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管理体系骨架完成 只待蜕变
——专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大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李六亿
2020-10-15刘文生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李六亿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兼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消毒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副主编等职务。
她是我国感染防控领域的第一个研究生,历经非典、输入性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她是六步洗手法的手卫生规范制定者,在她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牵头、参与制定了十余项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防控标准;从事院感管理工作30余年,她始终坚守着一个院感人的初心和使命,维护着一个行业的尊严与希望。
她便是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大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李六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上前线,她从不畏惧,从不犹豫;面对问题,她从不回避,绝不敷衍。她身上透露着一股饱经沧桑又充满朝气的气息,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升华。
近日,《中国医院院长》专访李六亿,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医院感染管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做好常态预检分诊
如何做到早发现呢?医务人员要有预检分诊意识,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当前预检分诊面临很大挑战,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每天上万人次的门诊量,压力很大。医院要特别强调三级预检分诊,第一是医院人员入口管理,第二是门急诊的预检分诊,第三是诊区/病区的出入管理,要守土有责。据我了解,各级各类医院为把好这三道关口,采取了很多举措。如门诊推行分时段预约挂号、就诊,尽量减少患者在院内的聚集、交叉;优化流程,各级各类医院都根据患者特点、建筑布局,减少患者来回穿梭的次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
2003年“非典”暴发给我们的教训非常沉痛,国家认识到院感防控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从国家层面开始制定院感防控的技术标准、完善院感防控体系,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和建设的同时,促进学术发展和国际国内交流,院感管理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和稳步发展。
从技术角度分析,SARS之后,国家层面陆续制定了医院感染防控标准,第一个标准是2004年立项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6年成立了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2007年首批批准6项感染控制标准,并于2009年发布。2012年原卫生部下发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12项医院感染控制新规范,于次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近两年,第一批标准、规范都在修订中。这些标准、规范是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指南,目前我国医院感染防控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框架已经完成。大部分标准处于修订状态,空白的领域越来越少。
600亿元
1986年时我国医院感染率为9.7%,到现在已经下降到3%左右,每年直接为国家节约的医疗资金为600 多亿元。
李六亿在援鄂医疗队驻地的餐厅,对医疗队队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的培训。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院感防控确实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定点病区(三区两通道)、定点医院如何改造,医院环境、诊疗仪器设备的消毒如何进行,医务人员如何防护,以及如何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要求原来都有,只不过这次把它们都串联起来,写进了一个文件中。此次之所以能快速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能力,过去17年所做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管理角度分析,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一个重要标志就是2006年发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这是一个部门规章,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何开展医院感染防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医院必须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要有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感染管理委员会下面要有具体督促督办部门,就是感染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培训、防控、监督、考核等具体措施,医务人员具体落实。这对我国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也众多,医院感染率降低1%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2016年在国家对院感工作进行宏观管理30周年之际做了一个回顾总结,其中提到,1986年时我国医院感染率为9.7%,到现在已经下降到3%左右,每年直接为国家节约的医疗资金为600多亿元。这说明国家人财物的投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视医院感染防控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等都特别强调预防医务人员感染和患者的医院感染,把医院感染提升到了特别高的高度。
疫情期间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发热门诊。
我们国家院感管理进步比较快,美国的这项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比中国早了30多年。我国在行政要求、监管方面比美国有优势,我们始终是两条腿走路,既有行业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高标准的追求,还有行政管理的强力推动。当前,我国感染管理队伍中专职医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了高素质人才,行业发展就会更快。
所以,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强项、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跟国际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院长一句话顶感控科长十句
首要的是人才准备和人员能力。人员能力包括医务人员院感防控能力和专业院感防控队伍的能力。
这次我体会比较深的,一方面是专业队伍能力还需要提升。面对大考很多工作并不是很科学、到位,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消毒过度、消毒不当、防护不足和防护过度并存。另外,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是医学院校没有这个专业,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人员要靠从别的专业比如护理、临床、公卫等转行而来,转行来的和医学院校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本专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独立专业,职称晋升也是问题。医院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留住人才。
对医务人员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并不是很常见的疾病,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疫情来临就得强化培训、演练。对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来说,就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培训上面。由于不同科室和部门的人掌握的重点知识不一样,培训难度并不小,在紧张、恐惧的状态下让医务人员掌握更难。
此外,社会对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也需要提升,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的制定,平时就应该考虑进来,将来政府在建设展览馆、体育场等设施时,须考虑应急状态下的转换。这次建设方舱医院就面临很大的挑战,偌大的一个体育场要放置几百上千张病床,没有洗手池、卫生间、通风设施,几百位患者的体育场发生其他传染病传播怎么办?
由于没有独立专业,从事院感管理的医务人员无法晋升职称,医院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留住人才。
1 北大医院院领导牵头,医务处、感控处、护理部、基建处、总务处、感染科等各部门讨论发热门诊改建及开诊流程。
2 李六亿(左二)在雷神山医院。
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因为院感管理的尴尬在于其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但不是创造直接效益。因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效益是无法用数据直接体现的。现在实行的按DRG付费对医院是很好的发展机会,如果发生医院感染甚至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等,DRG付费中医院会亏本严重。应该说有很多医改手段正在倒逼医院加强感染防控工作,管理者会越来越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院感防控工作量极大增加,我院一次性为我们部门增加了8名专职人员,使我们科室的人员增加了一倍。这就显示出医院领导对院感防控工作的重视。当然,我院领导一直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我们常规配备的院感管理专职人数在北京、全国层面都是比较强的。
但也有一些医院领导存在侥幸心理,因为院感防控需要投入,效益不会立竿见影。比如手卫生,我院仅手卫生产品每年的投入就达几百万元,投入很大,有些医院就不太重视。一方面院领导没有看到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院感管理配备的人力不足,开展的工作没有让领导看到其作用和价值,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讲,领导重视这项工作,配备的人力就强,产生的效果就好,医院就更加愿意投入。我们特别希望形成良性循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次很好的考试,医院交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又能交什么样的答卷,正好考验医院领导平时对院感防控的重视程度。我们也借此呼吁医院管理者重视院感管理工作,院长一句话胜过感控科长十句。
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这方面有很多血的教训,研究近几年全国通报的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就会发现,不少案例发生在新的主任轮转过来的新旧交替的窗口期,这很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性和深入开展。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这个学科没有独立专业,如果本科有这个专业,毕业后就会从事这项工作,医院也会把其当做专业管理人员对待。
现在这个领域高素质人才短缺,博士很少。我们特别希望将来医学院校能够设置本科专业。此外,医学院校临床、护理、药剂、检验等专业没有开设医院感染管理这门课程,医院感染防控的知识都是在进入医院后通过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获得的,继续教育和院校教育是极不一样的,院校教育是塑造人才的很好的机会。我们特别希望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开设医院感染管理这门课程,使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这个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进入医疗机构后只是一个强化过程。这条路还很长,这次疫情或许会加快医学院校设置院感管理专业和课程的步伐。
一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比较薄弱,配备的感染管理人员能力较弱。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现在强调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院感管理。
二是医务人员意识薄弱,而基层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影响力本来就不是很大,也很难去影响医务人员。
三是基础的资源和设施设备不足。不少基层医疗机构连基本的手卫生设施都不齐备,消毒亦是如此。医院只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但开展了以后,诊疗设备如何清洁、消毒就不那么注重。如患者使用了呼吸机,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基层医疗机构是没有概念的。再如内镜,做完胃镜之后如何预防患者之间的感染、胃镜如何清洗消毒等就关注不够。院感防控很多是基础性工作,但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很多基础性的问题。
还有一点,不同省区市、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之间的院感防控工作也很不平衡,差距很大,这也是面临的很大挑战。为什么医院感染管理难做,就是因为其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北大医院感染管理理念全国领先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管理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和下设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组推进,我院由医务处牵头,临床、药学、感控、护理等专业联合推进。工作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政策、制度进行定期讨论和推进,临床专家也会对临床抗菌药物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大医院有专家把关,基层医疗机构要管理好则很难。
做国家院感水准原点
一是院感工作有顶层设计,且有很好的传承。感染管理在全院的地位要顶层设计保障,包括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投入等。如我院组建了感染管理护士队伍,主要由临床后备护士长担任,负责各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并以感染管理工作的考评结果作为晋级护士长的一票否决条件;又如医生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主体之一,加强医生队伍的感染管理工作,由临床医生对每例感染高风险患者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做到精准感控,将感染防控关口前移;再如通过开展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面对面交流,深入反馈院感管理工作,探讨问题和改进对策,加强了科室的整体感染管理。
北大医院院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要全国领先,做国家的院感防控水准原点。我院多方面的院感防控工作全国领先,比如手卫生,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就是由我院牵头制定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都很有成效。我院院感专职人员有9人,包括4名医生和5名护士,其中5人为研究生学历,以我院床位规模而言,这样的人才配备、年龄结构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这都是领导重视该项工作、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
二是科学防控,循证感控。业务技术层面,院领导充分放权,院感管理以数据为依据,让临床更好地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对他们进行考核,让执行的措施有理有据,考评依据准确可靠。
三是积极参与多学科会诊。一方面感控团队内部建立MDT机制,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大家可以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在个人提升的同时团队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参与医院层面的MDT,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分析,每年都大量案例。
四是建立院感文化。感控处本着“关爱患者,服务临床,和谐进取,友助奉献”的工作理念,通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关注感染高风险环节,规范医务人员行为,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组织健康教育培训,以降低医院内发生感染的风险,培养良好的健康卫生理念,从而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