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对《C大调第七交响曲》的深入剖析
2020-10-15苏格
摘 要:《C大调第七交响曲》是由苏联著名爱国主义音乐家、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二战期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期所创,所以该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本曲特点恢宏壮美、气势磅礴,不但表现了当时苏联人民坚定的战斗意志,还有着作者對于烈士的敬畏之意。另外,由于作者在本乐曲中加入了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反思等人生哲理,使得乐曲更加饱满,使听众更能产生情感共鸣。本文意在通过该历史事件深刻地剖析本曲的曲式结构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列宁格勒保卫战;C大调第七交响曲;乐曲赏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2
一、人物生平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杰出爱国主义作曲家、音乐家、艺术家,他童年时代就读于格利亚赛尔音乐小学,后就读于彼得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与作曲,于1923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毕业于钢琴与作曲专业。肖斯塔科维奇于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年到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的第一书记;曾任第6届至第9届苏维埃最高代表;1965年获得艺术科博士学位。在肖斯塔科维奇少年时期,俄罗斯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其创作的《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青年时期,希特勒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被拖入战争泥潭,卫国战争爆发,《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又在这一期间创作,以鼓舞人民和军队与法西斯坚强斗争。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虽然肖斯塔科维奇身患恶疾,但是其仍然未终止自己的艺术创作,分别谱写了《哀悼和胜利前奏曲》《十月》《忠诚》,用以赞扬在战争中死去的英雄们,但此时的他仿佛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在作品中加入了对于烈士们的想念之情,更多的描述战争的残酷、孤独和死亡等人生哲理,《第十五交响曲》便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回忆和反思。可以说,肖斯塔科维奇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艺术。他的艺术作品异常独特,艺术风格也自成一派,他的旋律常以古调为基础,在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经常能听到独特的演奏曲调——“肖斯塔科维奇式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1]。
二、历史事件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如今的圣彼得堡,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摇篮。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计划(指希特勒为进攻苏联而发布的作战部署)中,称其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发祥地。1941年,德军在北方集团军总指挥勒布的指挥下,向欧洲东北部迅速扩张,在占领拉脱维亚之后,又攻破了拉脱维亚和苏联的防线。此时列宁格勒已经直接处在德军刺刀之下。苏军西北方面军迅速加强列宁格勒的防御能力,建立防御工事,德军北方军团受到顽强抵抗,停止了自己前进的步伐,使得希特勒在同年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亲自走上前线,痛斥北方集团军首领,并指出德国法西斯不需要俄国,其意图就是要将俄国从地图上抹除,并狂妄地要求在占领列宁格勒后不要仁慈,杀光列宁格勒的每一个居民,要让俄国人吓得发抖,以此来建立属于自己的东方土地。
但是事实证明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终将来临。在苏联人民坚强的抵抗之下,德军被拖在苏联西北部长达900多天,始终没有攻下列宁格勒。随后,苏联总指挥在进行相应部署之后,决定对境内的德军发起猛攻。自此,德军在欧洲版图的扩张成为泡影,也为之后法西斯的反扑奠定了基础。
列宁格勒保卫战对于整个苏德战场意义深远,苏军将德军的主力部队拖在苏联西北地区,打碎了希特勒妄图与芬兰部队汇合的幻想,不但保住了列宁格勒,更为支援苏联其他战场成为了可能。自此以后,击碎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幻想,并且进行了有力的反扑,奠定了二战盟军胜利的基础。
三、乐曲赏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爆发[2],苏联政府迅速动员广大的艺术家“为祖国而战”,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爱国主义作品。《C大调第七交响曲》便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创作的,此曲表现了人民意志坚定、英勇战斗、槊血满袖的精神,鼓舞了列宁格勒,乃至整个苏联、整个盟军的精神篇章。全曲澎湃激昂,气势恢宏,表现了苏联人民对于国家的忠贞不渝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列宁格勒保卫战,又称封锁列宁格勒。整场战役持续两年半,纳粹德国死亡或失踪五十万人,苏联士兵死亡或失踪350万,另外,还有接近100万的列宁格勒平民死亡。从以上数据便可以看出,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惨烈程度。狂妄自大的希特勒提出“闪击战”的战略意图,打算迅速占领列宁格勒,进而向莫斯科进发,企图将无产阶级革命扼杀在摇篮里。这期间,每天有大约7 000到10 000的列宁格勒平民死亡。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解放,后来这一天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以纪念这一天人民正义的胜利和在战争中死去的英烈。
《C大调第七交响曲》通篇分为四个乐章,1941年6月前,列宁格勒本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城市,作为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人民享受着城市带来的美好生活。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中以第一乐章反映此时的历史状态,曲子前半段以中庸的稍快板C大调4/4拍作为主旋律,映射出战争前人民美好、富足的生活。首先是小提琴明朗、平稳的声音,伴随着从远方传来气息很长的短笛独白,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同时也反映出列宁格勒人民美好的愿景。这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一段短而急促的鼓声提醒人们战争已经在远方打响,幸福安定的生活即将结束。这也映射了真实历史事件,1941年6月26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迅速占领了拉脱维亚,随后又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和苏联边界的防线,德军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占领苏联,扩张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德军的这一行动使得苏联防线大开,列宁格勒直接暴露在敌军进攻的铁蹄之下,苏联陷入危机。此时,《交响曲》开始频繁地进行转调,两个铜管组开始使用。接着,大管以钢琴为伴奏演奏出几声哀嚎,引开再现部。第一乐章最终在沉闷的鼓声中结束。
斯大林此时调集所有可以部署的军队在列宁格勒筑起了钢铁长城,而希特勒闪击战的幻想已经破灭,便决定围困此城,打算困死城中的所有人民。樂章的主乐念由小提琴轻松的演奏出,附乐念由双簧管和低音竖琴交替构成,并且夹杂了十分富有特色的长笛伴奏。据作者自身描述第二乐章“这是对愉快的事情,人生快乐插曲的回忆,但悲哀的情绪笼罩着这种回忆”,可以看出,此时战事逼近,苏联人民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国家陷入战争危机,从前富足而美好的生活即将结束,人民怀念之前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第三乐章主要是在描写苏联人民对于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深深的爱意,无论是大江大河、高山树林,还是身边的亲人、自己的挚爱。每个苏联人民都意识到不管身居何职,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将不可避免地要拿起钢枪去保卫自己的国家,人民只有坚定的同邪恶的法西斯主义作斗争,才能守护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之前美好富足的生活才能回来。不管对方有多么强大,用身躯铸成的长城会将一切敢于践踏自己土地的敌人都阻挡在外。第三乐章相较于第一乐章节奏变得更加缓慢,首先由小提琴奏出古老的俄罗斯风格的主题,此后长笛奏出一段浑厚的旋律。此后主题变换为法国号,反映出俄罗斯人民此时已拿起钢枪,要同法西斯决一死战。
1944年1月,苏军在作了一系列部署之后,最高统帅决定对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发起总攻,进行毁灭性打击,想要将德军一次性赶出苏联。乐曲的第四乐章也变得高亢,主题以贝多芬式的刚毅、勇敢、激烈为主。木、铜乐器、弦乐和小鼓同时以不同音型奏出,意在表现苏联人民坚决的意念。乐曲逐渐向交响曲过渡。之后小提琴作为主导,乐曲此时表现出强劲有力的生命力。管乐再次奏出壮烈的震撼场面,以此来欢呼苏联人民在此次战争中的胜利。此后乐曲又转慢,意在表现出对于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英雄的怀念。随后管乐又加入进来,最终在排山倒海地奏出胜利的凯歌之后,全曲在悠扬、高亢的节奏中结束。
交响曲既有对侵略者的憎恶,同时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意,在表达出对于胜利的欢呼后又有对牺牲英烈的缅怀。可以说,交响曲表现出了列宁格勒战争的真实情况,其画面感不亚于文字的描述,是艺术殿堂璀璨的星光。
四、结语
《C大调第七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众多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大量地汇集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并且乐曲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民。作者同样在乐曲中加入了对战争的反思,使得其感情更加饱满,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文章从真实历史事件出发,对《C大调第七交响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其的艺术价值作了讨论。文章首先对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做了介绍,主要讨论了其处于的时代氛围,深入讨论了作品特色。然后,详细地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列宁格勒保卫战,并从该历史事件对《交响曲》进行深入剖析,尽可能地将战役的每个阶段从乐曲的节奏、演绎方面进行分析。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能够使读者从历史角度出发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在乐曲中想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文章还对《C大调第七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作了讨论,为今后的乐曲赏析工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分析手段。
参考文献:
[1]德特勒夫·戈约夫,葛斯.肖斯塔科维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殷杰.风雪满弓刀--记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生命之路”[J].军事文摘,2015(23).
收稿日期:2020-3-3
作者简介:苏格(1994—),女,黑龙江绥化人,助教,硕士,现任职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要从事小提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