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多元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0-10-14阿布都克热穆江·阿布拉
阿布都克热穆江·阿布拉
摘 要:在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传统的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讲课流程都是教师在备课中准备好的,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一个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进行学习,时间一长就容易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兴趣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比较困难。因此,就体现出了多元化的教学课堂构建对学生长期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元化课堂;结合生活;课前导入;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学科,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普遍存在一些反感的情绪,而且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知识,学生在台下无精打采的现象。究其根源,与物理教师本身存在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新课改这一背景下,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使之真正符合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呢?
一、结合生活,辅助理解
物理知识与数学学科的知识相差不多,都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就体现出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生活化的现象,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生活化的氛围,从而真正将知识理解好和掌握好。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说里理解能力增强,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物理知识本身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因此结合生活化,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共鸣感,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会简单容易很多。
例如,在教授“时间和位移”这一小节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准备有关时间和位移的实验视频,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先让学生明白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可以举例火车、飞机上的时刻表。由于这些都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因此教师可以写出两组表示时间的数字,讓学生进行判断,哪一个是时间哪一个指的是时刻,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时刻表比较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就开始让学生观看实验,进一步学习位移的概念。关于位移教师也可以举例,火车的移动,是匀速还是变速,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坐标表示位移。
二、课前导入,构建氛围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不会太注重课堂导入在课堂中的应用,认为课前导入的知识在课堂中都会有所涉及,因此就不会特别重视。其实,如果教师在讲课之前能够有一个较好的课前导入,那么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就会对课堂教学内容就一个大致的理解,这样能够让学生知道在一节课当中,哪些知识是需要理解的重点,也就是对课堂听课目标有一个很好的构思。再者,导入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例如,在教授“重力势能”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将鸡蛋悬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绵,然后将鸡蛋从一米高的位置释放,让它垂直落在海绵上,思考鸡蛋会不会破碎。这样学生会积极构思这样的场景,另一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考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好地集中到了课堂中,也就为进一步导入新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另外,问题的创设也可以更让学生明确了物理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而让学生对于各种事物产生了不同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清晰的研究思路。
三、实验教学,强化应用
物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比较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好知识。但是由于课本中的知识都比较书面语,因此学生很难将此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去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大多对动手性的活动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实地做一些物理的小实验,让学生加入到其中,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明确好如何应用知识,还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强化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授“弹力”这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有关弹力实验的图片并准备一根弹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打开课本讲解课本知识,同时给学生播放图片,给学生讲解一下实验,这样配以图片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观看的更加明白。图片的形式呈现可以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然后教师拿出一根弹簧,先测量出弹簧的长度,然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拉弹簧,然后分别再次测出弹簧的长度,这样学生也能够对弹簧有一个认知。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不同的课堂教学角度入手,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应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是学生所需要进行学习的重要学科,教师需要不断对课堂教学活动引起重视,注重学生在听课中的反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波.激发兴趣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效果[J].亚太教育,2016(21).
[2]陈强.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