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创和谐 共谋发展 共筑梦想
——峨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侧记

2020-10-16柏云飞顾世丹沈杰毕晓琳羊婷婷

今日民族 2020年4期
关键词:彝族

□ 文·图/柏云飞 顾世丹 沈杰 毕晓琳 羊婷婷

1951 年5 月12 日,滇中革命的摇篮峨山在全省率先成立民族自治县,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峨山县是玉溪市下辖县,国土面积1972 平方公里,辖3 镇3 乡2 街道、76 个村(社区),居住着彝、汉、哈尼、回、傣、蒙古、苗、白等20 余个民族,总人口17.01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68 万,占68.6%。

2015 年以来,峨山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造“绿色钢城、生态彝乡、最美峨山”,倾力建设全省民族自治经济强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县,走出了一条符合彝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2019 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25492 万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省(8.1%)1.9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6.8%)3.2 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 2 位。

峨山呈现出民族政策落地生根、民族经济欣欣向荣、民族文化蓬勃发展、民族事业硕果累累、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用心,民族政策落地生根

在峨山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相关部门文件里和每年开展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中,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和行动中,成为一件随处可见的事。

89岁义务宣传员普朝富

普朝富养成了每天读报、剪报的习惯 柏云飞 摄

位于峨山县双江街道登云社区彝族村寨小龙潭居民小组村口的三块黑板报,每个月都会更新。这三块黑板报能随时更新,得益于该村彝族村民普朝富。普朝富今年89 岁,坚守黑板报这个小龙潭村的宣传阵地已经有33 年。

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村里的退休干部钱开文用一块小黑板,把一些国家政策、新闻等写在上面,引起了村民的好奇和关注。钱开文老人去世后,普朝富就把办黑板报的活接了下来。

本着“服务群众、当好党的宣传员、做好基层的明白人”的雄心,他向村民小组提出了“多建几块黑板,办好黑板报”的建议,就这样,几块黑板在小龙潭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落户了。

增加了黑板,普朝富信心足了,他把三块黑板当作自家的“责任田”用心经营,在这几块特殊的“庄稼地”里乐呵呵地忙开了。刚开始,村里没有报刊杂志,他就自己掏钱订阅,或到机关、学校、村委会等借阅。为了使黑板报的信息源更广、内容更丰富,把黑板报办得贴近农村实际,普朝富养成了每天读报、剪报的习惯。他每天坚持看电视、听收音机,看完听完了用小本子把主要信息记下,再整理到黑板报上,绝不错过任何有价值且符合村民实际的内容。

黑板报每个月出一期,如果遇到重大节日,还会出专题。国际国内发生什么大事、新法新规如何调整、农民该享受的惠农政策有哪些等等,小龙潭的村民们不出村就能了解到。每次黑板报更新,村民许兰仙都会早早赶来阅读。她说:“虽然有电视、广播,但是多年来看黑板报习惯了,年轻的时候抱着娃娃都来看。”

30 多年来,究竟刊出了几期黑板报,普朝富已经无法统计,如果按每月一期来算,少说也有300 多期了。有村民说:“普大爹,你可不能退休啊,我们不看你的黑板报心里就不踏实。”普朝富回答:“我要一直把这黑板报办到自己不能办的时候。”义务为村民编办黑板报,向农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民族政策、推广实用技术、传播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普朝富生命中一件永恒的事——生命不息,办报不止。同时,作为双江街道第一位百姓宣讲员、峨山县百姓宣讲团名誉团长,普朝富还和其他宣讲团成员一起向群众讲述亲历、亲闻、亲为的感人故事,把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律知识等与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相结合,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由于事迹感人、贡献突出,普朝富荣获2011 年至2015 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70岁最美播音员施贵华

在峨山县小街街道兴旺村,每天清晨6 点10 分,悦耳的音乐声总会从村头的广播中传来,开始是民族民间音乐,6 点30 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7 点后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8 点结束。村规民约、森林防火通告、相关事项通知等,也都由广播传递。

兴旺村广播宣传能有力有序开展,得感谢彝族广播员施贵华。年龄70 岁、党龄49 年、担任村广播员25 年,这是关于施贵华的几个简单而又令人充满敬意的数字。

施贵华在广播 矣俊兰 摄

在25 年的漫长时光里,施贵华每天为村民放广播,在广播里讲解时政新闻、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农技知识等,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打通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到山区农村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村民李琼珍说:“一天听不到施贵华的广播,心里就像缺了点什么。”

因为常年播放广播、收听新闻,施贵华长期积累下来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成为乡亲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许多村民生产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总喜欢来找他拿主意。

为了掌握更多的天下大事和政策法规,施贵华养成了白天读书看报、晚上收看电视的习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既然做了广播员,就要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好。”施贵华说。

这位普通的老党员,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风风雨雨,25 年如一日地传递好声音,无怨无悔坚守岗位,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最美播音员”。

像普朝富、施贵华一样活跃在峨山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战线上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峨山新乡贤”王志诚、峨山县百姓宣讲团、甸中镇“小小宣讲员”队伍等等。

宣传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等理念深入人心,使各项民族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力量不断加强,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帮扶援助制度不断健全,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宣传影响理念,理念调整行为,行为促成改变。峨山的民族宣传工作,有深度、有成效、有力量,为峨山各项民族事业的发展打牢了基石,夯实了基础。

用力,民族经济欣欣向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份,峨山县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状况也许会超乎你的想象。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源天生物公司

走进位于峨山县小街街道的玉溪大化产业园区金水片区,一座花园式厂房总会吸引众人的目光,这就是云南源天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天生物)。

源天生物成立于2006 年11 月,是峨山本地彝族人创办的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公司以‘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改善人类生活’为使命,以‘共享、共进、共赢、共生’为企业宗旨。”源天生物副总经理乔兴富说。

据乔兴富介绍,源天生物411 名在编员工中有224人来自8 个少数民族,占55%,25 名高管中有18 人为少数民族,占72%,相关从业人员1000 余人,总资产近20 亿元,在促进就业、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仅在生物农药产业上就带动了近2000 户农户。

公司依托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形成了油脂、生物农药、有机无机复混肥、生态养殖和种植等产业,是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公司通过与各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实现生物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在有机、绿色产业领域取得24项国家专利,10 余项认证,曾获得2017 年和2018 年“云南非公企业100 强”“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百强企业”“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等殊荣,2019 年9 月获得第九届“中国百佳粮油企业”和“中国十佳粮油创新典范企业”称号,11 月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我们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主动承担责任,进一步为峨山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乔兴富说。

不断崛起的“橄榄小镇”

在峨山县甸中镇原本石漠化严重的荒山上,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油橄榄树。“这里以前都是荒山。”云南玉溪云源投资有限公司甸中油橄榄种植基地管理员方卫明指着山坡上长势喜人的油橄榄林说。据方卫明介绍,公司共有基地4143 亩,由他带领10 户农户进行管理,每户每年都能有15 万元左右的收入。

1964 年3 月,周恩来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亲手栽种了一棵由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油橄榄树苗,从此拉开了中国引种油橄榄的序幕。50 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独特的树种不仅成为改善甸中镇荒山荒坡“颜值”的“生态树”“景观树”,也成为实现甸中镇乡村振兴、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树”。

从2014 年开始,峨山县委、县政府借助玉溪市委、市政府打造甸中— 十街生物产业园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甸中“橄榄小镇”,通过承包及土地入股等方式,先后与润泽、恒艺、源天等7 家企业合作,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到油橄榄产业发展中来。“截至2019 年底,甸中镇累计完成油橄榄种植1.77 万亩,产出鲜果20 吨,实现初榨油3 吨。”甸中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余长明说,到2025 年,甸中镇将建成10 万亩现代油橄榄产业基地,年产优质橄榄油1 万吨,综合产值超过40 亿元。

源天生物产业园 柏云飞 摄

富良棚乡坡拉坡农机合作社的机械手为农户收割小麦 王菊华 摄

玉溪云源投资有限公司甸中油橄榄种植基地管理员方卫明正在管理油橄榄 柏云飞 摄

源天生物公司食用油生产线 柏云飞 摄

云南绿色钢城开工建设 李向阳 摄

恒茂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正在紧张加工铸件 柏云飞 摄

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云南绿色钢城”

在玉溪大化产业园区化念片区,云南绿色钢城暨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该项目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玉溪钢铁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龙头项目。项目总投资212 亿元,是峨山有史以来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

项目建成后粗钢产能515 万吨、炼铁产能456 万吨,预计实现年产值360 亿元、税收近10 亿元,带动就业2 万余人,年货物运输量超过3000 万吨,将带动物流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地产、农产品生产、钢铁配套等行业迅速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创业就业机会和增收致富渠道。项目自2019 年4 月11 日启动,预计2023 年年底前建成投产,将大大促进峨山的转型发展、绿色跨越。

自项目启动以来,峨山县按既定时间节点做好项目供地、项目环评、资金保障、安置点建设等工作,分解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主要有搬迁安置、用地保障、项目环评三项工作。”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丕锦说,“峨山县委、县政府急企业之所急,选派100 余名干部充实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中,举全县之力推进项目建设,很多领导亲自跑到市里、省里进行协调,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

近年来,峨山县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紧随中央“脉动”,用“高质量”标定方向,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顺应时代主题,走集约、融合、绿色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依托大化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聚集,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型矿电、食品和消费品加工、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原生态彝文化为底蕴,主动融入“一圈两带”建设,全力打响“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名片,将彝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优势。

2019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省(8.1%)9.4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6.0%)11.5 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514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336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56561 万元,增长8.3%。

用艺,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峨山,旧名嶍峨,是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彝族四腔发源地,是彝族祖先阿普笃慕主持六祖分支的地方,素有“天下彝家·笃慕梦园”的美誉。今日峨山,在传承与保护中,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传承彰显地方魅力

走进彝家山寨,每当看到身穿传统服饰的彝家姑娘,总会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那繁复且寓意深远的图案、艳丽又不失层次感的色彩总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些,都来自当地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人们将它称作“彝绣”。峨山彝绣发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这一千多年里,勤劳聪慧的彝家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创制出了纳苏堆绣、聂苏挑绣、山苏平绣、花腰贴绣等多种技法,以及长短针、套针、打籽针等十余种针法,形成了独具峨山特色的彝绣风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成为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绍萍,一个生活在峨山县富良棚乡的彝族妇女,是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自儿时起,她便跟随长辈研习彝族刺绣的绘画和针法。凭借着对彝族刺绣的喜爱和细心琢磨,以及长辈们的悉心教导,她12 岁左右便能把自己看到的花样用笔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并通过刺绣生动再现,村里村外的绣娘每次要绣花时都会找她讨要花样。

经过长期的刻苦研习,李绍萍的刺绣手艺日趋娴熟,并系统掌握了彝族服饰绘画和刺绣技艺。每一件绣品上的花色从设计到配色、针法,都不重复,她还将各种花卉组合起来绣制,形态各异的花样色泽由浅到深,作品极富层次感,令人赏心悦目。由她完成的彝族刺绣不仅在峨山深受群众喜爱,还销往玉溪、楚雄和昆明等地,更有作品被海外游客带到异国他乡,成为外乡人了解峨山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花鼓舞

火把节

省级刺绣大师李绍萍 李海峰 摄

彝族剪纸

2014 年,李绍萍被授予“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她说:“县里邀请外面的刺绣专家到峨山授课,组织本县刺绣能手到外地‘取经’,组织参加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如今,李绍萍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了彝绣传承的重担。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彝绣文化,峨山县建立彝族服饰文化传习阵地,加强彝族服饰文化传承培训,开展彝绣进校园活动,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峨山县刺绣协会、峨山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旨在传承和弘扬彝绣文化的机构应运而生。

除了彝绣,彝族花鼓舞、彝族四腔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也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1999 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2006 年5 月,“彝族花鼓舞”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 年11 月,峨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彝族花鼓舞)之乡”。

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

如果说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饰和彝族四腔是峨山文化的具体呈现,那么“火把节”“开新街”“咪嘎哈”等传统节日则是人们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节日期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绣娘评选、长街宴、篝火晚会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彝乡峨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同时,峨山县积极推动彝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嶍峨古镇、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等新型城镇化旅游特色小镇。

峨山县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一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挖掘传承和抢救保护,巩固了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局面。

为使当地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峨山县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稳健发展、推进文艺创作,在促进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用智,民生保障日益完善

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坚持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在民生保障——振兴民族教育、实现贫困清零、健全医疗卫生制度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李奉忠:奉献、忠诚坚守师者初心

“师者,人之楷模也。”全国先进工作者、岔河乡69 岁的彝族退休教师李奉忠,以41 年的教育生涯,写下师者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忠诚担当的道德经。

问起李奉忠,岔河乡彝族聚居村寨谢札村几位村民说:“他是‘马老师’,也是我们这一带所有人的老师。”

李奉忠在向村民讲解农技知识 柏云飞 摄

村民在看李奉忠编的黑板报 柏云飞 摄

1970 年,李奉忠作为本村唯一的一名初中毕业生,被生产队分配当了一名民办教师。1980 年,李奉忠到玉溪师范学校学习。1982 年7 月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在谢札小学任教,担任村完小校长。

实行寄宿制办学的谢札小学,承担着黄草岭、得明昌、象鼻、松树营村三年级以上100 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办校初期没有宿舍、没有教室。李奉忠只好以每年60 元钱租下一间土掌房,楼下做教室,楼上做师生宿舍。李奉忠说:“那样的房子,白天得点灯才能备课、上课。”

为了建盖学校,李奉忠四处奔忙。三万元建校资金,三年工期,八次停工。为克服道路不通,建材、资金不足等困难,李奉忠一边多次恳求基建队回来施工,一边动员村民投工献料,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砍木头,义务承担砖瓦挑运工作。同时,李奉忠还要做好78 名住校生的后勤保障、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业、课程的准备工作。

为孩子们清洗被子、床单、衣裤,与新招的低龄孩子同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垫付医药费,每周五把各村社的孩子送到门口,周日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与送他们来校的家长谈心……在与孩子们同住、同吃、同生活的过程中,李奉忠默默奉献着。

1983 年,谢札小学有了3 名教师。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李奉忠兼职承担起采购任务,一个星期两次到岔河集市采购全校师生吃的蔬菜。一根五尺长的扁担,9.8 公里山路,需走4 个多小时,只有下午放学后才能出发。挑着担子摸夜路是常事,多少次摔倒,多少次泥泞,多少次磨破脚都已经记不清了。

1985 年,为了减轻李奉忠的劳动强度,县教育局给学校配备了一匹骡子。自此,每天放学后定时去放骡、割骡草列入了李奉忠每日工作里。中心小学的会议,岔河的集市,李奉忠到哪里,骡就到哪里。学生的课本、学习材料、生活用品……李奉忠赶着骡,风里雨里驮运着。13 年里,身影遍及岔河一带,百姓亲切地称他“马老师”。

1989 年,李奉忠被玉溪地区行政公署评为优秀教师;1994 年,被云南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1995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退休后,我把之前没时间学的东西都拿出来学学。”记者在李奉忠的学习资料里看到《柴鸡养殖》《蜜蜂繁殖》《肉牛养殖》等光碟。黄草岭的村民告诉记者:“李奉忠如果收钱,早就富了。大家跟着李奉忠学种植,他无偿地为大家提供种苗,还带种养技术的指导,那其实是笔不小的支出。”一人、一校、一辈子,做好教员、保育员、卫生员、采购员、饲养员、管理员,退休后自觉做起村民的领路人,尝试养蜂、养羊、种金银花,无偿地引领当地村民转思想、转意识,一起念好农家致富经,在村民心中根植风清气正的积极心态,用敬业奉献、忠诚担当,坚守师者初心。在峨山,像李奉忠一样的教师还有不少,比如入围“2015 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峨山县塔甸镇校长邱仕成,为山苏孩子坚守深山30余载的“阿波”老师龙平……

普文斌:心系百姓他倒在扶贫路上

“老大,你又来了噶!”说这话的是桃李村委会下玉塘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长学,他口中的“老大”就是县委下派到桃李村的峨山县环保局职工、驻双江街道桃李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普文斌。普文斌因在家里排行老大,群众都跟着他的父母一起亲切地称他为“老大”。

普长学一家5 口人,78 岁的他因脑梗致瘫,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体弱,儿子也因脑溢血丧失劳力,十岁的孙女还在上小学,家里全靠羸弱的儿媳妇一个人撑着。

普文斌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到他家走访,用彝语亲切地和他唠家常、话发展、谋出路。随后,普文斌及时联系县残联、县医院的相关人员上门为普长学父子诊疗并办理残疾证,到普长学孙女就读的宝山小学采集信息和图片后,让队友把他们一家的情况发在了中国社会扶贫网上,倡议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普长学一家走出困境。

桃李村委会地处双江街道东北面,距峨山县城15公里,是以彝族、哈尼族、汉族为主的山区村。2017 年底全村还有建档立卡户8 户30 人未脱贫。2018 年2 月,县委下派普文斌到双江街道桃李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他便一头钻进桃李村脱贫攻坚工作中。

为了做到“精准”,普文斌把实地走访作为扶贫的基础工作,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带领大家按照“两必到”(每个村组必到,贫困户家必到)的要求,先后深入桃李村委会11 个村民小组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把握第一手资料。桃李的村村寨寨和每一个贫困家庭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用村民们的话说就是来的次数多了,连狗都很熟悉他,见他来不咬也不叫了。

通过详实的调查,他与大家一道核定了《桃李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研究制定了《桃李村委会脱贫攻坚规划》《桃李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帮扶计划》,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做强集体经济,强化保障托底”的工作思路,落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举措,坚持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增加收入等“身边事”入手,一件一件地去做。

普文斌帮助农户销售香椿 毕晓琳 摄

(产业扶贫)肉牛养殖 明星洪 摄

2018 年5 月12 日,普文斌和平日一样,早晨6 点多就早早起床,打扫办公室和村委会院内卫生,烧好开水泡好茶叶,好让其他工作队员和来访群众随时有热水喝。7 点多钟,他因胸口疼痛搭乘村里外出的车去县医院,为不耽误当日的工作开展,他没把自己的病情告知其他两位驻村工作队员。临出发,他把预先做好的扶贫工作日考勤记录表交给方国平,一再嘱咐他们要做好扶贫日的相关工作,说他一看完病就马上赶回来。

谁也不曾想到,这一走,普文斌却再也没有回来。上午9 时57 分,他在县医院转往市医院的途中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呼吸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6 岁……

峨山县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封智丹 马宇路 摄

开展免费义诊 柏云飞 摄

2019 年以来,峨山县35 支驻村扶贫工作队110 名队员以富良棚贫困乡和全县35 个贫困村为主战场,认真抓实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老区扶贫、小额到户贷款等专项扶贫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住房保障、安全人饮等行业扶贫,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积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稳步推进,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目标,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期间:医联体、医共体尽显医者仁心

2020 年3 月13 日上午,在峨山县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封智丹正在忙碌。您哪儿不舒服?病了几天了?您是哪里人?您从哪儿来?您接触过哪些人?医生们一点点详细地询问着。

封智丹介绍,询问中如果为可疑流行病学史者,会进一步详细询问,对可疑病人通过医院感染病人专用通道,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进行就诊,做双肺CT、血常规、血沉等检查。

矣某某,因从武汉务工返乡,心理压力很大,在被排查出由武汉返乡后,他被送往指定地点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焦虑、不安时时困扰着他。值守护士总是及时与他聊天、拉家常,让他坚持到最后。医学观察结束后,矣某某的顾虑放下了,他说:“当我面对家人和父老乡亲不再有压力时,我想感谢所有为我做出牺牲和努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细心,还很耐心。”

从1 月23 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玉峨医联体驻岗峨山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生王聪、急诊科李应华、重症科杨耀鹏以微信分享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交流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截至2 月29 日,峨山县医院发热门诊共接诊428人次,全部病人治愈,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玉溪市人民医院派出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医疗团队驻岗峨山,使峨山县人民医院医疗技能得到提升。

封智丹说,因为疫情,抗疫成了重点工作,很多平时接诊的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法到医院取药,各乡(镇、街道)医共体发挥了作用,将药及时送往患者家里。

据悉,自2014 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峨山县奋力推进县域综合医改,不遗余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2018 年10 月,峨山县医改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督查,12 月被列为云南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推广培训会现场观摩点。

据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普学明介绍,峨山县医改工作推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组建医共体,实现县内资源的整合;构建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打包付费,减少老百姓的医疗支出。这套“组合拳”促使医共体内各单位“上下一条心、权责一家人、管理一张网、服务一体化”,通过改革和创新突破,努力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的多赢目标。

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强化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云岭全民创业”计划,巩固和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用情,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彝族的花鼓,傣族的歌舞,回族的节日,哈尼族的稻作……流连于如诗如画的峨山,人们随处可见各族群众融洽相处,同饮一江水、同绿一座山、同耕一块田,许多家庭成员甚至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最具体的写照。

民族团结一家亲,共绘和谐新画卷

“‘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心实意为当地各族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大白邑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卫真说。

大白邑作为玉溪市5 个农村侨乡之一,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其间有彝、汉、哈尼和蒙古族杂居。多年来,社区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贯穿到各项工作中,除了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无偿捐赠等形式对村民实施真情帮扶外,还积极围绕人居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改进、社区矛盾调解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妥善处理与周边村寨的关系。

作为社区一把手,马卫真凭着自己勤劳工作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为社区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扩宽社区内街道,消除消防车无法进入等安全隐患,他率先垂范,从自家房屋开始动手拆除,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拆除房屋近20 间,拆除面积达1800 平方米,扩建道路近1000 米,将原来宽不足1 米的社区街道扩建改造为3 米。

在任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及社区党总支书记的短短几年间,马卫真先后捐资50 余万元帮扶周边困难群众。自2004 年创办公司后,马卫真招收社区及周边60 多名待业青年和困难群众,公司成为一个回、彝、汉、哈尼等多个民族职工组成的大家庭。10 多年来,马卫真把各族职工当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马卫真向村民宣讲法治精神 毕晓琳 摄

以前,因饮食、宗教、文化的差异,社区里的回族几乎不和外族通婚,女性只能待在家里操持家务。近年来,各民族和谐共处,回族开始和其他民族通婚、联姻。社区居民马月进家就是其中之一,兄弟俩先后迎娶了彝族、汉族的姑娘,3 个不同民族构建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无独有偶,走进双江街道摆依寨,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放在停车场,村民坐在家门前闲话家常,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近年来,村里人逐渐开始与外族通婚,哈尼族、傣族、汉族、白族等逐渐嫁进来,与本地彝族相处和谐。刀存英是墨江县嫁过来的傣族姑娘,嫁过来这10 多年间,与邻里相处很融洽,从没发生过争吵,不仅学会了彝话,还担任了村委会的妇女主任。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和大家聚在一起绣花、跳舞、拉家常。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峨山人民更是把团结互助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有的积极投身抗疫一线,有的默默地为一线的战士做好后勤工作,更多的人则为抗疫捐款捐物。截至2020 年3 月11 日16 时,全县数十家企业及广大干部群众共现场捐款225 万余元、网络捐款1.8 万余元、捐赠价值56 万余元的物资用于抗疫工作。峨山县红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化念镇、甸中镇、富良棚乡的菜农向武汉捐赠蔬菜数十吨。

试问峨山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两天番茄卖9 块钱一公斤,可惜我们家没赶上好价钱,”化念镇平乐移民安置点的易安凤说,“这边的地好种,种什么收成都好。”

易安凤今年68 岁,是溪洛渡水电站云南库区外迁移民,从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搬到峨山县化念镇已经有7 年了。“老家嘛,都在水里喽!”虽然对原住地有深深的感情,但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易安凤还是毅然举家搬迁到化念镇平乐移民安置点,“这边的人好相处,脾气好!”易安凤说,她家和好几户化念本地人都有来往,经常相互送东西。易安凤的孙女大学毕业后,回到峨山县隔壁的新平县当医生,嫁给了一名彝族警察。讲起孙女和孙女婿谈恋爱时的故事,易安凤有说不完的话:“彝族人性格好,为人直爽老实,对我孙女也特别好!”短短7 年,易安凤家不仅融入到本地人当中,而且和彝族人做了亲家。

峨山县化念镇设有念江、念溪、平乐、清源4 个移民安置点,共接收溪洛渡水电站外迁移民664户2997人,占化念镇总人口的近1/4,涉及昭通永善、昭阳、巧家3 县(区)8 个乡镇16 个村64 个村民小组。为使移民搬得来、融得入、能致富,峨山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化念镇移民安置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特色农业产业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引导移民适应化念的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热区蔬菜产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并通过项目安排、财政补助、产权划拨等方式,支持移民发展。峨山县还组织当地居民和移民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增进当地村民与移民群众的友谊,加快当地村民与移民群众的融合,实现当地村民与移民群众共同致富。

2019 年10 月18 日,由100 余户枇杷种植户组成的化念镇念江社区枇杷种植协会成立,一个以溪洛渡库区移民为主、带动化念当地人共同致富的种植产业初具规模,移民不仅融入到当地,而且已经开始反过来带动当地人共同致富。

近年来,峨山县持续抓好“法治峨山”“平安峨山”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做好食品药品、道路交通、消防、网络安全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

村在花中 柏云飞 摄

移民种植的西红柿 杨刚 摄

塔甸打造花鼓小镇

回首自治县成立以来的69 年,峨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硕果累累。1988 年峨山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 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 年中共峨山县委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多年在全市民族宗教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全县25 个民族17 万各族儿女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共谋发展,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出了一颗颗民族和谐之果,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馨画面。

猜你喜欢

彝族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红红火火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