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与提升

2020-10-14宋金阳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宋金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开放的姿态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另一方面也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的“网络世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与以往的年轻人有着很大不同,这就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难点、新任务,我们需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教育功能,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对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社会空间的屏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环境也不再封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且大多可以共享),这些海量信息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修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宝贵资源。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拘泥于书本,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互联网空间所呈现的多样化观点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二)互联网交流的多向性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固定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不变的客体。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互动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和地位发生变化。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主体性得到增强。在开放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选择范围变广。多元化舆论信息影响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都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

(三)互联网载体的多样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课堂授课,由于内容覆盖面较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样的互联网教育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微课平台,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主题突出、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多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平台,随时推送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有部分学生才能参与教学互动,加上教学空间限制,师生课下很少交流。互联网交互平台让师生一对一的即时交流成为可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能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四)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傳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是有限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的传播呈现即时性、快捷性特征。一方面,教育者能通过新媒体将文字、语言、图片等各种形式将教育内容快速传送给受教育者,保证教育信息(尤其是热点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受知识和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这种即时的联系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也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空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接触性,由于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相对自由,其产生与传播往往难以计数,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一同呈现,令人难辨真假,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也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此外,互联网空间进入门槛低,也容易造成管理的盲区。由于隐秘性较强,学生匿名的自主发声和彼此互动增加了教育约束的难度,使教育工作者难以确定具体的教育对象,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进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互联网传播的多向性动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信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具有单向性,教育的主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在互联网+时代,受教育者有更加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接收媒介,在教育者获取信息的同时,受教育者也会获取,甚至领先一步看到,这就造成了教育者获取信息滞后于教育对象的局面。

此外,互联网上丰富繁杂的资源会对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形成干扰,很多学生难免会选择相信网络信息而质疑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就给教师的知识权威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为青年人默认甚至喜欢的网络用语,令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冲击,教师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由此显得力不从心。

(三)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性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

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隐秘性在某种程度上给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因为大学生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新兴事物面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长期被动接收负面信息(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和误导,导致理想信念丧失、价值取向紊乱。

(四)互联网资源的分散性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提前筛选和整理教育信息,形成较为完整、连贯的教学单元,再给学生授课。而互联网教育资源信息量大而分散,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梳理,学生在面对抽象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放虚拟的网络教学空间,学生能随时跟进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学习内容。这种强烈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顺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优质规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优质规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而言,可以首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做好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平台的维护,打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色APP,依托多元化的载体构建具有更大覆盖范围的新媒体矩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各部门、班级开通新媒体账号,构建多元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

(二)打造专业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其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还要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培养和树立思政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学习吸收新媒体技术,形成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路径;另一方面,要时实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规避固有框架和严肃刻板的传统话语模式,拉近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校可依托完善的培训机制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优化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师创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手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因此高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增强思政工作的生动性和渗透性。具体来说,就是不拘泥于原理和概念,结合大学生需求及特点,发掘新颖科学又贴近实际的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创新实践载体,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实现传统思想教育和现代思想教育的融会贯通。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评价反馈,根据学生态度及建议对教育進行持续的优化改良。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培养正确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另一方面,端正使用态度,提高道德水平,最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加强自我教育,约束自我行为,抵制不良信息,维护自我权益。

[基金项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20年度院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MY2020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订阅信息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展会信息
政治法律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