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视觉传达设计同质化的出路
2020-10-15容恒晨
容恒晨
关键词:同质化,印记,感统传达设计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设计从业人员的迅猛增加以及设计需求量的爆炸性增长,在便捷共享信息资源、追求设计效率的同时,极易引致设计结果的相似甚至雷同、也就是设计同质化现象。这是令许多设计者感到纠结不已的问题。
视觉传达设计同质化的成因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设计需求量的爆炸性增长势必要求设计者以更高的效率推出更多的设计以满足市场对于量的追求。一些责任心较弱的设计者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快速完成任务,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共用设计元素甚至直接抄袭属于别人的设计成果。
行業准入门槛以及从业人员数量、专业素质的影响。近年来,受扩招政策以及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纷纷调整招录考生以及培养人才的标准,艺术考生专业基础的薄弱性较为突出。不少学生还没真正融会贯通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便匆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这就为今后行业整体设计质量的提高制造了障碍。此外,就业门槛低,造成从业人员总量剧增,素质良莠不齐的局面。在整个平面设计行业里,存在不少只学会coreldraw、photoshop等几款软件的简单操作便入行的从业者,这也无形中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目的认识
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针对人的视觉所能感知的元素、符号进行整合并通过一定的载体(视觉媒介)予以表现并向受众传递设计方思想理念信息的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中不难发现,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受众!而非设计者习惯性认为的“美”。更何况设计者之前接受的审美教育不一定是准确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越来越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其所认为的“美”往往是片面的,充其量只能代表众多审美倾向的一种。因此,只有受众乐于接受、认同设计者所设计的对象并使所设计对象在受众中产生良性循环之口碑,其传达设计的目的才能实现。
而要受众接受设计者所传达的设计也就意味着首先要解决设计对象在人脑中的记忆问题。从人体记忆功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可知,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联想就不存在记忆。一切事物要被人所记住是这样一种关系:首先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产生联想,最后获得记忆。受众受对象刺激的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其印记则越深、越强。设计者必须非常精准地理解人关于“记”与“牢”的概念,“记”只是初步的一个浅层次印象,并不能在人脑中留存该对象的整体印记,而“牢”则需要人们对该事物从外观到内涵有全方位、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鲜明的外观只是给受众一个浅层次的印象,而实用的功能、耐用的品质则会为受众记牢事物提供时间的保障。
由此可知引人瞩目、产生共鸣(联想)、被人记住才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倘若不以人的联想记忆为核心、一切设计活动将徒劳无功。
由视觉传达设计到感觉统合传达设计
感觉统合传达设计的定义。感觉统合传达设计、也可简称为“感统传达设计”,是指以增强并尽可能延长设计对象在受众大脑中形成良好印记为目的,以视觉传达为基 础、将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进行综合考量、有机组合并通过适当载体予以表现并向受众传递设计方思想理念信息的设计。
关于感觉统合传达设计的认识。从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探索中我们知道,要使人们接受设计者设计的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记”与“牢”的问题。记只是开始、牢才是目的。记而不牢则使设计失去意义。
而能被“记住”“记牢”的前提就是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使设计对象首先应具备鲜明的形象特征,这样才能容易使设计的产品整体信息易“记”,但要使设计对象的形态能深入人心还得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让该设计对象能与受众保持较长时间的接触与认可。然而,以往的设计理念往往把设计者思维与角度局限停留在视觉三要素(图、文、色)的范畴内进行整合设计上,而忽略了人的其它感官的整合传达设计。这样的结果只是让受众对设计对象留存下一些平面化的印记,在当下这个信息量超大的社会,简单的视觉印记是极易被迅速遗忘的。我们知道,人能感知外界的器官不仅仅是眼,还有鼻、口、耳、皮肤,这些器官对应着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此外,还有综合所有这些感觉器官的体验以及个人与社会经验得出的所谓“第六感”。所有这些人体感受叠加综合起来才能称得上是人对物的完整体验与感受,人对于物的判断才能更客观,其印记也才能持久。
因此,单一考虑在视觉方面的设计,忽略人体其它感觉器官的传达设计。充其量只是给了对象一个单一空泛的外套,而没有实在充实的内核。试想倘若以视觉对象的设计为基础辅以其它感觉对象的巧妙融合考量,其设计的结果给受众造成的印记冲击力才会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咱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佐证以感统传达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重要性。可口可乐旗下的果粒橙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销售效果良好,除了有效的宣传手段外,还得益于它这种饮料本身的“口感”设计。与许多同类饮料不同的是,它的法宝就在这个“果粒”上,普通的饮料就算果汁的味道再纯,但带给受众的印记仍然只是一种停留在“喝”的层面上的单一味道,但果粒橙却不同,它多了一道“嚼”的程序,也就是果粒与口腔摩擦的感觉。正是这种微小的感觉,给受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应追求的核心目的。
有了完整的感觉统合设计理念与意识,设计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才会更快更好地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有了换位思考的习惯与体验,所设计的对象才能更具亲和力并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契合市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