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治疗对开始溶栓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0-10-14刘爱兵李荷明曾志良杨志勇卢艳芬袁伟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2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启动

刘爱兵 李荷明 曾志良 杨志勇 卢艳芬 袁伟杰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流循环障碍,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组织软化、坏死,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1]。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以溶解各种栓子。目前,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阿替普酶通过利用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作用,发挥溶栓作用。但关于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指出,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和病房启动静脉内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或存在明显差异[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急诊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治疗对开始溶栓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静脉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59~74岁,平均(66.56±6.15)岁。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8~75岁,平均(66.58±6.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伴随突发眩晕、复视、双眼黑矇、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等症状;无静脉内溶栓药物治疗禁忌证;对本研究知情,并签字确认。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衰竭、肿瘤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在病房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观察组则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两组静脉内溶栓治疗方法相同:均给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S20110051,规格20 mg×1支)治疗,明确发病4.5 h内,根据0.9 mg/kg的标准计算总剂量,先取总剂量的1/10负荷量经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60 min后静脉滴注持续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NIHSS评分最高分为42分,得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4]。GCS评分总分为15分,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5]。记录两组开始溶栓时间。统计两组治疗1 d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开始溶栓平均时间、NIHSS评分、GC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计数资料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NIHSS、GC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两组NIHSS、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平均开始溶栓时间为(90.34±26.12)min,对照组为(118.11±34.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89,P=0.0007)。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NIHSS、GCS评分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NIHSS、GCS评分的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1 d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1 d后,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69%(3/31),对照组为5.13%(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75,P=0.6409)。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栓塞、椎动脉狭窄、血栓形成、颅外颈内动脉闭塞等因素密切相关[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伴有突发眩晕、复视、双眼黑矇、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等症状[7]。该疾病往往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导致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及早期康复。早期诊治主要集中在院前处理[9]。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并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或血管内取栓治疗[10]。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因此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从急诊就诊到开始溶栓应争取在60 min内完成,有条件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11]。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多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治疗,常用的药物为阿替普酶[12]。阿替普酶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发挥溶栓效果[13]。静脉溶栓方法治疗的效果会随着发病至给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尽可能的缩短到院至给药时间是保障溶栓效果的关键[14-15]。

因此,在加快急诊溶栓流程时间的情况下,需有效提高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d后,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NIHSS、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开始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急诊和病房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相当,但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可有效缩短开始溶栓平均时间。

综上所述,急诊和病房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开始溶栓时间存有差别,建议急诊尽早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启动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悦读·家》暨“悦读·家@万家”活动启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电启动机的正确使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