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拓展切入点的思维张力
2020-10-14陈卫军
陈卫军
摘 要 本文就常态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找寻有思维张力的学习切入点展开论述,具体例谈四点:一、归结点,撬动集束思维的支点;二、发散点,突破框架思维的锁孔;三、延展点,掀开深层思维的盖子;四、萌生点,燃亮创新思维的火种。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篇课文举例,探寻让小组合作学习切入点更具思维含量。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切入点;思维张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是较多老师的常选项。但通过课堂观察及实践,笔者也深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思维碰撞并不强烈,思维推进非常被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
(1)学的切入点没有从“任务驱动”转向到“思维驱动”。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张力,导致合作过程没能体悟思维的趣味。
(2)学的展开点没有从“你说我听”深入到“你说我思”。合作学习的展开,学生基本是“此说彼听”,缺乏综合、归纳、批判、更正等的思维过程。
(3)学的小结点没有从“结果评价”提升到“过程评价”。合作学习被老师牵引,关注结果,评价也只针对结果,较少注重梳理合作中学生思维的前后演绎。
合作学习不仅是为寻找答案和提供展示机会,而是通过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甚至生活的方式。本文将仅从合作学习的切入层面,结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来谈谈如何拓展合作学习切入点的思维张力?使合作学习能有效快捷地从布置时的任务驱动转向到学习开始后的思维驱动。
一、归结点,撬动集束思维的支点
集束思维,展现的是学生提炼、归纳、概括的能力。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融合观点,对培养学生集束思维是极好路径。因此,找寻到学习内容的归结点,就能为集束思维的培养找到支点。通过这个点展开合作学习,不仅归结出答案,更提炼思路、方法与程序,为以后个体单独学习提供全能力支撑。
如,学习三上第二单元第6课《秋天的雨》时,“文章讲了什么”这样的概括练习要求不用太高,但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用团队力量,来梳理总结此类文本提炼主要内容的一般性方法。
梳理完内容后,笔者抛出学习的切入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划出各自然段能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再讨论如何把这些句子凝炼成一句话,归纳出全文讲了什么?
在常见的课堂上,一般的流程是:读课文——个人寻找句子——小组交流并进行归纳——小组间交流——选定比较理想的答案。
对于这个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把多种信息归纳综合起来,是一次集束思维的训练之机。但如采用上面的流程,笔者觉得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个切入点。实践流程如下:
自读课文——划出句子——交流统一(需阐明理由)——小组集体归纳主要内容——小组间交流,展示几种答案——针对这几个答案提炼此类文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再小组各自完善
这样的过程,既是一次内容指向的思维集束训练,又是一次方法指向的思维集束训练,对学生思维力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
二、发散点,突破框架思维的锁孔
随着学习深入,不少学生会产生思维定型,老师的教学,既要让学生养成思维的方式,但同时又不能使思维固化。这就必须在教学中适时促动学生突破框架思维。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我无人有”的思维感受,如果能再找寻发散点来带动对学习内容的发散思考,那就好像找到了打开框架的锁孔,通过这个点展开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思维的短板,就能明显拓宽思维空间。
如,统编教材三上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延续了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课文的组材方式,三首古诗有共同主题。学生容易发现,但缺少细致的分类与推敲。此时老师安排一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更多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发现与理解产生一次发散的过程。笔者这样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三首古诗意思后,引向课后第二题“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学生能讲出是秋天的景色,也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支撑的证据。此时以“四人小组共学,找找三首古诗又有哪些不同点呢?找得越多越好。”作为切入点,推进合作学习,看似很普通,实则是一次思维的突然转向与发散。学生兴致浓,好胜心又强,找了好多不同点,笔者再引导他们把这些不同点梳理归类,最终从内容走向方法,在比较古诗不同时,一般可以考虑“时代、形式、内容、主题”四个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学优生跟学困生在某些思维上强弱差别真的不大,胆子大、敢于突破的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的发现才是对大家有启发性的,能让讨论结果更完善,更合理。
三、延展点,掀开深层思维的盖子
思维发展,横向开去相对容易,纵向提升就常遇阻碍,没有深层思维,学生学习只停留在浅层次。思维上的突破,有时又那样奇妙,也许同伴一句无心之言,就启示无穷。
因此,如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在切入合作学习时,给学生思维延展的点,通过这个点进入合作学习,学生脑海中展示出的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此空间中这些内容的了解或学习,又反过来有利于前面这个学习点的深入,螺旋往复,思维慢慢走向深层次。
如,统编教材三上第二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诗歌,作为略读课文,学习的要求不多,但却很适合展开合作学习。课文一二两小节结构相似,是对两种景物的细致描写,第三和第五小结是多种景物的罗列,第四小结是前后的串联,第六小结是全文的总结和点题。笔者要求学生熟读全文、感知文意后,安排学生背诵全诗。合作学习就此展开,但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而是放到了课外。笔者固定了全诗第一二小节的前两句、第四小结全部、第五小结第一句、第六小节全部,其余空缺。发给四人小组每人一张练习纸,要求各自先模仿课文练写,第二天抽空余时间四人小组交流,并优选四人中好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完成之后再统一时间各组交流。至此,并未结束,继续让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歌与课文进行对比,深入对课文的理解。
同一个点,不同人去探寻,可以有更丰富的内容;同一个人,探寻不同的点,又拓宽了知识的面。不断往复,深层思维必将逐渐形成。
四、萌生点,燃亮创新思维的火种
创新,是综合力,创新思维,是灵动思维。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一个人思维影响相当大。合作学习的过程,互相思维碰撞,极易产生奇妙想法。教师就更应该为学生提供有萌生点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切入,通过这个点深入合作学习,留给学生的就不仅是一组答案或是一次完成任务之后的满足,还有更多的思考:可能是疑惑,也可能是發现,甚至是异想天开。
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统编教材三上第二单元第5课,学此文,感知与理解景美、文美,但此文中有很多奇丽的想象是突破人常规思维的,学生如果能感知到,并由此也模仿着进行这样大胆却又不失真的想象,无异是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引导学生这样切入推进合作学习:在组内,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听——读完后,找找大家一样的句子,理理大家不一样的句子——说说大家为何都找了这几句——告诉同学你找那些跟大家不同的句子的理由是什么——小组间交流——梳理中感悟想象的奇丽(有时,单独一句并不一定能感受到,多个句子放在一起了,就容易发现了)——也尝试展开大胆却不失真的想象说几个写景的句子——互相启发优化。
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内容的巩固,更是对表达形式的梳理,学了新的表达形式,也就进行了创新思维的演练,即选定景色——大胆关联——尝试成句——判别合理——萌新思维——优化提升。
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就要让合作学习过程更富思维含量,拓展切入点的思维张力是首要一步,需教师不断在常态课中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小组合作学习[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