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使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
2020-10-15赵东娜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老百姓在新闻报道中的权重不断加大,以老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的民生新闻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民生新闻的报道同质化日趋严重,同时新媒体的崛起、自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显得有些落伍。本文主要探讨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通过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温度和深度提升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策划;报道温度;报道深度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利益,这不仅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媒体取材的重要来源。新闻业的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民生新闻作为平民化传播的重要产物,在过去十几年来凭借贴近百姓生活的报道视角、平易近人的语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项正式的新闻类别。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也存在各种问题,需要通过温度和深度的不断注入,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一、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时效性较差
传统媒体的运营机制决定了其新闻时效性一定无法比拟新媒体模式。从前期的材料收集到记者跟进报道再到将内容整理成新闻,需要一个完整的流程,而新媒体的报道模式则简化得多。另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这一点在民生新闻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记者不再是第一个用镜头对准新闻现场的人,普通百姓也可以借助手机和微博等平台将第一现场的新闻进行实时转播。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台民生栏目更要做好温度和深度的挖掘。
(二)新闻内容较为单一
本地民生栏目一般只把目光对准本地,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借助于一部手机,不出家门就可以实时了解“天下事”,这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当地媒体,其没有能力把报道的范围拓展到全国,这就更加体现出在现有题材上做挖掘的重要性。
(三)新闻题材选择不明确
哪些题材可以充当民生新闻报道的来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材过小,则容易使得新闻没有代表性,使新闻成为邻里之间、家庭之内鸡毛蒜皮小事的记录;如果选题过大又容易脱离群众的生活,偏离“民生”二字的含义,使得新闻报道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赢得观众的喜爱。
(四)互动性较差
记者报道―主持人讲解―观众聆听的传统模式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实现了向用户的转化,群众的声音变得越发重要。怎样才能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收集观众的反馈,怎样才能将与观众的互动融入民生新闻报道中,这是给民生新闻注入温度和深度的一大关键。
二、体现人文精神,触摸人民情感——民生报道有温度
有情感的报道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的内涵,使冷冰冰的文字、视频走进观众的心坎。
(一)体现人文情怀
想要体现人文情怀,首先要将镜头对准人,把人视作民生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借助于拉家常的新闻报道模式,捕捉普通人的一言一行,记录平凡背后的伟大,将新闻事件中人性的矛盾、冲突、选择突出化,借助于镜头将记录者的形象、个性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将专业的术语表述通俗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普通百姓听得懂,使得新闻报道更有感染力、亲和度。
(二)反映群众诉求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做好舆论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党和政府开展工作。这就需要记者要能迈开步子,走出办公的舒适区,走到基层中,走到群众身边,在基层才会有现场,在现场才会有感动。同时还要转变思维,记者的主要任务是穿针引线,不要做过多的点评,将镜头的更多地交给报道对象,传递真实的民意,发掘出新闻背后的价值。借助于细微的题材、由浅入深的报道方式,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三)增强与观众互动
通过与观众的不断互动才能使新闻报道的温度真正传递出去,使人们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新闻选题策划时,可以借助于微博等平台与观众互动,确定百姓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节目报道的过程中也要借助于来电、留言等方式传递观众对于新闻的感受、想法。还可以借助于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借助于评论引导主流共识的达成,传播主流的声音和能量。
三、立意有层次,创作有韧性——民生报道有深度
让新闻的报道更有厚重感,甚至通过新闻的力量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这应该是所有新闻从业者的目标和信条。当下许多民生新闻的报道仅仅停留在新闻动态的记述上,缺乏以小见大的能力,未能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历史进程的变迁。
(一)更新新闻理念
新闻理念的明确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只有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才能确定好题材的选择、报道的方向。首先,新闻报道的价值一定要明确,什么是新闻,什么样的题材才有报道的价值、讨论的空间,一定要做好新闻的把关和筛选工作。其次,明确何为民生问题,不是所有的小事、琐事都是民生新闻,只有那些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题材才有成为新闻的必要,才有深度挖掘的空间。最后,电视台记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要像自媒体那样为了赚取噱头而丧失了自己的定位。
(二)挖掘新闻深度
在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新闻理念之后,如何深挖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练好以小见大的本事,也是新闻编辑必不可少的技能。民生新闻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关注的都是普通人,可通过普通人的个人选择、人生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政策转变、重大事件等角度向外延伸,真实地记录、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变化产生的原因。首先需要有超前的意识,以前瞻性的眼光去探寻民生新闻背后的逻辑和发展的方向。其次,要善于将本地的民生小事放到国家社会的大背景下去看、去思考、去探索。最后,还要增强策划能力,针对同系各新闻设计不同的主题,从不同的点出发进行全方位、跨领域的连续性解读,以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
(三)增加深度评论
想要更好地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首先可以在民生栏目中开辟专门的版块,用来针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其次,提升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在评论时要有力度、有勇气、有深度。再次,积极鼓励观众互动,收集有价值、有意义的观众评论,在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进行播报,更好地传递群众的声音。最后,也可以专门连线或采访特邀评论员,将评论的权利交给更专业的人员。
四、结语
民生新闻自诞生之初就对我国新闻媒体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新闻媒体的焦点更多地聚焦到普通人的身上,关心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命运变迁,引导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健康发展。新形势下,民生新闻工作者更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惯性,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打磨出更好的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J].传媒观察,2004(6).
[2]颜利娟.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J].传媒论坛,2019,2(11).
[3]翁斌.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5).
收稿日期:2020-3-11
作者簡介:赵东娜(1987—),女,天津人,记者,硕士,主要从事电视新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