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

2020-10-14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2期
关键词:肝功能复发率肝癌

栾 鹏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该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来说,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极易被漏诊,且其病情进展非常快,因此很多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时已处于中晚期[1]。外科手术可将肿瘤及其周围肝脏组织切除,是对肝癌治疗的最佳手段。当前,在临床上按解剖学特点,可划分为非解剖性手术和解剖性手术两种方式,且两种术式均具备科学的理论依据[2]。鉴于此,本次研究分析对肝癌治疗中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5±7.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2~77岁,平均(54.5±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于右侧肋缘下作一切口,充分显露肝脏,探查肿瘤,显露患侧肝脏,将需要切除的肝段或肝叶切除;按照肿瘤具体位置,采用适当的血流阻断方式,并将所需切除的位置切除;解剖第一肝门和肝门板,按照解剖平面将管道充分显露出来,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合理处理断面所遇到的管道。用生理盐水对肝断面进行冲洗,确定无胆漏后,缝合出血点,并对小渗血点进行处理,留置负压双套管引流。对照组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于右侧肋缘下作一切口,充分显露肝脏,探查肿瘤,显露患侧肝脏,确定需要切除的肝段和肝叶;利用Pringle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确定肿瘤切除范围,沿着切除线将肿瘤切除,及时止血,创面用氩气刀烧灼,缝合创口,处理出血点,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水、肝功能衰竭、胸腔积液等)。在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肘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3 min后,分离血清,使用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包括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随访1年后,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数值变量使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肝功能指标等定性资料使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例腹水)低于对照组16.67%(1例肝功能衰竭、2例腹水、2例胸腔积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228)。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HE、TBIL、ALT、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HE、TBIL、ALT水平低于对照组,而ALB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的比较 通过随诊及电话回访,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为10.00%(3例),对照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为36.67%(11例),差异明显(χ2=5.963,P=0.015)。

3 讨论

肝癌属于消化系统类疾病,是一种恶性肿瘤,病死率及复发率极高。不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且肿瘤极易复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使患者有焦虑、恐惧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出现。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该疾病[3-5]。相关研究表明,受肝癌自身特征的影响,超过80%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及肝功能损害等[6]。肝细胞性肝癌主要通过血管侵犯的方式进行转移,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式[7]。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断的挤压可能会促使肿瘤细胞在肝脏内部沿门脉系及肝静脉系散播,进而导致肝内转移及肺内转移,导致预后效果往往不佳,因此选取最佳的治疗手段治疗肝癌患者对于预后的改善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肝脏的血流阻断技术、解剖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愈发深入。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肝癌术后有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8];还有学者认为,通过增强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各指标评估等,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是可行的[9]。当前,治疗肝癌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由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均以生理学为核心,所以探究对肝癌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是临床医护工作人员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采用第一肝门方式阻断全肝入肝血流,能够将肝动脉、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全部切除,对出血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操作十分简单,但是会使患者肝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一定性局限性,同时该种手术方式还会受到根治标准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相较而言,解剖性肝切除术可将肝癌周围微转移灶及微血管侵犯区域切除,并根据肝脏体表标记实施肝脏单、多段切除,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10-12]。从理论上来说,解剖性肝切除术能够将肿瘤完全切除,并减少手术肿瘤散播,预防术后肝功能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解剖性肝切除术以肝段、肝叶为单位,可完全切除肝动脉、肝静脉及肿瘤周围肝组织;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根据肝肿瘤区域切除,术中沿肿瘤边缘1~2 cm(最低不少于1 cm)切除部分肝脏。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解剖性肝切除术主要采用经过无血管界面的方式达到阻断半肝或全肝的目的,这主要是考虑到血管、胆管的旁支较少,因此要求医师应确保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并充分了解肝脏相关解剖结构。解剖性肝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肿瘤在肝内的转移。但术后复发与手术方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13]。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解剖性肝切除术术后1、2、3年的复发率明显比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复发率低(P<0.05)[1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考虑原因是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保证精确的手术切除范围,彻底消除可能存在的微血管浸润,能够有效预防肿瘤二次发作;此外,解剖性肝切除术可精准定位手术切缘,距离肿瘤较远,能够将手术操作对肿瘤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彻底切除微小转移癌灶,而且不会破坏胆管与大血管[15]。观察组CHE、TBIL、ALT水平低于对照组,而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解剖性肝切除术具有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势。从本质上来看,解剖性肝切除术具有以下优势:①手术可保证精确的手术切除范围,并将亚临床微小转移灶一并切除;②大血管与胆管不会遭到破坏,术后残余肝功能易于评估;③术中出血量少,不必输注红细胞悬液,相反输入2 U以上的红细胞悬液可使肿瘤复发率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即手术范围小,对肝实质损伤少,更利于术后远期肝功能的维持,且可有效避免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综上所述,运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治疗肝癌,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肿瘤复发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肝功能复发率肝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消化道溃疡能否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