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山东省烟台六个市区的调研
2020-10-15戚学儒
戚学儒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一、特色文化产业及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文化产业”的概念由“文化产业”引申而来,关于什么是特色文化产业,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指出,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①。齐勇锋、吴莉②(2013)认为,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基于民族和区域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从民间自发产生发展,其文化产品与服务在风格、品相、品种和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文化特点,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形态。总的来讲,尽管学者们对于特色文化产业的概念见仁见智,但是他们在定义中都指出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共同特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特定区域为载体,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烟台文化底蕴丰厚,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烟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烟台市文化产业总体体现为上升趋势。而在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转化中,既有可以借鉴的路径,也有其发展困境。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分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手工业非遗产业、黄金珠宝产业、乐器制造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等五大类。其中,特色文化旅游包含蓬莱八仙过海集团文化景区、三里村”农家乐旅游等集团;手工艺非遗产业以蓬莱葫芦雕刻、莱州面塑、毛笔为代表;乐器制造产业由龙口管乐器制造、烟台莱山编钟等方面组成。
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烟台模式的特色
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是一个质的飞跃,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品牌。烟台市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特色,依靠消费需求、政府扶持、资源禀赋和集群发展四大力量蕴育着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生存,而每个特色文化产业类型都有相似点及独特之处,它们依靠着一种力量或者多种力量的凝聚产生合力,促进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发展模式如下:
图1 烟台模式示意图
(一)拉动机制——立足市场普遍文化需求,发展特色文化消费
文化需求指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于当下多样文化需求,首先在文化惠民方面,龙口管乐器制造提供演出设备,进行文化教育和公益演出,政府购买蓝关戏剧团下乡演出。其次,在商品性文化需求满足方面,烟台市区、蓬莱文化旅游、非遗纪念品开发等均带来了不错的成就,带动国内外游客旅游,促进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群众基础浓厚,吸引消费者效果明显。以满足消费需求而滋生的产业,极大地丰富了烟台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种类。烟台作为旅游城市,2018年烟台市游客总人数800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1.8%,文化旅游已成为烟台支柱性产业。二是溢出效应明显。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者,消费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同样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大量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和资本的介入,使得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广阔和畅通,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居民的收入增加明显,2018年烟台市旅游消费总额1081.68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入境游客消费61273.27万美元,入境游客人数63.78万人次,烟台特色文化旅游为打造中国品牌,实现居民收入提升贡献良多,此外,非遗产品还远销海外,积极靠拢“一带一路”政策。三是消费社群难以替代,开发当地特色文化满足旅游的需求,其需求难以替代,消费社群唯一,如体验观赏八仙文化、当地非遗(包括莱州面塑、招远淘金、蓬莱葫芦雕刻)等文化须前往当地体验消费,才可满足相应文化需求。四是积极依靠节日庆典,发展互联网电商经济,政府通过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研培计划,培植了一批烟台市特色非遗产业,确立了烟台县域“十大”特色文化产品,与节日、庆典相结合,如婚庆寿宴、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习俗,为当地文化旅游提供延伸产品,并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打通京东、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壮大产业发展。
(二)保障机制——依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丰富文化产业类型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投入,通过资金、政策、合作、政府购买等方式丰富特色文化产业内涵,发展不同文化产业类型。烟台市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方式,从市级到县级各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措施。如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集群、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为促进烟台市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市委市政府在《烟台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柱性产业,在财税、土地、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2019年拨发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引导和扶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产业孵化,投入资金、人力等资源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园区。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由政府主导投入6亿元进行载体和平台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法律、人力、金融财税、会展等多项服务内容,进行产业培植,目前入驻企业38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2018年实现产值9.5亿元。二是职能明确,宣传、保障、审核到位,在文化旅游方面,政府先后出台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宣传,组织非遗产品参加博览会等方式,扩大市场影响力。
(三)推动机制——开发当地物质文化资源,创意实现产业落地
要将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注入当地特色元素和现代生活元素,从时间和地域上注入适应当代人和当地人的现代元素,实现“产业落地”。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开发条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烟台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极为密切,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源丰富多样,烟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如招远黄金、自然山水景观和文化资源如开埠文化、渔俗文化、红色文化、面塑文化、手工毛笔文化、蓝关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滋生了许多企业和手工业产品,成为当地旅游品牌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创意元素凸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物质资源产业开发的过程中极其困难的一点是资源的有限性。招远黄金在引入新兴技术的过程中,组建专业团队设计黄金文化元素和文化造型,与生肖、动漫等大型IP品牌联名,如猴年设计“孙悟空”形象的AR黄金卡片,增加其收藏价值,提升了文化附加值,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由资源导向型到创意导向性的飞跃。
(四)凝聚机制——大企业催生技术外部性,建立地方特色品牌
烟台大型文化企业通常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其资源禀赋而产生,通过资本运营不断发展。小微文化企业以当地区域性、广泛性的群众技艺和历史工业为基础,通过技术、资本的力量催生规模化的个体户和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业价值,进而反作用于企业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形成了烟台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当地地方特色品牌的建设。
该模式有以下几个过程特点:一是技术外部性明显。大型企业分支小微企业,龙口市的管弦乐器制造业因其历史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至今,培养了当地农民的手工技艺,不断完善流程制造,许多熟练工人在掌握技艺之后依托大型企业开设分厂、分支企业,实现了从农民转型为企业家的蜕变,并反作用于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吸引技术、资金、客户源的不断涌入。二是产业链不断完善,由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在地理区域上形成了集聚,上游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便于在此区域进行经营发展,龙口的管弦乐制造业基本形成了同步销售。产业集聚后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严重,各个分支企业拥有其自己的特色,如泰山管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注重于国外企业经销发展,龙口金鸣乐器有限公司注重于演出和新型乐器改良创造,与台湾学者开发出站立式单簧管。三是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发展,龙口管弦乐器制造以农民为主阵地的发展,在农闲时赋予农民工作,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提升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四是技术导向性凸出,技术共享速度快,位于招远市的招金集团不断突破技术,开发出轻质量大体积的“梦幻金”,满足了许多人的消费需求。龙口市的乐器制造行业由于地理集聚、产业类型同质,加之农村农民企业交流频繁是其特色之一,往往一家开始进行技术革新后带动经验共享,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可以很快实现技术同步进步,改进工厂流水作业形式,技术发展速度快。
三、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需求多变,品牌效应难以实现
文化需求具有多种形式,文化需求也具有多种层次,包括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等多个方面。这导致了文化需求会根据时间、空间所变化,也会因为消费者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把握一种或多种文化需求是十分困难的,通过现有文化资源所滋生的文化产业来满足消费者多变的文化需求也是十分困难的。烟台市发展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以蓬莱文化旅游为主,多项非遗手工制造(蓬莱葫芦雕刻产业、莱州面塑产业、莱州毛笔产业)为补充。首先,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中,景区建筑具有“形”,当地文化“魂”不足,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文化消费需求;八仙过海集团开发的蓬莱阁景区、八仙过海景区、三仙山景区等具有同质化倾向,重复满足消费者需求,造成审美疲劳。其次,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在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受到内容、资源、规模等限制,导致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有所偏差。在非遗手工制造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尽管许多产业采用了“互联网+”的电商模式,还是受到与当地文化资源内涵融合不足、生产规模小的限制,产业未能壮大。经过走访调查,发现莱州面塑在制作造型时,与当下时新IP挂靠,但并未取得IP所有者许可,或会引起版权纠纷。葫芦雕刻产业和莱州毛笔产业都是以家族或师徒为生产单位,生产团队约10人左右,生产规模及其受限。以上问题具体体现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就会导致产业发展的营养不良,使得产业无法壮大,品牌效应难以实现。
(二)政府扶持困难,缺少有效审核机制
烟台市政府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视,不断通过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引流,努力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但是首先,从机构上来讲,烟台市乡村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并不相同,发展乡村文化的力量还集中在移风易俗,改造旧习陋习的任务上。其次,由于政府资金的有限性,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扶持资金,但在结构上并不协调。烟台市芝罘区将6亿元资金投入1861文创产业园区,但其他区县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建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力度。此外,在1861文创产业园区内部,资金大部分集中在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投入上,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发展得到的资金较少,虽然促进了该园区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但对具有烟台特色乡村文化的小微企业帮助力度削弱,更加剧其两极分化。其三,政府缺少高效的审核机制,在扶持上难以甄别哪些是具有潜力、亟需孵化的文化企业,从而导致资金利用不当,基础资源浪费等现象。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政府在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时,一些不法企业无视规则,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倒卖公司场地,造成园区浪费,增加小微企业发展成本,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妨碍了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结构。
(三)资源人力匮乏,产业形态开发单一
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如果不能恰当的得到挖掘和开发,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导致资源枯竭。人力资源的匮乏或者滥用,也会影响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物质资源方面,招远市以出产黄金闻名,被誉为“中国金都”,但矿产资源已然是不可再生资源,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黄金价格受世界市场影响持续低迷,促进黄金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在文化资源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开发手段,也会被滥于解读。莱州蓝关戏由于受众日益减少,并没有在烟台进行产业化运作,而是以剧团形式生存。蓝关戏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文化惠民、文化传承等工作,扶持较为吃力,难以市场化的现状需要另寻发展思路,通过市场来活化其传承发展,辅以政策加以引导。莱山区新编钟的发展则是仿制楚文化曾侯乙墓葬中的编钟,进行更大范围的中国内传统文化的解读,在烟台市内的文化元素较为缺乏。在人力资源方面,“烟台模式”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发展的海洋文化、辐射的海洋经济较为强大,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流需要改进。其一是缺乏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大多为“农村文化精英”,而缺乏专业对口、理论和实践经验充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其二是缺乏技能过硬的技术型人才,烟台市的非遗技艺传承多以家族为单位,非遗传承人国内知名的领军人才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生活水平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改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去继承非遗手艺,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在资源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技术的革新是促进文化产业释放新动能的主要动力,如黄金产业的珠宝设计、乐器加工的流程优化和研发改造,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助力,以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拉长特色文化产业链,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
(四)大企业“虹吸”,小微企业被边缘化
产业集聚可以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但在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虹吸”现象。大型文化企业由于其资金、技术、人力、历史发展等优势,市场要素更多地向大型文化企业聚集。大型文化企业从政府、市场等方面吸纳资源,具有文化金融融资优势,不断壮大其发展力量。而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规模受到资金、土地等限制,获得市场要素的能力减弱。在调研过程中,龙口乐器制造的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者均为当地熟练农民工人学习了技术后开厂生存,形成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现状让经营管理者思维受限,致使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在莱山区新编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力,但仍在资金流动和生产销售中出现困境,土地、材料成本等要素缺失限制了其市场进取。这些现状造成了两极分化的“虹吸”现象,使得烟台特色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失调。
四、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政府服务职能转变
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政府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针对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烟台市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机构,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整合文化执法职能,理顺文化市场执法体制。
(二)凝聚多方资金投入力量,探索资源产业互动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产业孵化,凝聚多方资金力量是保证资源和产业循环互动的根本。首先,要完善烟台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产权和版权交易,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兼并重组。其次,制定和实施烟台市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力水平逐年增加,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新兴业态及骨干文化企业发展,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寻求发展和文化惠民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各项优惠政策。其三,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发展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发展内容创作、交易传播等重要环节。
(三)积极融合地域文化旅游,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融合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用烟台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旅游品位,将“八仙文化”、红色文化、渔俗文化等融入景区建设,做到“形神具备”,并加以科技元素,满足不同曾粗游客需要。“文化+旅游+科技”既可以延长体验和消费时间,满足消费需求,又有助于从供给方面解决不足,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增加旅游产品的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四)引进多层次产业新人才,建设地域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人才是制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烟台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五类中高端人才极其匮乏:高素质农民人才、文化产业科技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人才、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高级人才、既懂文化又懂金融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伴随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短板将更加突显。政府需要建立一支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烟台特色文化资源的梳理,培养当地懂文化,精手艺的技术型人才,从内容和宣传两方面增加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实现经济价值的提高和品牌效应的打造,建设具有“烟台模式”的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五)健全烟台交通基础设施,培育烟台城市影响力
此外,应积极建设快速交通,完善城际交通。自2014年青荣城际铁路开通以来,烟台市人口负增长现象减弱,人口流入增加。快速交通建设会带来虹吸效应、同城效应和节点效应,一方面会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技术和知识外溢,通过扩散促进烟台各区县的经济协同增长,也能够吸纳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青岛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会加速市场整合和要素流动,使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产业优秀人才流入潜力较大、环境良好的烟台。区域城市和沿途城市的交通壁垒降低的同时,能够吸引资金、人口的流动,商品更容易通过市场一体化的形式更多的流入到沿途地级市,扩大烟台影响力。
结语
本文通过对烟台市6个区(县)的实地考察,深入探索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烟台立足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沿海地域优势,在消费需求、政府扶持、资源禀赋和集群发展四大力量的推动下,走出了具有烟台特色的发展模式,对于带动地方经济、打造烟台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起了促进作用。但在烟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具有产业无法消化消费、人才缺口较大、资源整合不足、审核力度不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政策、投融资、产业链、人才、交通等机制和方法,优化烟台模式,使其发展得更为成熟。
【注释】
①《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2014年8月8日。
②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技》,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