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与单环刺螠池塘循环养殖技术初探
2020-10-16张金浩曹亚男贺加贝
张金浩 王 鹤 曹亚男 赵 强 贺加贝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池塘养殖作为刺参陆基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养殖面积占到刺参全部面积的40%以上。然而,近年来持续出现夏季高温等极端气候,尤其2013年之后,在山东、辽宁等刺参主产区均出现了刺参池塘养殖在夏季大量死亡的现象,亟须新的解决办法。单环刺螠俗名海肠,自古以来就是较为名贵的海珍品,经济价值显著。根据相关研究,单环刺螠具有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其在水温30℃左右依然能够开展摄食活动,生长情况较好,适宜池塘养殖或混养。
本项目结合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相关试验,针对夏季高温期刺参池塘养殖的空档期问题提出开展单环刺螠的养殖方式,以填补关键周期,形成可循环的生产管理模式。现将其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基础条件要求
1.水源及水质
养殖池塘要求附近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受风浪影响较小,四周无污染源,海水盐度25~34,温度0~30℃,pH 7.8~8.5,溶氧5 毫克/升以上。
2.池塘选择
池塘可选择利用人工开挖或天然池塘,具体到山东等地区,可选用旧虾池改造池塘或现有刺参养殖池塘。
3.池塘改造
虾池改建参池及养殖刺参3年以上的池塘一定要在放苗前进行改造,应将参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池底投放空心砖,铺设聚乙烯网,减少淤泥富集,加强水体氧气交换。对池底和石块、瓦片等附着基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和病原体排除,注意不得将池中污泥直接排入海中。
4.池塘消毒、除害
放苗前1个月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消毒,养殖池进水没过参礁后,亩用生石灰60~80 千克或漂白粉10~20 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池塘浸泡2~3 天再排水,之后进、排水洗刷2~3次。
5.参礁选择与构建
该模式参礁以人工参礁为主,以方便投放和收纳为原则,通常选用三角支架型网礁,中间用带孔的聚乙烯隔片做成间距145厘米的网笼,将网笼按照同样间距排列平放在池塘底部,用铁丝和木架固定。
6.基础饵料准备
刺参放苗前,池塘重新纳水,繁殖基础饵料,包括繁殖优良单细胞藻类、小型底栖生物等。可以使用优质有机肥如发酵鸡粪进行肥水,每亩施有机肥10~50 千克或复合肥3~5 千克,全池均匀泼洒,使水呈黄绿色、黄褐色,透明度控制在40~50 厘米。单环刺螠放苗前可加入米糠及碳酸钙等,进行底栖硅藻类培养,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
7.循环养殖周期
循环养殖模式整体分为两个周期,5月下旬-10月上旬为单环刺螠池塘养殖周期,10月下旬-翌年5月上旬为刺参池塘养殖周期,可形成循环。基于气候特点,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以山东、河北、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刺参主产区。
二、刺参养殖周期及管理
1.放苗
放苗时间为10月下旬,苗种规格在16~32头/千克,放苗密度以50~100千克/亩为宜。放苗方法宜采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将苗种均匀撒播在参礁上,以避免投放中的参体受损。
2.养成管理
10月下旬-11月初,随着水温的下降,将水位逐渐降至1米,日换水量10%~20%。可在每天凌晨开底部微孔增氧机10~15 分钟,消除水体分层。每周施用1次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环境,抑制底质中有害厌氧菌繁殖。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或免疫多糖,以促进刺参摄食、提高刺参的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12月水温降到10℃以下时逐渐升高水位,最终保持水位在1.5米以上,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池底环境。
翌年3月温度逐渐回升,池塘水温易分层,应逐渐降低水位,保持0.8~1 米即可,充分利用光照加快水温回升,以促进底栖硅藻和浮游植物的繁殖。通过投放增氧剂或开启增氧设备(如在晴天中午打开增氧机),增加底层水溶氧含量。
翌年4月-5月上旬,水温在13~15℃,可加大日换水量,采取温和的换水方式,切忌大排大灌,日换水量为10%~20%,有增氧设备的池塘应每天中午开机增氧,每次开启30~60 分钟,以改善池水环境。每15~20 天施用1 次底质改良剂或微生态制剂,以改善池底生态环境,防止底层水缺氧。
3.投饵
(1)饵料种类。刺参饵料资源较广泛,通常以川蔓藻、鼠尾藻、海带等加工成藻粉,制成配合饵料投喂,或将海带等藻类经浸泡、蒸煮后制成浆或小碎片直接投喂。此外,也可投喂刺参专用配合饲料。
(2)投饵时间。10月中下旬,放苗后水温逐渐下降,底栖硅藻繁殖较慢,应加强投喂人工饵料,以促使刺参快速生长。水温降低到5℃以下后停止投饵,翌年2-3月水温回升到5℃以上时重新开始投饵。投喂期间每3~5 天投饵1 次,通常在傍晚进行。
(3)投饵量。投饵的原则以适量为宜,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1%~3%,可根据刺参排便多少确定其投饵量。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应多投,投饵期间应该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投饵量。
4.成参采捕
秋季投放的大规格苗种在翌年5月上旬全部收捕,个体规格一般在100 克以上。同时应清理石块、空心砖等刺参相关附着基,为单环刺螠的投放做好准备。
三、单环刺螠养殖周期及管理
1.放苗时间
单环刺螠放苗时间为5月中下旬,此时水温逐步上升。苗种投放规格建议参照《山东省单环刺螠苗种标准》(DB 37/T 3602-2019),通常采用中规格苗种(苗种个体重在0.5~2.5克)。
2.放苗方法
放苗时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控制好温差和盐度差。放苗应选择晴天、无风日,在池塘中采用操作船只人工放苗的方式,以便于苗种均匀分布,避免局部分布数量过大。
3.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通常为1.2万~1.5万尾/亩,具体可根据池塘的条件和养殖管理水平进行调整。
4.日常管理
(1)投饵。单环刺螠栖息于底泥中生活,淤泥可控制在10 厘米左右。其摄食以水中自然悬浮有机物颗粒为主,可适当采用米糠饲料加入三氯化铁等饲料添加剂进行投喂。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50 厘米。单环刺螠投饵量应根据池内饵料生物丰歉、争食生物多少以及天气状况、水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判断,及时调整。
(2)水质调控。单环刺螠养殖过程中避免大排大灌。养殖前期池塘逐步加水,加水至水深1米时开始逐步换水,每周换水10%~20%。进入6月,随着气温升高可逐步增大换水量,每周换水20%~30%,水深调整到1.5 米左右。9月,随着气温下降,水深逐步恢复至1米左右。10月,水深调整至0.5~0.8米,并做好收获准备。
(3)池塘消毒。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每20天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1次,使用浓度为20克/米3。
(4)水质改良。消毒3 天左右,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及底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抑制有害菌类繁殖。
(5)日常巡视。应每天定时巡池1 次,重点观察水色、水位和透明度等指标情况。
(6)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稳定,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5.捕捞上市
(1)收获时间。一般10月上旬根据单环刺螠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等进行捕捞,捕捞个体规格在15 克左右。若池塘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及时捕捞,以减少损失。
(2)收获方式。单环刺螠可采用人工“抽筒”和机械翻底相结合的方式收获,具体可根据池塘中单环刺螠的栖息深度决定。
四、小结及建议
根据2019年相关价格指数,胶东地区单环刺螠每千克的价格在100~140元,已经接近或超过池塘养殖方式的刺参价格指数;而在产量上,根据烟台及潍坊等地统计,单环刺螠的亩产达到了100 千克以上,略高于刺参池塘养殖产量。因此,从市场方面看,该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胶东地区养殖实践,笔者建议:一是要进行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否则随着单环刺螠的栖息深度加大,易导致采捕难度和成本上升;二是虽然单环刺螠耐高温程度要好于刺参,但夏季高温期也要采取适当加入遮阳网等降温措施;三是随着该模式的规模扩大,在单环刺螠野生苗种产卵场保护、科学管理技术、市场拓展宣传等方面仍需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