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0-10-15刘利

传播力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中国各大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伴随着高校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方式从“思政课程”开始转化为“课程思政”这种模式转化有利于新时代青年优良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2

德行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德者,才之帅也”有才有德方为能者,有才无德则为匠人。德行的好坏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因素,学校是最为直接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才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德育的教育,为国家培养真正的能者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1]。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高品质人才的输出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教育重点,课堂作为教育形式的重点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其效用,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引导其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其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好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教育模式,要更有效地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向“课堂思政”进行有效的转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分析

很多人在刚接触“课程思政”这一内容时,很容易将其与“思政课程”相联系,会误以为二者仅仅是文字位置的调换实质内容并没有相应的改变,其实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似之外并无太多相似之处,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从逻辑上来讲它二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为思想政治科目展开的专项课程,主要应用于对单科课程的教学。“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内容融于所有学科,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都涉及思政内容,保证学生能全方位接受到政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将思政内容融于教学整体,利用课堂将思政教育进行到最大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进行的事项。首先,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度发展的状态,对于人才的渴求度极高,如何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课程思政”在不改变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真正地与教育相融合,不仅从正面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更从侧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为学生德育的正向发展打造了一个良性的环境,该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现代化的积极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跨越的重要

表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淡薄

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供给,教育也具有同样的理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成绩成为检验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德行的好坏反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思政课程”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同样为了考试而存在,教育变成了数字化的奴隶,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越来越远。“课程思政”与当今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它主张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试图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有效推动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但目前,素质化教育依然呈现出数字化教育的特点,德育教育未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课程思政”理念未受到广泛传播,缺乏社会认同感。

(二)相关制度建设不足

几十年过去了,教育界依然喊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仅仅作为学科而存在,并未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相关影响。教育部门的不重视,使得学校在施行教育行为时亦缺乏相应的理念。教育部门对教育的错误偏向使得相关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相应的偏差,德育教育的制度不健全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充满挑战。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最直接的展示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果的好坏。21世纪的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学生团体占到了三分之一,庞大的学生资源需要相应的教师资源进行依托,为了完全适应当前教育环境,本科高校放低了教师门槛,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处于眼高手低、才学与地位不相匹配的状态[3]。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受到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展开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

(四)多元化价值观念挑战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外来文化的输入与传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认识,最终导致学生不仅无法从根源上对“课程思政”理念有认同感,相反还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理念为: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上也是相同,必须从多方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4]。教育制度、教育方向、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方法,缺一不可。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项,教育并不是个人的一言堂,它的成功推行离不开教学制度的支持和教学理念的扶持,切实落实德育的教学理念对于整个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5]。

(二)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即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修身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步,修身即德才兼备。德为首,才次之。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自觉性,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树立崇高的个人信仰和人生信条,将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作为毕生追求,不断追求更高的革命理想,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坚决做时代的齿轮,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打造复合型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学习和教育的连结点,对于课本知识的输出和学生知识的输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教育转化的今天,教师团队的作用显得更有价值。一个好的教师团队,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教师内容的实施都更加事半功倍。“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相结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德育的双重目的,这不仅要求教师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6],同时要求教师品性优良,有极高的道德素养。这样的教师团队能充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切实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四)融合打通教学资源(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不完全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课程思政”并不是独立的课程的存在,它的发展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依托[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应该打通相同环节,完成教学资源的大融合,以“思政课程”为基础推动“课程思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序进行,促进“思政课程”更进一步的发展。

(五)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实操性,“课程思政”的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这一模式的开展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效用,教师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理念等问题都萦绕在实践之路上。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学校还能通过评价体系对教育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更新,从而有效促进整个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转化的有序进行。

(六)强化校企合作实践路径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最直接的,强化校企合作不仅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学校与社会的区别,更有利于学生更为直接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9]。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应当加强德行方面的要求和考验,为企业寻求真正的可用之人。学校在进行人才输出时,不能仅以数据为标杆,需要与企业进行完全的交流,了解社会需求,充分培养社会型人才。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思政”上具有跨时代的影响意义。当代中国教育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未受到充分重视,长此以往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人,不仅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更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教育的标杆,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佳,叶天迟.应用型本科院校“3+4”培养背景下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14).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3]毛锐.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5).

[4]张全福.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差异化理念为视角[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5]周廉东.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索——以"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4).

[6]冯立功.互联网经济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5).

[7]李丽娜.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医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4).

[8]丁瑞萍,郭峥春,李雄威,刘爱华.服务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

[9]姜守帅.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探索——以机电工程专业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19(4).

收稿日期:2020-3-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19021)。

作者简介:刘利(1972—),男,吉林長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