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视角下主持人的沟通艺术
2020-10-15于晓丹
摘 要:本文以心理学中的“共情”为理论支持,分析了访谈主持人为与访谈对象建立共情所需要的条件和达成路径,对于一线主持人提升访谈能力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共情视角;访谈;主持人;受访者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一、共情的解析
(一)共情的心理学内涵
心理学界这样界定共情:“好像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Rogers,1959);“替代性内省”(Kohut,1971);“采用他人的内部参照框架”(Truax &Carkhhuff,1962)等。共情包含着“换位”的意思,是咨询师用当事人的心情去感受,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1]。本文中的共情涉及的是心理学领域的共情概念,以及将其移植于访谈节目当中,分析访谈节目主持人与受访者建立共情对沟通带来的各环节影响。
(二)主持人的共情
就访谈节目主持人而言,其共情体现为站在受访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受访者与其建立共情共情。包括:首先,接纳并且尊重受访者,引导受访者倾诉、专注倾听、适时提问,将模糊信息跟受访者确认;其次,转化自身心理位置,进入受访者的角色体会对方情绪,耐心倾听,但同时不迷失自我;最后,在共情的同时保持自身作为访谈主体的独立性,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真切体验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二、共情视角下主持人沟通艺术的表达特征
共情视角下的主持人沟通艺术作为一种能力,包括主持人人格层面的共情倾向及特定情境下的共情反应。
(一)体现为意识性表达
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的共情能力是有意识的使用,在认知自我共情能力的基础上,需要关注访谈客体的认知、情感状态,作出相对准确的理解判断,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及时反馈给对方。
(二)体现为技术性表达
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包含一系列的可操作的规律范式,以准确传达对对方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促进受访者更好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开放式的谈话场域。
(三)体现为心理性表达
这其中“包括发自内心地关心当事人,无价值判断地接纳当事人,能够预测当事人的反应,并敏感且准确地跟当事人交流自己的个人体验”[2]。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也同样会要求受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即便他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的人,也要鼓励、帮助、引导其讲述。
(四)体现为言语性表达
如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所说的“非评判”,主持人与受访者的碎片式互动,包括“嗯”“是吗”“接下来呢”等话语形态包含着对受访者的及时回应与态度。主持人通过共情式的访谈营造一种让受访者愿意讲下去的氛围。从认知和情感角度理解嘉宾,并在必要的时候为听众、观众解释、复述受访者的想法。
(五)体现为非言语表达
一期成功的访谈节目不是主持人和受访者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顺畅交流,而是能彼此深入其内心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语气、语调身体动作等非言语性表达都成为是否理解、包容对方的表达符号。
作为媒体中的把关角色之一的主持人,当前其表达特征尚有待正视与强化。
三、访谈主持人共情效果的达成
共情的实施不是某一项言语和非言语技术的应用,而应该是一个包括开始、经过到结束再重新开始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共情效果的达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验。
(一)有效性倾听
有效性倾听指在访谈中,主持人对受访者的全方位关注。“你需要集中注意力,关注对方的话语以及讲话时的手势、身体姿势甚至面部表情才行。[3]”实质上,有效倾听就是要求主持人慢慢听,同时进行思考,保持内心平静,这样才容易感受对方并且做出表达。主持人对受访者的倾听包括对言语的倾听和对非言语的倾听。
“非言语行为往往无意中泄露真情。[4]”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嗓音特性这些非言语行为,常常会为言语行为作出修正。非言语行为会有三个作用:第一,确认或者重复。例如主持人成功建立起共情,嘉宾可能会双眸闪亮(面部表情),身体前倾(肢体动作)等;第二,否认或者没听明白。例如受访者并没有对主持人的话语表示否定,但是其非言语行为却正好相反,出现了抿嘴、咬嘴唇(面部表情),语气变得迟疑(嗓音性质),这些都有可能是否认或者没明白主持人要表达什么;第三,增加强度。例如嘉宾语气坚决、音调升高(嗓音特质)、挥手(肢体行为)等都表明其情感的强烈。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在倾听受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时要结合嘉宾的其他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上下文。
(二)高效性表达
高效性表达就是主持人在倾听受访者后,向受访者传达共情意愿。传达共情的要点是给自己时间思考,使用简短的应答,让应答既达意又传神,既契合当事人的情况,又符合自身。在对话中,主持人使用言语技术和非言语技术完成共情的传达。在传达共情的时候,当受访者暂时停顿或者打住话头时,主持人不要条件反射式地给出回应,而是在节目安全播出允许的范围内,消化受访者的话语,再表达自己的话语。简短应答意味着主持人不要有过多的长篇大论。一般情况下,主持人的应答可以相对频繁,但是应该简明扼要,适当点头比频繁发出“嗯”“哦”等支持性声音更容易使受访者感到舒服,也更容易使受众感到思路不被打扰。应答达意、传神,兼顾受访者和主持人各自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主持人进行共情反应时的言语是准确的,但是语气平淡、缺少感情色彩,就不是一种充分到位的共情。主持人在表达共情时,对于受访者的情绪要给予其能理解和接受的表达。
(三)及时性反馈
在与嘉宾沟通的过程中,很多主持人往往以为自己使用了沟通技术并与受访者建立了共情,而事实上,只有对对方的反应有及时性反馈,才可以确认是否建立了真正的共情。
如果主持人建立了真正的共情,受访者往往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反馈。其一,受访者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方式来表明主持人说对了,此时受访者会点头或者微笑、身体前倾等非言语行为,或者通过“对”“是的”等言语行为来表示肯定。其二,受访者主动将话题继续向前延伸、推进。如果主持人共情没有建立成功,受访者非言语行为上会“摇头”“撇嘴”“目光看向别处”等,言语行为上会有一些否定的回答“不是”“没有”等。在主客体交流中,主持人要注意留心受访者的一些细节,有时候受访者不会直接否定主持人,而是会通过“忽然不做声”“表示迟疑”“吞吞吐吐”或者直接进入另一个话题来证明共情的失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主持人主观上在努力尝试与受访者建立共情,受访者就不会因为主持人共情偶尔的不准确而不配合双方交流。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美]克拉拉.E.希尔.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M].胡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共情力[M].耿沫,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美]古拉德·伊根.高明的心理助人者[M].鄭维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20-3-8
作者简介:于晓丹,女,山东威海人,主任播音员,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