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水瘪子”病分析与控制技术

2020-10-16潘文新

科学养鱼 2020年9期
关键词:胰脏清塘河蟹

河蟹“水瘪子”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症状,养殖河蟹池塘的生态环境受到化学药物的残留、不明成分非药物产品的滥用、投喂油脂氧化饲料等的影响,导致河蟹肝胰脏内的虾青素含量下降,进而会出现河蟹“水瘪子”。笔者根据2015-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河蟹“水瘪子”的发生情况、溧阳市水产良种场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对该病发生的病因、病症的控制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一、“水瘪子”流行情况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河蟹养殖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河蟹“水瘪子”。2015年江苏兴化、姜堰等地的养蟹户习惯于使用菊酯类药物清塘,或在河蟹养殖早期使用敌杀死、敌百虫预防河蟹环爪病,引起了河蟹肝胰脏损伤;2016年江苏泰州姜堰区河蟹“水瘪子”暴发较为严重,蟹农经济损失严重;2020年江苏兴化、泗洪,安徽马鞍山、无为等多个河蟹主产区都出现了“水瘪子”病例。

二、“水瘪子”的症状

“水瘪子”泛指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群体性、持续性的蟹肝脏发白、萎缩、糜烂等症状的一类虾蟹疾病。该病多流行于5-7月,发病河蟹在数天至数周后出现持续性死亡。“水瘪子”是一种慢性病,病程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发病早期对河蟹活力影响不大,但到了晚期河蟹活力就较差,且出水后河蟹会较快死亡。“水瘪子”的主要症状为河蟹附肢长期不坚硬、空瘪,绝大部分病蟹仍会继续蜕壳;病蟹肝胰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肝脏颜色呈灰白色;肝胰脏轻微损伤的河蟹可以正常进食,严重的则完全不吃食、空肠;河蟹腹腔积水、水肿,有些鳃丝不正常,病蟹并不会马上死亡,但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Ⅰ期及以前病蟹经过持续内服药物都能慢慢恢复正常,Ⅱ期病蟹恢复正常的概率只有50%左右,Ⅲ期及以后病蟹几乎无治愈的可能。

三、“水瘪子”的主要起因

1.环境分析 一是使用高浓度的菊酯类药物清塘消毒,池水排出蟹池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药物残留还会对日后的成蟹带来很大的隐患。二是不能对症用药。为了预防蟹病,有的养殖户每年春季使用1~2 次敌百虫等杀虫药物,有的养殖户多次使用抗生素和杀虫药物全池泼洒,有的养殖户定期用药物杀蟹池中野杂鱼,盲目用药、无目标预防用药造成细菌抗药性和药物残留。三是养殖池塘使用不明成分的非药物产品进行清塘消毒。所谓生物制剂调水、控草、治虫、杀藻,导致重金属离子蓄积在养殖水体。这些环境因素引发蟹体内产生毒素,造成河蟹代谢失常、摄食量明显减少、免疫力下降,导致脏器慢慢损伤,出现“水瘪子”症状。

2.机体分析 养殖池塘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与不明成分的非药物产品,带来养蟹水域环境恶化、有益微生物死亡、有害微生物增殖,导致河蟹体内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免疫力下降。河蟹摄食量慢慢减少,久而久之则河蟹营养不良、代谢失常、肝胰脏内的虾青素含量下降,导致养殖的河蟹发生“水瘪子”疾病。

3.饲养管理分析 饲养管理过程中,河蟹养殖池塘生态是关键要素。首先要确保水域生态环境适合蟹、虾、鱼的生长。河蟹养殖水体适宜温度15~28℃、pH 7.5~8.5、溶氧5.5毫克/升。若这3项指标超过适宜范围,将会影响河蟹正常的代谢,从而易出现“水瘪子”疾病。一是七八月水温超过30℃时,河蟹池塘的水生植物一般都会冒出水面,水草漂浮,底部会缺氧,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若河蟹长期处于低溶氧的环境,肝胰脏易出现损伤,最终导致养殖的河蟹出现“水瘪子”。二是水体的pH 高于9 或低于6.5,河蟹内分泌失调,出现鳃水肿、烂鳃、腹水现象,逐渐转变成“水瘪子”。三是投喂油脂氧化饲料,脂肪氧化酸败会改变油脂脂肪酸的组成,降低油脂中还原性维生素的含量,进而削弱饲料的营养,导致河蟹营养不良,诱发“水瘪子”疾病。

四、“水瘪子”的危害性

河蟹“水瘪子”发生后,通过地笼捕蟹观察,发病率达到25%时会给后期养殖带来不可防范的隐患。河蟹会陆续出现死亡,病蟹即使不死亡,成熟期时也无膘,甚至壳内无肉;消费者不接受,市场无需求,严重影响蟹农的经济利益。为此需要各级科研单位的大力协同、认真研究、创新集成来控制河蟹“水瘪子”,将研究成果传授给蟹农,使广大蟹农受益。

五、控制“水瘪子”的技术措施

1.养殖塘预处理 池塘水排干后,充分利用太阳光曝晒池底6~8 周;在河蟹苗种放养前7 天,池塘加水至15 厘米,用干净茶粕8~10 千克/亩清塘消毒。这样可控制化学类药物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杜绝清塘药物所带来河蟹急性中毒、药物慢性毒害。

2.多品种放养 1-2月放养规格为130~160只/千克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800~1 200 只/亩,套养规格为1.5~1.8 厘米的青虾5 千克/亩;6月下旬放养规格为5~6 厘米的翘嘴鳜12 尾/亩,形成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营造水域生态 科学运用水生植物。一是形成水草群落,春、夏、秋三季池塘底部水生植物覆盖率达70%~80%。二是水生植物高度需控制在水面下30~40 厘米,达到河蟹蜕壳时所需弱光条件的要求,能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蟹,分解养殖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藻类繁殖。水生植物还是河蟹的绿色饵料,河蟹能大量采食水生植物嫩芽。

4.投放底栖动物 3-4月投放螺蛳、蚌、蚬等100千克/亩;秋季水生植物功能减弱时,9月中旬投放150 千克/亩,用于稳定水生生态系统和提供河蟹鲜活动物饵料;11月中旬再投放100 千克/亩,为其翌年5月繁殖幼贝,可达到水生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池水“新、活、清”的效果。贝肉可提供河蟹生长阶段所需的动物蛋白质,并增强河蟹的抗病能力。

5.利用生物制剂 当池塘水温15℃时,用枯草芽孢杆菌100克/(亩·米)全池泼洒(按枯草芽孢杆菌∶红糖∶水=2∶1∶40 左右配比并浸泡两小时以上),每隔1 天使用1 次,连用3~5 次,使用时一定要开启增氧设备;当池塘水温20℃时,用活菌50 亿个/克以上的干冻光合菌200 克/(亩·米)全池泼洒(按干冻光合菌∶红糖∶水=10∶3∶250 左右配比并在阳光下浸泡3~6 小时),每隔7天使用1次,连用2~3次。生物制剂可以分解转化有害物质、防止微生态失调、制约有害菌或微孢子虫的大量滋生、降低河蟹发病率。

猜你喜欢

胰脏清塘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鱼塘的清塘技巧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动漫show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活下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一种叫爱
春山闲话
外源性γ—氨基丁酸对内在胆碱能神经兴奋引发的胰脏外分泌的影响
谷氨酸盐对胆囊收缩素引发的灌流摘出胰脏外分泌的影响
γ—氨基丁酸对内在胆碱能神经兴奋引发的离体胰脏外分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