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020-10-15李丹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书籍图书图书馆

李丹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与城市相较,农村学校和学生受客观条件限制,阅读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量不足。据《城乡少年阅读状况白皮书》显示,有50%左右的农村学生年阅读量不足4本,而城市学生为16本,是农村学生的4倍,存在明显差异。二是缺乏阅读资源。当下农村普遍没有配置图书馆、书店。虽然在一些商店、超市中也会有图书售卖,但商家为获取利润,常常以庸俗、暴力、搞笑等不太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吸引学生,这甚至成为农村学生的主要阅读资源。三是家长不重视阅读。农村学生家长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自身缺乏阅读意愿和阅读习惯,甚至沉迷网络,不能为子女课余阅读做榜样。为孩子购买的书籍功利性太强,以应试训练为主,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因此,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语文教学及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深度阅读,在阅读积累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不让农村成为课外阅读的盲区。

一、加强图书馆管理,激发阅读兴趣

如今的农村学校建设规模不亚于城市,大型图书馆成为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标配,在功能设计和设施配置上日趋合理与完善。这些学校图书馆不仅建筑外形引人注目,且藏书丰富,但却因人员配置、管理水平等问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更没有有效助推农村学生的阅读。这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发挥图书馆硬件优势,助推校园阅读活动常态化。

一是让图书馆规范起来。农村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电子化管理模式,配备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及时将学校图书进行电子化分类登记、入库、上架。同时,为每个学生办理电子借书卡,通过扫码快速完成借阅或归还的手续,为学生阅读提供方便。

二是让图书馆热闹起来。农村学校要统一安排全校各班每周两节阅读课,让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宽敞的空间和丰富的藏书上好阅读课,使图书馆变成学生向往之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得以激发。

三是让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可以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大量借阅,只要做到定时借阅,按时归还即可,并将班级借阅量作为班级考核的指标。

二、优化班级图书角,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学校图书馆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中创设一个规范的小型图书角,便于学生时时遨游书海。

每学期初,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联合推荐必读书目,一般包括四大类:一是语文教材中的名家作品,如《昆虫记》《爱的教育》《叶圣陶文选》《曹文轩文集》等;二是国学类作品,如《论语故事》《四大名著连环画》《神话传说》《成语故事》等;三是名人传记和趣味百科系列;四是故事性强、趣味性浓的小说,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家长委员会经过讨论后,会从推荐书目中选择部分统一购买,也欢迎学生将家中的推荐书籍拿到班级图书角供其他学生阅读,定期更新图书角书籍。图书角里的书籍是班级的公共财产,按“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原则,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兴趣自由选择书籍,无须办理借阅手续,但要爱护书籍,及时归还。

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阅读,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

三、安排师生共读,确保阅读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学校要努力营造师生共读的阅读氛围,播撒自主阅读的种子,让农村学生爱上阅读、有时间阅读、增加阅读量。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结构,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名著导读”等板块。如“和大人一起读”,倡导一年级学生与父母、教师共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读物。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师生共读”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在共读、共享、共思中促进理解、感悟、反思,使量变转化为质变。

四、自主选择书籍,积累阅读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位一体的语文教材编写结构在师生共读的前提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读”。因此,教师应认清自己陪读者、引导者的角色,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陪伴和守护中引领学生“多读书”,尤其在阅读的初期,不过多干预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随意选择学校图书馆或图书角里的任何一本书,自由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无拘无束地与文本对话,任自己的思想驰骋。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走进书的海洋,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渐渐爱上阅读。

五、开展共读交流,提升阅读品质

阅读须循序渐进。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产生期待时,教师就可以逐渐介入,适时推荐、共读经典读物,开展阅读分享和交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例如沈石溪撰写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等动物小说深受四年级学生喜爱。在学生共读这些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解析作品特点,提出有待研究的疑问。这样的读后交流没有对错之分,旨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中促进阅读思维发展,提升阅读品质。

六、借助影视作品,体会作品内涵

曹文轩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阅读便不能停留在消遣有趣的浅阅读上,而应该通过“文脉深厚”的经典文本的细读,去浸润心灵,丰富生命的质地,打好精神的底子。可见,阅读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追求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一些立意深刻,与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经典名著,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降低理解作品内涵的难度。例如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以主人公英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如今的学生物质条件优渥,备受家人关爱,很难体会民国时期一个小女孩的感受。于是,教师在阅读课中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通过视觉艺术将原著中的文字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然后再阅读作品,就能使学生产生画面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爱上林海音的作品。

七、表演经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

为了使学生对所读作品感同身受,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化身书中人物,用表演的方式演绎经典名著。经典名著表演需要學生站在作品角色的立场,用对话、表情和动作反映人物思想、性格、气质,从而使学生积累大量规范、优美的语言,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性,理解部分重点词语的含义,在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中引发情感共鸣。此外,经典名著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演好人物,他们会反复研读作品,通过文字理解、感受,分析人物特点,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甚至创造性地发展故事的情节,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设计阅读海报,实现学习传递

为有效展示阅读成果,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海报设计比赛,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书设计成海报。海报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文字、色彩、线条、构图、肌理等方式创作出一张优秀海报。同时,学生又是评委,在为自己喜爱的阅读海报投票的同时,了解了海报所推荐好书籍的基本信息,从中挑选出自己下一个阅读目标。这样的跨学科活动能逐步消灭农村学生阅读的薄弱点,实现学习的传递。

针对当下农村小学阅读方面的薄弱环节,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积极营造阅读环境,关注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形式、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通过规范管理和多样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只要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必将得到提升。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315400)

猜你喜欢

书籍图书图书馆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书籍与少年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