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20-10-13吴晓宁
吴晓宁
【摘要】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脑水肿体积(9.21±1.45)ml小于对照组的(12.21±2.24)ml, 脑血肿体积(9.01±1.42)ml小于对照组的(11.25±2.54)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依达拉奉对于急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确切, 可缩小脑水肿和脑血肿, 控制机体炎症和改善神经功能。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出血;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47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出血,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常见致命性疾病。脑出血在50~70岁年龄段较为常见。近年来脑出血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脑出血是脑卒中最具破坏性的亚型, 由非创伤性脑出血引起,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属于神经急症, 住院率为43%~51%, 大部分存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病理分析发现, 急性脑出血自由基损伤的原因是在疾病快速发展过程中脑水肿造成脑血管平面周围组织受压, 血液供应困难。如果伤区出现炎症而不及时治疗, 脑出血部位处于浸润状态, 造成吞噬, 氧自由基不断增加。此时, 脑细胞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将继续加重。严重者会直接导致脑细胞死亡, 威胁生命安全[1]。虽然目前对脑出血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随着对脑出血患者生理功能的认识和影像学的深入发展, 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研究表明, 急性脑出血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伴神经功能障碍。如果康复预后不理想, 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2]。急性脑出血常规治疗包括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防治并发症等, 虽然也有一定疗效, 但疗效仍有提高空间。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 探索了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院科室收治的100例急性腦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22;患病时间最短2 h, 最长12 h, 平均患病时间(6.78±2.51)h;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65.55±11.67)岁;出血量19~57 ml, 平均出血量(34.67±12.67)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9例, 脑叶10例, 丘脑11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9︰21;患病时间最短2 h, 最长13 h, 平均患病时间(6.79±2.55)h;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65.25±11.95)岁;出血量19~55 ml, 平 均出血量(34.24±10.49)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9例, 脑叶10例, 丘脑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有全身性疾病患者, 排除出血性脑梗死且有严重并发症患者, 患有痴呆症和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圴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治疗, 将30 mg依达拉奉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 2次/d。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及脑血肿体积, 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CSS评分, 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1. 4 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为基本治愈;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 51%~90%为显效;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50%为有效;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增加是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及脑血肿体积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脑水肿体积(20.56±2.21)ml与对照组的(20.45±2.8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脑水肿体积(9.21±1.45)ml小于对照组的(12.21±2.24)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18.57±2.25)ml与对照组的(18.89±2.8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9.01±1.42)ml小于对照组的(11.25±2.54)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病, 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症状。急性脑出血多由颅内血管破裂引起, 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一般情况下, 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以脱水减轻脑水肿为主, 从而进一步促进脑血肿的吸收。当然, 除了手术治疗外对于脑出血的缓解和后期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起病快、病情危重的常见病, 其病理因素是由自由基的产生引起。进一步研究发现, 自由基一旦产生, 在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加重脑水肿症状, 损害大脑, 直接影响神经功能, 影响后期生活质量[4]。研究表明,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出血部位及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细胞水肿和血肿占位效应[5]。常规治疗虽有一定效果, 还需要探讨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我国逐渐老龄化, 社会超负荷工作导致脑出血的发生。脑出血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 多数研究表明, 高血压出血性血肿通常在20~30min内形成, 然后血肿部位逐渐形成脑水肿, 最后脑组织坏死逐渐加重。同时也要注意, 脑出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可能是综合因素[6]。毕竟, 单纯血压升高不足以导致脑出血。脑出血会在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发生,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止血药物效果不是很理想, 使用活血药增加血肿局部血流量会加速血肿吸收。如果几种药物联合使用, 可很大程度缓解脑出血症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急性脑出血病情的深入研究, 有学者提出依达拉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依达拉奉能充分提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数量, 进而缩短凝血时间, 降低血压, 扩张外周血管, 同时释放炎症介质, 还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白细胞迁移和结缔组织增生。目前, 临床治疗该病的目的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炎症反应。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 其用药机制是能有效抑制和减少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 迅速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以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依达拉奉可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 减少缺血半暗带形成或梗死的体积, 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此外, 发现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流动力学、胃肠运动和生命体征, 在治疗急性脑出血方面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 依达拉奉对于急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确切, 可缩小脑水肿和脑血肿, 控制机体炎症和改善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昊妍.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24):150-152.
[2] 陈腾荣.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效果观察.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12):1009-1010.
[3] 沈麗丽. 分析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50(32):55-56.
[4] 陈慧敏. 早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22):17.
[5] 杜宏梅.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系统医学, 2019, 4(21):157-159.
[6] 王维凤.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30):253.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