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62例
2020-10-15张明艳王月姣李琼
张明艳 王月姣 李琼
【摘要】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入住本院的6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实行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第24d时,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为I级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II级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4个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心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2-168-0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易对患者心功能造成损害,并发症也难以避免,促进心功能的早期恢复,是改善手术预后的关键。为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我院对6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护理观察,选取31例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实行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优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62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15例,年龄46~68岁,均龄(58.36±7.41)岁;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6~67岁,均龄(57.98±7.37)岁。两组基础资料中性别分布、年龄等对应信息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发布的《2014年心臟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1]中的心脏瓣膜疾病诊断标准;具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均为单瓣膜置换术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无意识障碍,可正常沟通;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术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者;存在既往严重精神病史者;合并髋膝关节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活动受限者;对康复护理工作配合性差者;基础资料中信息缺失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心理干预、病情监测,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比如在床上坐起、四肢屈伸、关节旋转运动等。
观察组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实行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1)术后2~7d主动助力康复训练指导: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四肢、肩关节、膝关节等被动训练,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选择主动训练,如关节屈伸运动、呼吸训练等,每天2次,每个部位训练10遍。进餐时,患者逐渐由协助坐起用餐过渡到自行坐起用餐。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在训练中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计算患者靶心率=(220-年龄)×(60%~70%),若患者心率低于靶心率,用力程度轻,可进行下一阶段训练。(2)术后8~16d有氧运动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模拟骑自行车训练,实时监测心率,达到靶心率后继续训练20 min。如患者病情允许,应尽早下床活动,自主完成如厕、洗漱等。(3)术后17~24d大肌群参与训练:大肌群参与训练主要为步行。运动前先热身运动,踏步15 次,垫脚尖15次。步行不超过30 m,如心率低于靶心率,下次步行训练增加到50 m,以此类推,不超过200 m,训练结束后做整理运动。以上训练每天2次,护理人员在步行前后应询问患者症状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当心率高于靶心率时,应立即停止训练。
1.4 观察项目与评价标准
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24d时的心功能分级情况,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体力劳动不受限,一般体力劳动不会引发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评为I级;体力劳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劳动时可引发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评为II级;体力劳动受限明显,休息时无症状,从事较一般体力劳动轻的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评为III级;休息时即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不宜从事任何体力劳动评为IV级。采用WHO质量评价量表(WHOQOL-BREF)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从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佳。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9.0分析;x±s用以对计量资料的描述,组间比较行t检验;%用以对计数资料的描述,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第24d时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术后第24d时,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为I级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II级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4个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中于术后第2~7d实施主动助力训练,可维持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而呼吸训练可改善机体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发生。术后8~16d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脏容量负荷,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脏储备,并为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术后17~24d指导患者进行大肌群训练,有助于调节机体各个肌群,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
本研究中,术后第24d时,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为I级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II级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4个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以上可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崇雷,姜胜利.2014年美国心脏瓣膜病指南解读[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4(3):5-8.
[2]杨满青,詹惠敏,刘智,等.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8,32(12):1901-1903.
[3]邢蓓蓓,王巍,申红,等.阶段性康复训练及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6):2257-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