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14朱媛媛周笑琦陈四云涂振发

关键词:重点空间旅游

朱媛媛,周笑琦,陈四云,涂振发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2.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武汉 430079)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村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乡融合、推动脱贫攻坚等多重需求的有效载体.然而,伴随乡村旅游的“井喷”发展态势,也涌现了诸如基础设施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主题不够突出、资源环境破坏等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逐渐开始了“质量化”、“特色化”转向.2019年7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概念并公布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典型示范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故以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实现中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方式与旅游景观,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乡村旅游活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颇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首次将乡村旅游理论框架列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研究部分[1].近年来,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其可持续发展[2-3]、旅游活动利益相关者[4-5]、旅游地运营创新[6-7]等方面,涉及成果均以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为落脚点.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来看,国外学者已经研究较为深入,一些学者尝试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8]、空间演化规律[9]探讨乡村旅游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作用[10],从乡村旅游业的推广、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企业家等方面剖析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11-12].中国乡村旅游活动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萌芽,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13-14]、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演变[15-16]等方面.具体到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部分学者以省域、市域及单个村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乡村休闲旅游地、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结构[17]、空间演化、空间优化等[18-21].然而,鲜有学者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研究,对于乡村旅游地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有待丰富.鉴于此,本文从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其辐射带动范围和空间作用程度,旨在促进中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发展的纽带,文章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基底、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期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地、带动周边旅游村落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从中国文化与旅游部官网获得320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涉及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借助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器获取其详细坐标数据,利用ArcGIS 10.2将坐标进行配准和投影转换,再以点状要素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中国地图上.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提供的标准地图(网址:http:// bzdt.ch.mnr.gov.cn/in-dex.jsp),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各省级和地级市级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年鉴.

1.2研究方法

1.2.1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法 采用计算几何学中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值判别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具体公式如下:

(1)

1.2.2网格维模型 网格维模型用于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复杂性.对区域进行网络化分析时,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据的网络格数N(r)会随网络尺度r的变化而变化,若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无标度性,则N(r)与r的关系满足:

N(r)∝r-a,

(2)

式中,a=D0为分维(容量维).如果观察行号为i、列号为j的网格,假设其中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数目为Nij,全区域分布总数为N,可近似地定义其概率为Pij=Nij/N,信息量公式为:

(3)

式中,K=1/r为区域各边的分段数目(令区域边长为单位1),如果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则有:

Ir=I0-D1lnr,

(4)

式中,I0为常数,D1为分维(信息维).

在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矢量地图上选取任一矩形区域,将矩形区域的边长均分为K等份进行网格化,K取不同值,则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据的网格数N(r)、I(r)会发生变化,将[N(r),K]与[I(r),K]绘制成双对数散点图并进行拟合回归,易得D1和D0.

一般而言,0≤D≤2,网格维数D值越大,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越均衡,反之则分布越集中;当网格维数D=0时,表明所有乡村旅游重点村集中于一点;当网格维数D=2时,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区域内均匀分布;当网格维数D趋近于1时,说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态势;当D1=D0时,则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属于简单的分形即在网格中等概率分布.

1.2.3地理联系率 借助地理联系率分析旅游资源禀赋对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选取中国5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禀赋测度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5)

式中,V为地理联系率;xi为第i省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目占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数目的比重;yi为第i省份5A级景区数量占中国5A级景区总数量的比重;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值越大,说明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资源禀赋在空间上的吻合度越高,两者的空间联系越紧密.

2空间分布特征

2.1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

宏观尺度上,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呈现凝聚型特征(参见图1).全国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CV为188.23%,变异系数值越大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凝聚分布特征越强(CV大于64%,表示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凝聚型),因此可知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凝聚型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从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来看,具有“东—中—西”数量依次递减的态势,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占比最多的是中国东部地区(占总数的40%).从中国四大区域视角看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南方地区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3.44%,青藏地区最少,仅有5.62%.从中国七大区域尺度上看,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最多的是华东地区,占总数的24.38%;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最少,占8.44%.总之,宏观视角上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出典型的凝聚型分布特征,这与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且空间异质性差异大,各地区自然基底、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差异较大密不可分.

图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2.2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集聚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通过ArcGIS 10.2对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其在空间上呈现以“城市群—中心城市—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的集聚特征,在全国尺度形成了2个辐射范围最大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8个辐射范围较大的高密度单核心区以及若干小核心区(图2).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从形成之初就趋向于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文旅资源富集的地区.京津冀集中连片区、江浙沪皖赣闽交接连片区作为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密度区域,拥有超强的区域经济优势、集“山水、民俗、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文旅资源、畅通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完善的旅游集散功能,加之政府间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资源整合战略,加速推进区域无障碍旅游的发展战略.8个高密度单核心区以及一些小核心区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周边或省内旅游开发重点区域.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重庆、海南等地区行政驻地是区域内物质流、人口流、信息流的汇集地、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交通便利,旅游开发也相对成熟.

图2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图Fig.2 Core density map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2.3省级层面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密度差异较大

假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分布于各省级区域,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0为17.9,然而乡村旅游重点村实际地理集中指数G为18.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不平衡指数S为0.114,G>G0且S>0,说明省级尺度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不均衡.对省级尺度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进行密度测算,发现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省级尺度上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图3).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分布密度为0.338个·万km-2,其中,上海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度最高,为8.5个·万km-2,其次是天津、北京,密度分别为5.99个·万km-2、5.48个·万km-2,而西藏、内蒙古、新疆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度不足0.1个·万km-2.总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达性较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也较高.

图3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密度Fig.3 Interprovinc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2.4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形特征显著,分形结构较复杂

运用网格维模型分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复杂性,发现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区间,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形特征显著(图4).容量维D0为1.613 2(测定系数为0.994 2),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尺度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也证明政策指向对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的影响.信息维数值D1为0.678 9(测定系数为0.969),小于容量维数,且数值相差较大,说明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形结构较复杂,在乡村旅游重点村系统网格内部及不同网格维数之间的差异性较强,区内分形体系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存在局部围绕某中心集聚的现象.结合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图及核密度图发现,这种集聚主要是围绕京津冀、江浙沪皖赣闽交接地带以及各省区的行政驻地或区内旅游开发重点区域展开.总之,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向区位优势度明显、资源禀赋高、交通通达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政策优待的地区集聚的特征.

3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借势于其自身的自然生态条件,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也驱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在充分认识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下将从自然环境、文旅资源、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探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3.1自然环境因素

3.1.1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随着海拔升高而数量递减 海拔高程决定了村落所处的地形起伏,直接影响村落所处地区的水热组合,并进而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又带动了村落居民的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另外,海拔高程也影响了村落的对外交通和文化交流.将中国数字高程地形图(DEM)与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在平原(0~200 m)、丘陵(200 m~500 m)、山地(500 m~1 000 m)、Ⅰ类高原(1 000 m~2 000 m)、Ⅱ类高原(>2 000 m)上传统村落的分布数量依次是107、70、59、54、30个,伴随海拔的升高其数量不断减少;通过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发现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海拔高程分布上呈现出三种类型,分别是以青藏高原-贺兰山西-六盘山西、云南为代表的高高聚类型的高海拔聚集型、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东省粤西地区为代表的低低聚类型的平原集聚型、位于中部地区但无明显聚类型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图5).

图4 重点村网格维数双对数散点图Fig.4 Double logarithm scatter plot for grid dimension of key villages

图5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程分布图Fig.5 Elevation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3.1.2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多沿河流、海滨分布 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75.94%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在河流和海域周边,其中26.88%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在三级及以上主要河流周边,70%分布在五级及以上河流周边,海滨周边共分布有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总数的5.94%.由此可见,河流和海滨等水域是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一方面,河流不仅能为村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还起到了航运交通、气候调节等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信息往来提供基本保障,河流冲积平原也是城市密集分布区.另一方面,中国水体类型复杂多样且水体风景差异显著,水域景观的观赏性较强,水域自身为乡村旅游村落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资源.

3.2文旅资源因素

3.2.1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布局吻合 乡村旅游资源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具有原生性、乡土性、文化性、地方性等特点.从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来看,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也是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格局中占优的地区.我国旅游资源禀赋主要以不同等级旅游景区体现,各省旅游资源的精华也在各省5A级旅游景区中得到体现.选取中国5A级景区(259个)作为旅游资源禀赋的测度指标,得出地理联系率V为84.42.不难看出,乡村旅游重点村较多分布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强的地区,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布局相适应,这是因为其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边缘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以吸引更多的人流、资金流等,促进自身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3.2.2区域文化基底差异奠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 文化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之一,丰富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的灵魂.以建筑景观、田园风光、饮食文化、特色工艺等为代表的乡村物质文化是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最直接形式,而隐性存在的乡村精神文化则通过村民朴实的生活习俗、丰富的乡村口头艺术等呈现.根据王会昌的中国文化区划[22],在地理空间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文化区,高度集中于燕赵文化副区(10.94%)、荆湘文化副区(10.63%)、吴越文化副区(10%),在黄土高原文化副区(9.69%)、岭南文化副区(9.06%)、关东文化副区(8.44%)、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7.81%)分布也较为密集,表明历史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农业文化地区的居民对旅游的需求更旺盛,如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也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集区.

3.3社会经济因素

3.3.1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布局 通过对中国各地级市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与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目进行测算,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图6),透视出区域内人口密集的城市多作为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存在,而乡村旅游目的地多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乡村旅游需求旺盛的城市郊区或其周边城市发展建设.另外,专业人才是乡村旅游实现内生性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乡村旅游业作为当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对高素质劳动力人口需求量大,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村落空心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不足等问题的涌现,使得我国现有乡村旅游人才的质与量都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总之,以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为代表的人口因素左右着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布局.

图6 市级人口密度区间与乡村旅游重点村个数折线图Fig.6 Line chart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terval at city level and the number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3.3.2交通走廊助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交通作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桥梁,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布局和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交通条件和区位决定了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外界进行人流、物流、能量流等交换的通达程度,交通走廊作为城乡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乡村旅游村落的可进入性和重游率.根据旅游引力模型,在乡村旅游村落吸引力一致的情况下,交通通达度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乡村旅游村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其旅游收入.借助ArcGIS 10.2缓冲区工具,建立全国陆上主要交通干道(包括国道、铁路、高速公路、省道)5 km缓冲区,测算得出78.75%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在缓冲区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区位交通条件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3.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密度与经济基础呈正相关 以2018年全国各省人均GDP作为判别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并将各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在地级市人均GDP作为村落经济基础评价指标,结合省级层面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度情况,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密度较高(图7).另外,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三种聚类类型:一是以北京、江浙沪皖交界地带、福建沿海为代表的高高聚类型的集聚村落,该类村落所处地区经济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区域间合作较密切,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二是以西藏、甘肃河东地区、陕西商洛-安康一带为代表的低低聚类型的集聚村落,这类村落所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些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其它区域,这些地区人均经济总产值不太突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相对均匀,未能形成明显的聚类类型.

图7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GDP分布图Fig.7 GDP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在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 全国尺度看,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区域尺度看,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形成了2个辐射范围最大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8个辐射范围较大的高密度单核心区以及若干小核心区;省级尺度看,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不均衡且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上海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度最高,天津、北京次之,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程度较低.

2)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复杂性表现为其分形特征显著且分形结构较复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区间,其系统网格内部及不同网格维数之间的差异性较强,区内分形体系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存在局部围绕某中心集聚的现象,即主要围绕京津冀、江浙沪皖赣闽交接地带以及各省区的行政驻地或区内旅游开发重点区域展开.

3)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受自然环境、文旅资源、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研究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数量递减,空间分布上具有沿河流、海滨分布的趋向.乡村旅游重点村自身旅游资源价值极高,区域文化基底奠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布局吻合.人口因素通过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双方面驱动乡村旅游业布局发展;交通作为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桥梁,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布局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基础呈正相关.

4.2讨论

本文探析了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拓宽了当前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然而,在乡村旅游亟需提质升级的今天,仍需继续探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旨在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调控功能;注重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如将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民宿、农事体验、工艺品等旅游产品,进一步从文旅融合视角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猜你喜欢

重点空间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旅游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