取中级安检员技能等级证书等。同时锻炼和提升学生从事安全检查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和应急救援等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内容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联系紧密,依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技能人才“会工作”和民航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梳理出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习情况分析

以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理解等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课程所学知识对未来从事职业的作用。但是,高职学生的共性在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高,沟通流畅,这些恰好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教学现状分析

《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在传统课堂中很难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理解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就会毫无头绪,畏难情绪严重。另外,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实现个性化辅导,无法全面做到教学现代化中要求的因材施教。同时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认知存在误区,在教学中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认为学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就能够顺利应用到实践中,片面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可测量的任务,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计理念的改革

《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设计理念改革立足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为核心的国内航空法律法规和以《蒙特利尔公约》为代表的国际航空法律公约,创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项目模块式教学。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项目模块式教学是追求学习和工作一体化,教师按照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重构课程内容,进而整合成项目,按照一个个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任务要求,主动寻求相关知识点,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第一,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多项民航法律法规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第二,以民航事故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做”为一体,体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第三,通过与民航企业合作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在课程改革方面,需要校企密切合作,实现双赢目标。首先,本课程改革中教学载体的选择是教师去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充分探讨,选取难易适度、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然后,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是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需要的,最大化地贴近工作场景。最后,教学内容数量上强调“实用,够用,学得会”,具体来讲,主要通过将民航相关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于法规的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在笔者学校民航安全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型为理实一体,共48学时。对该课程教学环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按照企业对民航运输各环节涉及到的民航业务划分为多个模块,如空中航行、民用航空器管理、航空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等。按照任务目标,设计了6个学习项目模块,学生完成6个工作项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民航法规与实务》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以工作导向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选择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安排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互相帮助,充分运用课堂时间完成小组活动。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促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高职院校在全面深化 “三教”改革,教师要全面参与开发课程标准,探索新型教学方法。针对《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特征和我校学生基础特点,依据“合作教学模式”,除了常用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外,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1.小组合作教学法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中,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引导者,发挥关键性作用。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部分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最后完成培养目标。比如在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模拟民航法律业务办理过程,使学生真切体验相关岗位的业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要求。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如图2所示。

2.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中,一方面,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习平台上传民航典型事故案例和生活实例,布置任务,进行监督。学生在平台观看民航典型事故案例,总结归纳事故情形和事故原因。另一方面,线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观点和问题,分组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总结学习的重难点,解答学生疑问。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如图3所示。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考核改革

1.教学手段

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信息化,教学中既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述、板书、作业等,也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等进行教学。《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改革中,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知识题库等。

2.教学评价和考核

《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基础性较强,评价内容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应用的掌握。评价方式包括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本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结合课终考核的方式,全面、真实、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考核改革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过程考核成绩占50%,综合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是《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首次增加线上考试。它是以网络平台的题库资源为前提,通过教师的设定,随机组卷并生成网络试卷进行考试。无纸化考核适合客观题目的考核,它能快速、客观地生成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这些微知识点可以通过考前平台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考试结束后,教师可立即查看每题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重点加强。

课程改革实践情况结果分析

按照课程改革分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民航法规与实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创新性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引导主动进入教学过程,课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正确率较高,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实施三个月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优秀率达到62.5%,如图4所示。

实践结果表明《民航法规与实务》的课程改革是有效的,为高职院校从整体上培养民航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今后的课程改革过程还要在对学生分组设计、网络平台优化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以取得更好的课程改革成效。

猜你喜欢

实务课程设计法规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奇怪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