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20-10-15王桃玉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

王桃玉

【摘要】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患者入院后接受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5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7%,对照组总有效率87.49%,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腹壁注射部位可见少量瘀斑。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血管痉挛和心肌缺血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2-029-0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常见类型,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而使患者死亡[1]。笔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了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重度高血压、低血压、以及消化道出血征兆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男51例,女14例,年龄40-80岁,平均(61.3±7.2)岁。对照组男47例,女18例,年龄41-79岁,平均(61.0±6.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休息、常规吸氧,均接受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用法为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2次/d,治疗7d为一个疗程。氯吡格雷75mg/d,治疗7d为一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治疗后监测心电图的变化,观察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入院前减少85%以上,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超过0.1mV或正常。有效:发作频率减少60~85%,ST段恢复0.05~0.1mV。无效:发作频率减少<60%,ST段无改变或死亡。随访观察3月,观察不良反应,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分析,用秩和检验比较疗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人数5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因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疗效较优,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5例患者的腹壁注射部位可见少量瘀斑。两组患者未见其他出血症状,未有低血压、心力衰竭、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的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皮下胶原组织暴露,使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块,引起冠状动脉闭塞[2]。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化合物,通过选择性的结合血小板上表面的腺苷环化酶耦连的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阻止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防止形成血栓。但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疗效具有不确定性[3]。因此建议将氯吡格雷和其它药物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通过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而起到抗凝的作用,对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生物有效利用度高,因此有更好的抗凝效果。同时,低分子肝素钠还可以使侧支循环建立,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出现出血的风险较小,大出血的风险仅为3.1%[4]。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对凝血因子Xa以外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等副作用发生较少, 治疗组有5例患者的腹壁注射部位可见少量瘀斑。表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大,常易诱发出血及止血困难,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低分子肝素克服这一缺点,低分子肝素在不同适应症所需的剂量下,并不延长出血时间,对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没有明显改变,即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极少会引起腹膜后及颅内出血,部分注射部位瘀点、瘀斑,其诱发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明显降低。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本组65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仅疗效好,且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说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综上述,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血管痉挛和心肌缺血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110-111.

[2]殷晴,张兴才.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3,16(16):210-211.

[3]陈国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疗效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19):112-113.

[4]李冬华,李波.硫酸氫氯吡格雷钠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非ST短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1993-1994.

猜你喜欢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HbA1c与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