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融合育人研究
2020-10-14艾宏伟
艾宏伟
一、新媒体背景与高职院校育人内涵分析
(一)新媒体内涵。本文涉及到的新媒体概念与以往相比,更多的是指开发者利用电脑、手机、网络空间、数字媒体等载体向用户传输所需信息,从传输介质上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选择性更为广泛,传输速度更快,传输内容更加宽泛,尤其是芯片科技兴盛发生新的变革,更多的媒介传输功能借助在数字电视、手机终端上进行,让信息渠道变得更加快捷有效,直接改变了外界输送媒介的形态和用户体验。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挑战。由于受到新媒体技术特征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高校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从传输内容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思潮的相互融合,让泛思潮化成为可能,多元化、不确定性的社会思潮势必将会挤占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空间;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正处于正确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媒体快捷、直接的传播内容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来获取相关讯息,海量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新媒体信息很容易让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真假难辨,误入歧途,导致有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原则。信息开放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如果缺乏网络传播素养,缺乏舆情意识和媒介情商,容易将事件的宣传偏离原本的方向,误导学生,引发网络舆情。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要有把关意识,微小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就容易被放大。其次,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要破除传统的宣传陷阱,要突破固有思维的禁锢,有效引导议题设置。再次,随着网络技术、电视媒体、手机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高校踏入新媒体宣传领域与影响范围。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公开化等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宣传更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育人核心要以内容为本,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要找到合适的育人角度与落脚点,努力提高育人技巧,增强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平台中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不足分析
(一)学术层面分析。新煤体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学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仅仅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研究中有选题单一,内容重复等问题,忽视从理论深度上去思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联系等方面,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的教师群体,一般来说都是由青年思政教师或专职辅导员组成,由于大部分学者和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相近专业毕业,对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研究,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几乎是剥离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有所欠缺,从而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无法在二者之间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做到很好的融合。
(二)思政育人层面。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过于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缺乏对个体品德养成方面的引导相教育;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在价值取向上往往强调“社会本位”和“无私奉献”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选择,对学生缺乏相对的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怀。
(三)学生群体层面。高校个别学生沉迷网络,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小部分学生把较多的时间放在聊天、打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喜欢呆在宿舍,往往不愿意上课。有的上思政课时,躲在角落里上网。就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而言,大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与理解程度依然不够,一方面我国很多经典古籍多为文言文,对大部分在校生来说难以解读,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随着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西方外来思潮大量进入,学生热衷于直白易懂的“韩剧”“美剧”“圣诞节”等洋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济市场化,高职院校也推向了社会市场竞争的行列,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注重于“促就业”,重专业技能提高,功利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把提高专业技能、参加竞赛、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成了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没有将业余时间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一)随着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变成90后、00后,在多元思想交锋融合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必须要进一步发展创新,重视其文化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将文化化人和文化育德相互统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使其融合内化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展现其积极价值和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核心内容,将其转化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与升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指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要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準确。
四、新媒体视野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途径
(一)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利用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思政课教材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品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日常思政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研究,要结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将最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的内容选为重点。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开展意识形态、时事政治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另一方面要进行基础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通过宣传学习典型范例,示范引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加强德育师资建设。一是要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自身能够率先垂范,做好榜样,提升和修炼自身的德行与品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主旨,要以身作则,最大化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育人之风。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培训。要提高教师新媒体运用、科研及教学业务水平能力,要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理及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及时有效地把握党的方针、政策与路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指导;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能够向学生讲授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容,呈现古代经典文化思想内核的真实面目,引导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时,对精华和糟粕能够取舍,顺应时代发展。
(三)优化新媒体育人环境。借助新媒体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建议在官微等评论区表达出来,高校也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帮助,这对高校创新思政教育也十分有利。环境是无言之师,育人于无痕之中。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起到促进与支持作用。思政教育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开展,通过物质環境和载体来展示其文化特性,作用于育人过程,实质上是人的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的本质就是“文以载道、道以化人”,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是有目的地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可以看出,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洽教育的“育人”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20年江苏省哲社课题《文化自信视野下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研究——以江苏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2020SJB04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