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9:主流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元素嬗变研究

2020-10-14郑茹馨

电影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类型化

郑茹馨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333)

2019年,被称为“国庆三部曲”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掀起了一波主旋律电影的红色旋风,不仅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激发了全民的爱国情怀,更是取得了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这也是11年来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主旋律电影和类型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百度百科中显示,主旋律电影一般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而类型电影则是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具有相似的叙事元素的各种故事片形态。多年以前,这两个不同的电影概念在中国尚不能相融,直到2007年冯小刚导演拍摄《集结号》伊始,才开启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类型化的先河,但是主观性上真正意义地拉开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演变序幕的则是国有制片厂中国中影集团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随后经过11年的发展,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发展的新趋势。故从2009年开始分析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元素嬗变具备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本文所分析的主流主旋律电影的筛选维度有两个标准:一是获得年度高票房,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电影;二是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电影。在这两条标准下,本文筛选了从2009—2019年间年度票房排名前25名以内的国产电影,并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为依据来进行双重筛选,符合两项标准的电影共计23部。本文从常用的划分影片类型的三个元素——场景、情绪、形式来探析这11年间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嬗变,力图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健康发展寻求突破。

2009—2019年主流主旋律电影列表

(续表)

在电影类型划分的三个主要元素中,影片的场景是指影片发生的地点,按照场景划分,电影可分为科幻片、历史片、战争片等;情绪是指全片传达的感情刺激,按照情绪划分,电影可分为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剧情片等;影片也可能在拍摄时使用特定设备或呈现为特定样式,即形式划分,诸如动画片、故事片、纪录片等。在上表中,本文已对主流主旋律电影进行了类型划分。

一、主流主旋律电影的嬗变

分析2009—2019年期间共计23部电影,得到主流主旋律电影的嬗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在场景上逐步摆脱了单一的革命历史题材

2009年之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功颂德为主,单向说教、内容古板、类型单一。

经过了数年的蛰伏之后,2009年中国电影集团作为国有电影制片厂开始转变思路,从《建国大业》开始加入了商业化的类型元素,同年,还上映了《十月围城》《南京!南京!》这两部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在国庆60周年之际,这三部电影的票房一路高开高走。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三部电影虽然已经标志着主旋律电影开始走上类型化,但依旧没有摆脱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广泛采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响,而只是将历史题材按照类型电影的模式——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进行了新的包装。

这一局限一直到了2015年的《战狼》才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从纵向来看,11年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实现了从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历史片向动作片、剧情片甚至科幻片的演变。以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战狼2》为例,这部套着动作片外壳的主旋律电影将叙事的场景设在了非洲,由当代真实发生的“非洲撤侨”事件所改编,在展现了祖国强大实力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跳脱出革命历史人物、能够拉近与观众距离的英雄人物冷锋;从横向来看,中国主旋律电影逐步开始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转化。以《战狼2》为分界线,而2017年之后,开始出现《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这类现实题材的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电影情绪由单一说教向情感刺激多样化转化

2009年以前的电影多为灌输式的情感表达。在传播效果上掩耳盗铃地遵循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被打破的“皮下注射理论”,认为受众毫无抵抗能力,电影蕴含的意识形态就像子弹和注射液一样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但是在经历过好莱坞等国际大片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电影观众不管是从视觉效应、文化理念上都有了不可逆的进步。主旋律电影如果不能抓住观众的需求,只能被继续边缘化,传播效果也会相去甚远。

2009年之后,从全片传达的感情刺激上看,主旋律电影不再是大而空的“宏大叙事”,开始运用不同的情绪元素来进行电影叙事。例如《我不是药神》这部少见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是对真实案件的艺术化处理,关注了高药价这一社会顽疾。由于这一话题关系国计民生,所以电影一经播出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并推动了国内进口药品入医保、降低进口药价格、加快研发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通过七个“小人物”的故事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不同年龄阶段的“小人物”群像能够对观众形成“合家欢”的共鸣,可亲可敬。没有说教,却将爱国的情怀洒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2009年以前的主旋律电影中个人的情感始终是民族大义的陪衬。2009年以后,在这11年的嬗变中,可以看出电影在表达情感上出现了多样化的变革,虽然像《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电影依然是在国家、民族为背景下有限制性地展示个人情感,但是在人物塑造上也开始摒弃扁平化、脸谱化的形象,开始变得更有人情味、更逼真。

(三)电影形式开始多样化,但依旧单一

“电影分为四大类别,包括故事片、非剧情片、动画电影和先锋实验电影。”从形式上看,国产主流主旋律电影虽然在场景、情绪以及视觉制作等诸多因素上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是在影片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的。除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为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采用了3D技术以外,其余均为故事片。

(四)由爆品电影带动下的二次变革

“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系列,票房逐步滑坡,印证了主旋律电影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如果说《建国大业》拉开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商业化的序幕,是主流主旋律电影的第一次变革,那么《战狼》系列电影则引领了主流主旋律电影的第二次变革。

《战狼2》现在仍旧停留在国产电影票房的榜首,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爆品电影。《战狼2》上映时恰逢中美贸易战、中印对峙事件,以及建军90周年官方媒体在极力提倡爱国主义潮流之际,这部电影所折射出来的人们对强国强军的期待,是电影“机缘巧合”成为“爆品”的关键,再加上高品质的制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成就了这部电影。

在《战狼2》的推动下,主旋律电影在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挖掘观众的社会心理。从回顾历史,到凸显现代实力,再到《我不是药神》这类反映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题材,打造爆品主旋律电影需要迎合受众的审美和时代的心理需求,用高品质制作改变“流量营销”的市场法则,才有实力激活不温不火的电影市场。

二、主旋律电影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一)参与主旋律电影制作的主体正在发生变革

参与主旋律电影制作的主体正在发生两个方面的变革:一方面是以中国电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上影集团为代表的国营制片厂和以博纳影业、华谊兄弟、阿里影业为代表的民营影业集团正在加强合作、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则是参与主旋律电影制作的主角正在从国有制片厂向民营制片厂进行转变。

有了商业化制片厂的加入,在目前来说,的确加快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进程,但是到底是类型电影正在向主旋律演变,还是主旋律电影变得越来越类型化?如果是前者,那么从长远来看,是否会使商业化的电影更加单一化?

(二)主旋律电影在表现影片的主题升华程式化

为了通过电影审核或者获得官方媒体的报道,众多商业化的类型电影开始进行有目的性的主旋律化,这造成了很多类型化电影程式化地升华为主旋律电影的现象。

例如2019年的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票房和口碑都为人称道的科幻片,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制作中采用的视觉特效的工业流程和制作方式,带给了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其实在影片中体现出的中国的亲情观念、英雄主义、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已经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本土化融合和意识形态的输出了。但是在片尾上,生硬的主旋律化处理减弱了整部电影的冲击力,颇有狗尾续貂之感。虽然展现出主旋律情感的感召力,但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审美疲劳。

(三)脱离借势营销的主旋律电影是否具备票房竞争力

主旋律电影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利用明星效应、口碑传播等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外,更为重要的则是擅长运用借势营销。主旋律电影上映的时间一向为观众“家国情仇”最浓烈的为国庆档和春节档,但是像《我和我的祖国》之类的电影在抛却70年国庆的社会背景后,是否还能够具备如此强大的票房竞争力?除了横扫国庆档、春节档,主旋律电影应该如何取得突破呢?

三、主旋律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突破口

(一)应避免主旋律电影的泛滥化

近年来,由于电影审核制度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主旋律电影已然成为民营制片厂的避风港。由于主旋律电影具备规避审核风险、一定的排片优势以及获得国家媒体的天然造势等优势,民营制片厂商业化电影的主旋律化趋势较为突出,但是这在繁荣主旋律电影的同时,也为其发展留下了隐患。

商业电影千篇一律过度的主旋律化,或者是程式化的强行升华,将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从长远来看会损伤商业电影的多元化,也将会反过来抑制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商业电影应该“百花齐放”,以多种类型的电影作品来繁荣国产电影,才会对主旋律电影有更健康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理论”下主旋律电影的“去主旋律化”

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主旋律电影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宣传不必过多限制在某一个独立的影片当中。好莱坞的英雄电影如果深究起来,从广义来讲,基本上都是宣传“真善美”的主旋律电影,也就说明了并不一定是要喊口号式地升华到“爱国”“爱家”“爱党”才是主旋律。

美国的《阿甘正传》是一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美国主旋律电影。这部电影没有升华的主题,只有励志的情节,里面充满的讽刺、幽默以及反智慧的桥段,反而成就了其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相对于《阿甘正传》,中国的主流主旋律电影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去主旋律化”将是主旋律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去除“表面上”“形式化”以及“口号式”的生硬符号,而是将这些意识形态更多地采用艺术化的处理、剧情的构设、情感的融入隐蔽性地渗透到电影当中,也是未来主旋律电影的一大困境。

(三)创新内容、高品质制作打造爆款主旋律电影的关键

“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是毛泽东同志对文化艺术作品的要求。

传播学的“把关人”概念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国产电影在经过严格的审查制度之后,从理论上来讲,每部国产电影都是广泛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而在严格的把关制度下戴着镣铐跳舞,创新、高品质制作才是打造爆款主旋律电影的关键。

打造主旋律电影,亟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演员选择、技术手段、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创新固然是所有类型电影受到认可都需要重视的因素,但是创新和高品质的制作却是主旋律电影最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拥有了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规模之后,如何进行内容创新并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电影来满足人们的期待,才是主旋律电影得到市场检验的有力法宝。只有找到观众内心的“燃点”,才能制造电影市场的“爆款”。

结 语

中国的主流主旋律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2019年“国庆三部曲”的票房和口碑都能印证其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开始注意避免主旋律电影的泛滥化。“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去主旋律化”才是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国意识形态输出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要求。同时,练好内功,创新内容、高品质的制作才是打造爆品主旋律电影的关键,才能让其在国内外众多类型的电影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类型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企业形态法定主义与类型化标准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论“凶宅”买卖纠纷的法律适用——基于类型化方法的运用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
论行政管制标准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类型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