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协同视角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
2020-10-15李彦立周国佳张新蕊
李彦立 周国佳 张新蕊
(1.河北师范大学高师培训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社保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24;3.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引言
2014年2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成功出台,纲要中明确指出人力资源在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创新发展,人才为先。人力资源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针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已经有一定部分学者展开研究。魏玲玲(2020)提出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应该跳出行政区域限制壁垒,加快建立京津冀城市群。沈映春(2019指出)人才流动与地区产业结构密不可分,要通过产业布局带动人才合理分布。王颖(2018)通过将京津冀区域与其他经济区域增长极,指出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联动,共同合作。邸晓星(2016)指出京津冀三地应该谋求建立人才合作共享新模式,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人社协同是将人才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以人才一体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本文基于人社协同这一全新视角,以提升京津冀人才竞争优势,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人才发展活力为目标,立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配置的实际问题,对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当前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支撑区域协同发展提出建议对策,增强京津冀区域综合实力。
二、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2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纲要明确细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目标。2017年4月,雄安新区的设立,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2017年4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审核通过,该规划对于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具体方向。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京津冀三地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京津冀三地在相关政策方面的衔接不够顺畅,制度体制仍不能突破地区限制,造成三地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不利于人才一体化的有效推动。
二是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一体化推动上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缺乏宏观顶层设计,并且人才合作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
三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北京、天津、河北人均GDP分别为16.29万元、9.06万元、4.67万元,河北较北京和天津在经济方面仍有很大差距。经济上的巨大差距会导致河北省在人才环境和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并不足,不仅不能吸引高端人才,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流失风险。
三、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差异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提升了区域内整体教育水平,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地区人才储备数量以及人才结构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具体来看,河北的人力资源储备量、人才学历结构及人才创造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人力资源储备及学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2018年河北高中以下学历占比85%,远高于北京、天津高中以下学历占比,表明河北人力资源学历普遍偏低。2018年河北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较低,表明河北高素质人才较少,人才储备匮乏。因此,河北与北京、天津两地相比,人才结构劣势明显。
表1 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区域对比表
(二)人力资源创造力比较
人力资源的创造力是人力资源对地区的价值体现,表2通过申请专利数和授权专利数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强弱。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申请专利数及授权专利数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北京人才创造力较强,人才资源优势突出,而天津及河北在人才资源创造力上距离北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2 人力资源创造力区域对比表
(三)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差异原因分析
河北在人才储备、学历结构及人才创造力方面与京津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及统筹协调方面。首先,经济比较落后是造成河北吸引能力较弱的内在原因。北京与天津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薪酬水平,因此能够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河北的人力资源更多地向北京和天津流动,导致河北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教育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人力资源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北京双一流高校34所,天津双一流高校5所,河北唯一一所双一流高校在天津,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并且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高,在教育投入方面远高于河北,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最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不到位,人才资源没有合理配置,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共享机制,最终导致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差异明显。
四、协同视角下河北省人力资源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一体化发展政策保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三地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京津冀三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的互助与互换,人才招聘突破地域壁垒,河北省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与北京天津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为三地人才合作交流,增强河北省人才吸引能力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2.人才溢出效益明显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河北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河北正在加速成为新的人才聚集地。与此同时,北京和天津由于住房、交通、生活等压力逐渐增大,人才溢出现象明显,北京和天津两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优势减弱。伴随着良好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的河北省,出现大量高层次人才回流状况。
(二)劣势分析
1.地缘劣势突出
河北省毗邻京津,为维护京津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及牺牲,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与北京天津拉开巨大差距。由于地缘劣势突出以及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大量的人才流入北京天津,北京天津虹吸能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弱,河北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河北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仍处于传统产业阶段,以及长时间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导致人才吸引力逐渐减弱。
2.人才培养建设投入不足
河北省在人才培养及建设方面远低于北京天津两地,河北省高校数量较多,但是整体质量偏低,科研院所数量远远低于北京天津两地。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河北省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投入较低。人才培养建设资源严重不足,极大地加剧河北省人才外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五、加快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推进政策对接,建立完善的人才共享机制
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需要破除地域壁垒,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京津冀三地需要打破三地人才竞争的激烈局面,要树立人才共享合作的发展理念,构建起深层次的人才合作机制是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根本保障。首先,三地应该针对人才配置进行统筹设计,加强顶层设计。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工作仅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难以宏观把握全局。因此,建立起国家-地区政府-整体领导小组层层推进模式,才能有效推进人才一体化进程。其次,京津冀三地需要推进政策有效对接,力求形成统一的人才引进、培养及优惠政策。最后,京津冀三地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结合各地不同的人才需求状况,寻找三地的切合点,不断完善人才共享机制。
(二)拓宽合作方式,加强交流合作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学校、社会等不同主体部门的积极参与。鼓励不同地区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加深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的人才。加强高校学生与科研人才地区之间交流互换,合作完成科研项目,河北省承接京津两地优质项目,做好承接工作,达到以项目转移带动人才转移的局面。京津冀三地企业间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建立人才引进协同机制,不仅能解决河北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也能有效避免京津两地人才过剩的现象。
(三)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发展中的薄弱一环,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质的教育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京津冀三地应当建立共同教育发展基金,培养重点人才,支持人才一体化建设。河北省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投入力度,使河北尽快出现综合实力强,有竞争优势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降低人才外流的风险。其次,整合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北京天津两地重点高校进入河北办学,不仅可以缓解北京天津两地教育压力,也可以提升河北教育水平,河北省应该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优质资源转移,增强研发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增强人才吸引能力。
(四)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北京天津虹吸效应较强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两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给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而河北相对于北京天津两地,交通、环境等条件较差,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较弱。首先,京津冀三地要完善交通设施,实现三地通行更加高效、快速、便捷,以交通一体化推进人才合作交流。其次,河北省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