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苏改革成败的必然性分析

2020-10-14龙海峰

青年生活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龙海峰

摘要: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第二代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下,我们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如今,改革开放已历经了四十多个年头。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领导人的带领下,苏联也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跟中国有着不一样结果的改革对苏联和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苏改革的过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成功的价值导向、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中苏改革;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与苏联在上个世纪末期,为了摆脱长期以来的经济、政治体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束缚,都进行了一场影响国家命运的深刻改革,两国所面临条件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首先,两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阶段;其次,两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都走过弯路;最后,两国人民都热切希望通过改革摆脱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狀况。但最后两国改革的结果却截然不同。通过两国改革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中苏改革的差异分析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得出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经过多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邓小平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概括。

苏联在改革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不断的思考,直到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被确立为苏共的基本政治路线,正式成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戈尔巴乔夫的理论实质上是背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中苏两国得出截然不同结论。而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之前,为了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理论,尖锐的指出了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说明了实现的手段,实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2.改革的步骤不同

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地区大胆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承包土地,自主经营,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摆脱了大锅饭的束缚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满意度,同时百分之八十的农村稳定了和发展了,也就构成了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相比较而言,苏联的改革首先从工业开始,一开始就把重工业放在了改革的前沿阵地,全然不顾已经严重失调的经济结构,人民缺乏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改革无法得到不满的民众的支持。

改革的步骤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这第一步的迈出我们国家是成功的,解决了亿万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中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增强了人民对改革的信心。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思想禁锢,为随之而来的更加大胆的城市改革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反观苏联,对于工业的改革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广大的人民没有在改革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使得改革的阻力很大。若苏联能够像中国一样,把农村的改革放到第一步,首要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那么人民就会对改革给予支持,接下来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就能够顺利开展。

3.改革的速度不同

回首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工作要重视价值规律”;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6月十二届三种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1992年12月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92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模式,我们用了14年的时间确定了改革的最终模式。

苏联的改革从1985年4月开始,到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而告终,前后不过六年时间。在这短短的六年时间中,苏联高层领导人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改革的方针,而是多次改变方针。在经济领域改革不顺利,多项经济政策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直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中国的改革通过不断的摸索,对于改革目标的确立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改革遇到困难时,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去解决。发展要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对于新的政策方针,通过建立试验点,一步一步向全国推广,宁愿走的慢一点,也不能走的太急。而苏联与中国相反,苏联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根深蒂固的具体国情,对改革过于急躁,在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时转变改革重点,将体制的弊端暴露出来,打击了人民的改革积极性,造成了人民思想的混乱。缺乏对改革的长远性和全面性的规划,改革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二、中苏改革的主要启示

1.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

是否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国和苏联的改革在理论方面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极具迷惑性的政治标题下似乎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实际上却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不是在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以私有化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以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取代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而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就保证了我们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

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苏联的领导人并不是成功的改革家,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他们远不够成熟稳健。他们并没有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屈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同时也缺乏社会主义大国领导应该具备的风范。在改革受阻时他们不能够将方针政策贯彻到底,而是选择退缩,他们时时刻刻只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着想,没有挽救国家于为难的勇气和态度,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体,才一步步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的改革从始至终一直在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进行的。正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大胆突破传统理论和体制的束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从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到胡锦涛同志再到习近平同志,一代代的领导集体始终保持了团结,一旦做出了重大决策,全党坚决贯彻执行。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成功的价值导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二大以后以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逐渐展开,与此同时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正在同步深入推进,中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规划和改革日益清晰。进入党的十四大后,以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为改革中心、以全面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的道路为改革目标、以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谐社会体系为改革抓手、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保障水平能力为改革重点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已经成为新的改革着力点。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地区,面对各种新形势、新任务和情况、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战略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就是迎着问题而积极向上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4.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的良好进行极为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不是一个制度代替另外一个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如此改革难免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同时一方面改革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逐步推进,如果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就难以进行。另一方面,改革也应该尽量化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社会的动荡,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改革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始终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国的任何方针政策的实行,都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的反应,主义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任何改革措施都是坚持先建立试验点,总结经验教训以后,在逐步推广,从而降低改革的风险,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安定,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又反过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能够至始至终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顾永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J].唯实,2019(02):34-35.

[2]邢占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N].社会科学报,2019-01-31(003).

[3]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9(01):128-130+144.

[4]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9(01):111-116+144.

[5]瓦·伊·茹科夫,粟瑞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11):72-84+96.

[6]朱继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11):19-27+93.

[7]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國改革缘何结果迥异[J].人民论坛,2016(27):110-112.

[8]郑谦.中国改革的是哪个苏联模式——中国、苏东改革研究中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09):26-43.

[9]于美茜.中苏改革顶层设计的比较及启示[J].学理论,2015(13):44-45.

[10]田文林.解放思想与坚守底线——从苏联改革教训看中国改革的无比正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2):8-9.

[11]丁明.突破口的选择至关重要——中苏改革比较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04):118-126.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35.

[1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199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