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探究
2020-10-15常雪连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 常雪连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伴随着自上而下的文化和旅游机构重组,“文旅融合”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而持续推进。旅游品质需求提升,实质上是对于文化消费内涵的追求不断提升。戏曲文化根植于多种艺术表演特色,是文化表达形式的集大成者。戏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可以为戏曲传播提供娱乐载体,又能够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戏曲旅游的融合有多种形式,戏曲主题公园、节庆活动、剧目表演、文创产品开发等。而现代化的博物馆展陈方式,集收集、展示与研究功能于一体,既可以为动态的活动与剧目表演提供场地,又能够为藏品及衍生纪念品提供静态的展示空间。同时,作为戏曲资源极为丰富而又面临困境的山西省,急需通过博物馆的公益性实现戏曲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促进山西戏曲的对外展示与活态传承。因此,通过戏曲博物馆建设建立山西戏曲的长效保护机制,推广山西戏曲文化旅游迫在眉睫。
一、戏曲博物馆的现状分析
戏曲博物馆收集、珍藏、展陈和研究代表戏曲文化相关实物、图片和音像,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化艺术价值,划分馆藏戏曲物品类别,发挥社会公共教育及戏曲知识传播的社会公益场所。我国现有的戏曲博物馆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性戏曲博物馆、专题性戏曲博物馆、戏曲艺术陈列以及戏曲名人纪念馆等(见表1)。戏曲博物馆因藏品丰富、戏曲表演活动较多、创办主体多元、受众广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对于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我国戏曲博物馆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产品内容有待完善、展陈设备落后等问题,成为区域戏曲博物馆建设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表1 中国戏曲博物馆分类列举一览表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建设,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山西戏曲资源亟待保护、旅游产品文化品质提升以及树立山西戏曲文化旅游名片的综合需求之下的选择。
(一)山西戏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第一,山西戏曲资源的丰富性与精粹性。山西是我国戏曲文化资源大省,现存活戏剧种38个。文化和旅游部计划于2018-2020年组织编写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中包含全国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山西入选35个,居全国第一。第二,山西戏曲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戏曲题材的传统性难以满足消费审美的变化,戏曲文化不断受到多元消费方式的冲击,发展空间萎缩,戏曲传承面临困境。第三,山西戏曲资源种类较多,分布零散,区域发展差异使得戏曲保护程度不一。除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及蒲剧四大剧种之外,其他小剧种分散且面临生存困境。基于此,山西省亟待建立统一的戏曲博物馆平台对现有戏曲资源进行保护与展示。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戏曲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的需要
旅游产品面临着从观光体验向文化消费体验的阶段性转变,文旅融合,即要赋予旅游产品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文化附着在旅游产品之上而得以保护与传扬。我省戏曲剧种品类繁多,内涵厚重,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文化基础。同时,各地不断推出的“送戏下乡”娱乐活动,让戏曲文化真正走近生活,广受好评,戏曲形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戏曲博物馆是戏曲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是结合博物馆旅游的创新性开发,以“旅游娱乐”形式迎合大众对于戏曲文化的特色化体验需求,进而丰富旅游产品的戏曲文化内涵,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塑造山西戏曲文化旅游名片的需要
随着文化旅游消费经济全面升级,打造区域性品牌形象,树立地方文化旅游名片,能够吸引广泛的文化旅游消费群体,扩大区域文化影响,进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山西戏曲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区域,以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及蒲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艺术价值颇高,具备塑造山西戏曲文化旅游名片的基础。尽管如此,全省范围内对于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却相对薄弱,现有的戏曲博物馆仅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一处,难以形成山西戏曲旅游发展的品牌效应。以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为基础,配套戏曲元素街区、小镇、综合体项目,打造山西戏曲文化旅游名片与城市地标。
三、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原则
(一)丰富性
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首要原则是其丰富性。第一,馆藏丰富。从戏种上,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梆子”的山西剧种大戏之外,涵盖全省54个地方剧种。从内容上,包括古戏台、戏曲古籍、古戏服、戏曲年画和壁画、乐器、戏曲唱片、戏曲乐谱、脸谱等多种戏曲资源。从时间上,所有藏品能够展示戏曲艺的生成、发展、现状的历史全貌。第二,形式丰富。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沉浸式体验技术、虚拟现实(VR)、高清投影成像技术及三维立体展示LED等现代多媒体技艺多种方式相结合。第三,功能丰富。从静态展示到动态的展演,山西戏曲博物馆将实现戏曲实物展示、戏曲表演、戏曲旅游体验、戏曲文化研究、文创产品开发、餐饮服务及节事活动等功能。
(二)特色性
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特色性主要通过戏曲文化特色、场馆建筑特色和形象识别特色来表达。戏曲文化的特色性是指馆藏戏曲相关实物突出体现山西地方剧种的文化特色;场馆建筑特色可以是晋商大院或民居的建筑形式,或者提炼山西戏曲文化要素,将其植入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中,体现城市内涵;形象识别的特色性是指突出山西戏曲文化符号的设计及形象宣传,打造戏曲主题IP,扩大影响力,同时可以采用“1+N”场馆的设计理念,在主场馆功能外,可以在戏曲发源地建设其他地方戏种传习所或博物馆,化整为零,形成山西地方戏种的层级保护机制。
(三)先进性
在体验经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应注重新技术探索和新形态展示,重点突出管理理念、展陈设备、智慧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先进性。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是突破现有博物馆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结合旅游发展的体验经济形势,除提供社会服务功能之外,培育戏曲文化旅游产品新业态,创造体验经济效益。展陈设备的先进性是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展演、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创造现实不存在的人或物的场景,或将戏曲表演者与虚拟化场景整合共存,探索戏曲展演艺术的新形态。博物馆智慧服务系统的先进性是结合智慧旅游服务体验,完善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票务系统、导游讲解系统、管理系统等智慧化服务功能。
(四)创新性与保护性
创新性开发是实现山西戏曲文化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近年来,传统戏曲题材、表演形式不断受到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伴随着信息化与体验经济的发展,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应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与趋势,面向现代化需求,不断丰富戏曲文化内容及戏曲表演形式、创新管理机制、转变传播展演方式,将博物馆保护与市场化开发并重,处理好创新性与保护性双重关系,实现山西戏曲文化的创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
四、“线下建设”“线上延伸”——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思路分析
在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应遵循馆藏丰富性、地方文化特色性、先进性以及创新性与保护性原则,充分挖掘山西戏曲文化的资源优势,统筹进行旅游策划,实现戏曲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从实体场馆建设到网上虚拟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线上线下综合功能与管理系统,实现线下建设向线上延伸,将山西戏曲博物馆打造成为地方戏曲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一)线下建设方案
1、选址背景及建筑特色
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可依托历史文化建筑、旅游景点呈现历史建筑特色,比如山西会馆、全晋会馆、历史文化场所或名人故居,从历史传统及建筑风格上突出三晋文化特色;也可融合戏曲文化元素,突出山西戏曲风格流派文化特色,在长风商务区与现有大剧院、图书馆、科技馆等形成文化场馆集群,或择新址新建地标性建筑,成为山西文化旅游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2、基本功能设置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不仅是对于戏曲文化资源的馆藏与保护,更在于其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首先涵盖典藏、展陈、理论研究、公众教育等基础功能,其次需要强调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结合旅游体验的基本要素,具备戏曲主题特色餐饮、文创开发及互动体验等旅游功能。具体可分为以下五大功能区:
戏曲藏品博览区:主要承载山西戏曲展品陈列功能,包含物品陈列和实景展示。物品陈列区域包含山西戏曲行头道具、戏曲服饰、戏曲乐器、戏曲名家手稿、书籍、字画书法及生活用品等;通过实景展示山西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区域戏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活动场景、剧目介绍及音像影像作品资料。
戏曲剧目表演区:承载戏曲剧目演出活态传承。通过打造戏台、舞台或者剧场,作为山西地方戏种的“动态”表演场所,进行山西经典剧目的真人表演或者影像表演,增强游客的主动参与性和互动体验性,将游客引入戏曲表演的体验空间。
戏曲文化研究区:承载山西戏曲会议研讨、理论研究及办公功能。以保护研究为主要目的,主要面向山西戏曲文化专业研究及山西戏曲博物馆内部使用,用于举办戏曲主题会议、开发新剧目、戏曲相关藏品管理及山西戏曲文化研究。
戏曲公共教育区:承载戏曲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这一区域对外开放,策划设计少儿戏曲学习、中青年戏曲认知及老年戏迷活动,聘请专家或戏曲传承人进行戏曲知识讲解,通过培训、群众传习、研学课题等形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戏曲公众教育,让戏曲艺术融入百姓生活,实现戏曲的大众化普及。
戏曲主题体验区:承载山西戏曲旅游体验功能。通过打造戏曲文创空间、戏曲主题餐厅、茶馆、酒吧等餐饮空间,丰富戏曲旅游配套功能及业态培育,延伸戏曲文化产业链。例如,开发与山西戏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戏曲道具穿戴、登台拍照留念等具有娱乐性体验的互动空间,增强戏曲主题旅游体验;融入山西戏曲文化元素及艺术符号,设置戏曲主题餐厅等休闲服务场所,创造戏曲文化与山西美食融合新体验。
3、戏曲旅游产品打造
打造戏曲旅游精品剧目。挖掘山西戏曲文化内涵,推出《一把酸枣》《太行奶娘》等舞台艺术精品,为游客提供剧目演出服务,打造山西戏剧文化旅游品牌。
开发戏曲研学旅游课程。开设戏剧戏曲体验课程,通过戏剧基础知识和戏曲表演讲解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山西戏曲文化的认识,提升戏曲欣赏能力,激发戏曲学习兴趣。
举办山西戏曲节事活动。在山西戏曲博物馆开展极具观赏性的城市戏剧文化节、戏曲文化周等活动,邀请知名戏曲艺术家参与,让山西戏曲更贴近年轻群体,为戏曲传播注入新活力,进而吸引更多潜在的游客群体。
设计戏曲文创衍生产品。开发符合山西戏曲文化主题、创意性转化、市场经济价值三个特点的戏曲文化旅游产品,衍生戏曲主题IP,应用于产品之上,形成山西戏曲文化传播不可复制的城市名片,助力文创产品开发带动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4、多元主体保障
政府政策财政支持,戏曲协会、戏剧艺术高校专业理论及人才支撑、专业公司的设计理念优势以及地方民众的文化认同,是推动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多元主体保障。在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规划,切实提供政策、资金及制度保障。戏曲专业学者加强理论研究及指导,2020年初,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省晋剧院、省京剧院及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四家单位重新组建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对于开展深入研究并发扬山西优秀戏曲文化奠定了专业基础。设计公司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主题概念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及戏曲历史文化的要素融合。民众应该强化自我教育和文化认同,主动学习并提升戏曲文化自信。通过多元主题保障和多维体系构建共同推动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
(二)线上延伸思路
“线下”向“线上”的延伸,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的线上延伸,能够拓展受众范围、扩大时间弹性、突破空间限制,进而扩大山西戏曲文化的影响范围。因此,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应体现信息化、数字化需求,通过开发山西戏曲博物馆的网上站点,建设虚拟戏曲博物馆,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建设山西戏曲博物馆的网上站点,推广二维码、公众号、小程序等线上导览程序,提供基本信息查询服务。使参观者在前往博物馆之前可以了解到博物馆的展品信息、活动内容及参观线路等基本信息。展示方式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展演、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增强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虚拟三维场景漫游以及平台展示的互动体验感、交互感和沉浸感。建立山西戏曲数字资源库。通过山西戏曲资源数字化建设,涵盖所有地方剧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整理,构建山西戏曲博物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环境。
结 语
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建设是对于山西戏曲文化认同的构建,一方面,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建设为山西戏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源提供了典藏空间,为戏曲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为戏曲文化的交流传承提供了展示平台;另一方面,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丰富山西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树立“戏曲原乡”的山西戏曲文化旅游名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响应“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推动山西戏曲博物馆建设,留存文化记忆,实现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的高度融合,打造契合戏曲文化传扬与山西旅游形象品质提升双重需求的亮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