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鸣及听力下降患者的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2020-10-14丁然然刘颖郑剑龙卢兢哲刘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听阈年龄段听力

丁然然 刘颖 郑剑龙 卢兢哲 刘蓬

耳鸣是长期以来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之一,近年来,耳鸣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原因之一可能与现有的认识中存在很多众口一词的误区有关[1]。部分学者以耳鸣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为依据,推断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就是耳鸣的原因[2],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特征理应是相同的。为此,本文收集了634例以耳鸣和/或听力下降为主诉的患者资料,分析耳鸣及听力下降患者的人群分布特征,以期为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提供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17年1 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病房以耳鸣或听力下降为主诉,或纯音测听提示有听力下降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1)耳鸣:感知耳内或头颅鸣响而无相应的声源,且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3]。(2)听力下降:纯音测听结果提示125~8000 Hz中某一频率听阈大于25 dB HL。

1.3 纳入标准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患者;(2)以听力下降为第一主诉的患者或纯音测听检查发现有听力下降的患者;(3)同时以耳鸣及听力下降为第一主诉的患者;(4)年龄18周岁及以上,性别不限;(5)患者愿意配合调查。

1.4 排除标准

(1)耳鸣时间5分钟之内;(2)客观性耳鸣、搏动性耳鸣患者;(3)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必须的听力学检查者;(4)有言语或理解能力障碍、对答不切题、不愿意或不配合的患者。

1.5 资料收集

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记录有无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和症状开始时间。有耳鸣症状患者通过医患交流后填写耳鸣评价量表[4];所有患者使用GSI Audiostar Pro纯音听力计进行常规纯音听阈测试。

1.6 资料分析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输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20.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按资料类型和检验目的分别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年龄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634例,其中,单纯耳鸣患者137例(21.6%),单纯听力下降52例(8.2%),耳鸣合并听力下降者445例(70.2%)。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2.09±13.48岁,见表1。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F=91.85,P=0.00<0.05,提示三组被试的平均年龄有统计学差异。单纯耳鸣组与耳鸣合并听力下降组及单纯听力下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合并听力下降组与单纯听力下降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三组间年龄比较(±s,岁)

表1 三组间年龄比较(±s,岁)

组别 N 平均年龄单纯耳鸣 137 32.66±9.25耳鸣合并听力下降 445 44.53±13.08单纯听力下降 52 46.06±15.22

以不同年龄段分组,统计耳鸣、听力下降的占比,>60岁与51~60岁发生听力下降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05)。听力下降的占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5),耳鸣的占比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28>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发生耳鸣、听力下降情况比较[例(%)]

计算患者500、1000、2000 Hz的平均听阈,统计不同年龄段的耳鸣TEQ评分及平均听阈P=0.00<0.05,不同年龄段平均听阈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41~50岁与51~60岁、51~60岁与>60岁发生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不同年龄段发生耳鸣的严重程度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平均听阈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41~50岁与51~60岁、51~60岁与>60岁发生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组间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耳鸣TEQ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52>0.05),但平均听阈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P=0.00<0.05)。

表3 不同年龄段发生耳鸣的严重程度及听力下降情况比较(±s)

表3 不同年龄段发生耳鸣的严重程度及听力下降情况比较(±s)

年龄 N TEQ得分 平均听阈(dB)≤30岁 145 10.44±3.88 25.55±19.21 31~40岁 166 10.56±4.27 30.93±22.01 41~50岁 144 10.30±4.83 37.81±24.67 51~60岁 111 9.75±4.80 39.23±22.11>60岁 68 9.78±4.88 42.92±19.87

2.2 性别

634例患者中,男性326例(51.41%),女性308例(48.59%),男女比例约为1.05:1,卡方分析,χ2=1.378,P=0.502,三组患者的性别占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三组间性别比较[例(%)]

性别与耳鸣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与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性别与耳鸣TEQ(P=0.75>0.05)得分及平均听阈(P=0.37>0.05)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性别与耳鸣的严重程度情况及听力下降情况比较(±s)

表5 性别与耳鸣的严重程度情况及听力下降情况比较(±s)

性别 例数 TEQ得分 平均听阈(dB)男 326 10.40±4.43 31.81±22.47女 308 10.08±4.54 36.33±22.49

2.3 受教育程度

对634例患者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将初中以下归为基础教育,高中、中专、大专归为中等教育,大学以上归为高等教育。结果显示,接受基础教育202例(31.9%),中等教育247例(39.0%),高等教育185例(29.2%)。单纯耳鸣组接受中高等教育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仅接受基础教育者(P=0.00<0.05);耳鸣合并听力下降患者则相反,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明显低于接受基础教育者(P=0.01<0.05),见表6。基础教育比例分别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比例与高等教育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等教育分别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6 三组间受教育程度分析[例(%)]

2.4 工作性质

对634例患者职业进行分析,根据工作性质将管理者、教师、工程师、文员、公务员、学生等归为脑力劳动者,将工人、农民、技术员、司机、销售员等归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296例(46.7%),体力劳动者338例(53.3%)。其中,单纯耳鸣组脑力劳动者的占比高于体力劳动者(P=0.049<0.05),耳鸣合并听力下降组则体力劳动者的占比高于脑力劳动者(P=0.003<0.05),单纯听力下降组二者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782>0.05),见表7。脑力劳动者占比与体力劳动者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力劳动者占比与体力劳动者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力劳动者占比与体力劳动者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7 三组间职业情况[例(%)]

3 讨论

关于耳鸣机理的假说如听觉中枢可塑性学说[5]、中枢代偿与失代偿学说[6]等认为,听力下降是耳鸣发生的基础,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耳鸣患者理应全部伴有听力下降,而本文收集的634例患者资料中,耳鸣与听力下降合并存在者仅占70.2%,尚有21.6%的患者仅有耳鸣而无听力下降,另有8.2%的患者仅有听力下降而没有耳鸣。既往有文献报道显示,耳鸣患者中,听力正常者占28.2%,合并有听力下降者占71.8%,其中耳鸣与听力下降有关者仅占27.5%[7],表明耳鸣与听力下降并非总是相伴相随的。另一方面,如果听力下降是耳鸣发生的基础,则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特征理应相同,但本文的调查数据并不支持这一推论。

3.1 耳鸣与听力下降患者的年龄分布不同

本研究发现,单纯耳鸣者的平均年龄(32.66岁)较单纯听力下降者(46.06岁)明显降低(P<0.05)。

对于听力下降的年龄分布特点,临床报道基本一致,即听力下降的患病率、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耳鸣的年龄分布特点如何?既往的文献报道结果各不相同,韩琳[8]认为以70岁为界,70岁前耳鸣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7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Sindhusake[9]认为应以65岁为界;Gopinath[10]等报道随着年龄增加,耳鸣发生率明显下降,而Newall等[11]认为耳鸣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无关,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针对群体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耳鸣的发生、严重程度与年龄的增长无明显相关,与刘宸箐[12]等报道一致。徐霞[13]等报道我国6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中听力下降的患病率为59.5%,而同一群体中耳鸣的患病率仅为29.7%[14],意味着老年人中耳鸣的患病率只有听力下降的一半,而并非二者患病率大致相同,这一调查结果与本文观察到的耳鸣者的年龄明显低于听力下降者的结果是吻合的,如果认为听力下降与耳鸣是同一病变的两种表现,两者应总是相伴相随,即耳鸣与听力下降的发病年龄、严重程度应该是一致的,亦不应该出现以某年龄段为界点,发病率有所差异。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年龄分布不同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耳鸣并不依赖于听力下降而存在。

3.2 耳鸣与听力下降患者的性别分布相同

本研究发现耳鸣、听力下降的发生无性别差异,性别对耳鸣、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无明显显著差异,与既往田欢[15]报道耳鸣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当一致。Nondahl等[16]对美国威斯康辛州的耳鸣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女性的危险率比男性高4倍,认为原因是女性患者家庭、精神压力较大。而Meikle MB[17]报道男性耳鸣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推测可能男性更易暴露环境噪音中有关。

3.3 耳鸣与听力下降患者的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不同

本研究中单纯耳鸣者以受过高等教育者为多(占41.6%),工作性质多为脑力劳动者(58.4%),与陈力[17]等研究一致;而单纯听力下降者以受基础教育者为多(占46.2%)。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耳鸣与听力下降分布的人群是不同的。听力下降的原因很清楚,系听觉系统存在器质性病变,年龄越大,听觉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机会越多,故发生听力下降的机会越多;而耳鸣患者较为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这样的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往往较大,这可能是耳鸣的发病原因之一。

综上,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年龄、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分布不同。相较于听力下降者,耳鸣者的平均年龄较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可能面临的压力较大,这可能是耳鸣的发病原因之一。由于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不同,因此耳鸣可能与听力下降的原因并不相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听阈年龄段听力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上海市青浦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