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之风”全景实录

2020-10-13朱琼芬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诏安万宝林果

朱琼芬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诏安县太平公社依靠集体的力量向山发展,开发经营“万宝山”,粮钱一起抓,实现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目标,较大地改变了山区的落后面貌。时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对此予以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人民公社大规模发展山区经济的好经验,应该在全省推广”。自此,“太平模式”迅速在各地复制,八闽大地大兴“太平之风”,一轮又一轮的开山造林(果)热潮方兴未艾,为全省山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和活力。星移斗转,时光荏苒,“太平之风”兴起至今已是一甲子。尽管它在“文革”中蒙受冤屈,在岁月流逝中积染尘灰,但它终究是一块“金字招牌”,过往的殊荣固然令人回味和自豪,而其中蕴藏的内涵仍有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

积极探索趟新路

太平位于诏安县中西部山区,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域几经变化,曾被称为五区、七区、太平区,1958年改称为太平人民公社。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拥有大片的山地资源,而且山坡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备经营林果生产的先天优势。自古以来,当地的农民们有着靠山养山吃山的习惯。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太平山区,广大农民仍摆脱不了手长袖短、不得温饱的窘境,劳力只能外出当挑夫、打短工。每年有近两千名劳力外出靠“肩挑”过生活,无力开山种果树林木,荒山遍野,耕地瘦薄,“家家户户衣食缺,空望肥山无奈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太平人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进而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在兴修水利、扩大生产方面涌现了互助协作、抱团发展的事例,而且一年比一年多起来。1957年,走马塘红星和宝山两个农业社联合建成后坑水库,大片农田得以灌溉受益;大布和走马塘的农业社春耕时欠秧苗70多亩,景坑团结社调剂定额秧苗予以支助,使之当年实现丰收。至1957年,太平区的粮食已经有余,整个山区经济也开始复苏发展,给山区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思温饱,想致富,成了当时山区人的追求与梦想。很多高级社组织了小型耕山队,在近山低山的山坡上开垦种植一些林果作物,也积累了山地种植的经验。例如,新营村群星高级社社员在1956年秋闲时突击一个月,开山700亩,于隔年春天种下了花竹;走马塘社员自发种植柑桔,因品质优良而闻名;白叶村多种植柿子,也成为太平有名的土特产。由于合作社规模受社界、山界所限,各地只能零星小片地开发,所以群众说:“合作社只能吃山沟,还不能吃山顶。”

种种迹象表明:农民群众正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过渡组织形式的探索中获得明显收益,他们向往一种生产规模更大、活动范围更广的生产组织形式的愿望愈加强烈。1958年9月,由33个高级社组成的太平公社在点灯山前宣告成立,使依靠集体力量、大面积高速度地向山发展成为可能。

1958年秋,太平公社分管农业副书记、重点大队的支部书记随同县农林局牵头组织的参观团,前往广东潮阳县和平公社南山果林场参观学习“大地园林化”的经验。参观归来,白叶大队支部书记陈石琴马上组织社员利用冬闲时节,在荒山上开垦柑园50多亩。公社闻讯后及时拨款千元予以支持,社员干劲倍增,在春季开垦了300亩规整的柑桔果园。新营大队党支部沈其曾带领大队干部和老农,对大小27个山头的土质、地势、坡度和各种林果的特点做全面考察和商讨,制订了向山发展的规划。该党支部同时提出“一年辛苦,万年幸福”的行动计划,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动员工作,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荒山变成“万宝山”

太平公社(1959年3月,原太平公社分为太平公社、大布公社、金溪公社,其中新太平公社辖有9个大队、190个生产队、5213户)每人平均拥有土地0.9亩、山地13.2余亩,是一个人多山多田少的地方。公社化以后,党委一班人顺应社员群众的呼声,基本确立了发挥山地多和社员有种植林果经验的优势、大力向山发展的战略构想,可是如何做好山地文章,达到“靠山、养山、吃山”,在当时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办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广东和平公社“大地园林化”的经验做法,完善细化向山发展的思路,1959年春,太平公社党委再次组织各生产大队干部30多人,前往深入考察,而后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林木果树”的原则,提出了“高山远山森林山,低山近山花果山”的规划构想,作出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大规模向山发展、当年实现“四个万”(万亩果、万亩竹、万亩林、万亩油茶)的决策。

公社党委首先组织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在玉坪岭召开现场会以示范推广,正式发出了向山发展的动员令。新营大队党支部率先响应,提出“大干一个月,实现万亩竹”的目标。由于规划超前、发动充分、后勤保障好,干部劲头足,社员主动干,开山的规模和质量一直列于全社的前头。公社又在新营大队召开现场会,典型引路,推波助澜,同时安排粮食1.5万斤和外调300多名劳动力支援白叶和新营这两个大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社员们以极大的鼓舞和肯定。一时间,白叶和新营成为太平公社向山发展的标杆,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赶、队队奋战的局面。其间,在开发五斗楼山时的一场“夫妻竞赛”,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五斗楼山的坡度大、石头多,开垦梯田的难度大、任务重,开山突击队里新婚夫妇沈章球和沈赛花分别被选为男女突击队队长,搞了一场场“竞赛”,赌窍门、拼夜战……队员们凭着这股劲,用了7天就把乱石山变成了靓梯田。至1959年末,全社共新开荒种果林6.3万亩,实现了“四个万”的目标,使果林增加到27.5万亩,占原荒山总面积的91%以上。

在开发荒山的同时,各大队仍坚持“以粮为纲”的方针,实行综合经营。首先在农事安排上,采取农忙务农、农闲攻山,根据粮食和林果的季节妥善安排生产活动。比如,把早季插秧从谷雨提早到清明,解决种竹的矛盾;春耕前抓播造林,春耕后开荒种竹,夏种后大抓育苗,秋收后大开荒山,保证田、山两不误。1959年,太平公社粮食产量同比增产30%,实现水稻亩产千斤。其次在劳力安排上,采用专业经营和全民突击相结合,即组织一批耕山队常年驻山管山,扎营在生产队难以兼顾的地方。再次,在经营方法上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即在林果中实行套种和间种,如在柑橘林中套种地瓜、花生、蔬菜、凤梨等作物,在竹林中套种杉木、凤梨中套种油菜等,其中当年就收地瓜和花生18.45万斤。此外,推行“以山养猪、以猪养田”的立体经营模式。公社从各大队抽调一定的劳动力,建立13个农、林、果、牧综合场,利用山地种植饲料养猪牛和家禽,粪料用来改造低产田保证增产,而林果场的收入用来购买田地用肥、农药、农具等。这种综合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荒山开发当年就获得收益,使得大片荒山变成了“万宝山”。

在开发“万宝山”的进程中,太平公社善于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在全社开展比学赶帮、穷队赶富队运动,把开荒的干劲用到了各个领域,实现了全面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新营大队就是当年太平公社的一面红旗。开荒初期,大队把开山挖出的树头变卖所得3000元的60%作为社员工具修补费,另外40%作为开荒的伙食补贴,消除了社员开荒中的后顾之忧。除了采用公社通用经验外,新营大队特别注意解决组织劳力和实行定额的问题,即在开荒种竹时,事先做好土地、劳力、任务三规划,开展“三定(定地点、定时间、定劳力),三包(包工分、包规格、包验收),三比(比出勤、比进度、比质量)”红旗竞赛活动,广大干部社员热情高涨,较大地提高了开荒效率。在组织全面突击种果阶段,转而充实林果专业队力量,由原来的50人增加到90多人,负责林果园的管理和育苗,使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及时进行除虫灭害、制订护林公约、建立防火制度,做到“种一亩,管一亩”,解决了发展与巩固的问题。截至1959年秋,全大队共有竹林、油茶、果树合计3.9万亩,林果种植占大队山地总面积的85%,建成了万亩林、万亩竹基地,改变了过去“臭头山”的旧面貌,集体年收入达到24.9万元,同比增收32%,其中分配给社员14.7万元,平均每户87元;粮食方面由缺粮队变余粮队,提前超额完成征购任务,取得了粮钱双丰收。

“太平之风”扬八闽

太平公社在完成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年头,就依靠集体力量干出了非凡成绩,改变了山区面貌,他们的作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为了更好地推广太平公社经验,诏安县委组织人员到太平公社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一年治山超百年——记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的英雄事迹》《穷山沟变成聚宝盆——记新营大队苦战一年赶上富队的经过》两篇文章,通报全县,并上报龙溪地委(今漳州市委)和福建省委。后来又撰写了《征服大自然,开发万宝山——诏安县委怎样开发山区的调查报告》,以县委名义向地委、省委报告。

1959年12月5日,福建省各地、县分管农业的书记会议在诏安召开,介绍推广太平公社开发荒山的经验,参观“万宝山”现场。7日,诏安县委在新营大队召开向山发展的千人誓师大会,县委书记王满元作动员报告,要求各社队“学太平、赶太平、超太平,鼓足冲天劲,向山大发展,征服自然界,实现园林化”。翌年开春前后的2个月间,全县掀起了开发荒山、造林种果的高潮。官陂、秀篆、太平公社分别率先在下山、岭山、景坑山搞万人大会战;接着,四都公社开垦梅洲山、桥东公社开发凤山岭、城关公社垦植良峰山、深桥公社进军分水关、西潭公社主攻牛仔岭等,大片荒山披上了绿装。“方圆百里景色新,万亩山野尽绿阴,且看来年丰收季,林果四香满山金”,正是广大群众对开发山区经济取得突出成就的朴实总结和歌颂。

1960年1月,龙溪地委第一书记马兴元带领九县一市的领导来到诏安参观太平公社和秀篆公社林果场、官陂公社林果畜牧综合场、深桥公社万头猪场,听取太平公社党委关于一年实现“四个万”的经验汇报,对诏安县向山发展、多种经营的做法予以肯定。

省委第一书记叶飞认真阅读了龙溪地委和诏安县委的汇报材料,高度重视太平公社的做法。1月下旬,叶飞在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红与专》一、二期发表题为《高举总路线的红旗,迎接伟大的一九六〇年》的文章,在谈到“实现以粮食为主的农业全面跃进,还必须大力开发山区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时指出:“诏安太平公社,提出向‘万宝山’进军的口号,他们实行大兵团作战和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开荒造林种果63000多亩,百分之九十的荒山已被开发经营起来了。这是人民公社大规模发展山区经济的好经验,应该在全省推广。”文章发表后,原本不起眼的太平公社一时名噪八闽。

《福建日报》闻风而动,2月7日头版在“学太平、赶太平,向万宝山进军”通栏红标题下,刊登了《公社带来百业兴,英雄大造万亩林,太平公社荒山变成万宝山》,还配发《社社办林场,开发万宝山》的社论。

2月10日,叶飞亲自来到诏安县太平公社视察“万宝山”。在新营大队楼仔里林果场,他看到了规划整齐的成片翠绿竹林,听了大队关于开发“万宝山”增加收入的汇报后,感到很满意。他指出:“太平等地大规模开发万宝山的意义在于,不仅给开发山区资源指出一个方向,而且给人民树立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敢想敢干、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共产主义风格。这种风格是可贵的,各条战线、各项工作都应该大兴‘太平之风’,来推动我们事业的持续大跃进。”

随着“太平之风”的迅速兴起,各地参观者接踵而至。诏安县委一时间忙碌起来,动员组织一批人员专门做接待工作。那时县里还没有招待所,只得在机关内腾出房子作临时客房,并连夜突击制作床铺、棉被、蚊帐。从2月上旬起,各地前来太平、官陂、秀篆公社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短短半个月共接待了2500多人。

2月19日,中共龙溪地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学习诏安太平公社发展山区经济的领导作风的决定》,要求各县、市大兴“太平之风”。龙溪地区的山区县均大规模向山进军,开山垦荒种林果,发展山区经济;一些沿海县也不示弱,提出向海进军,发展社办经济。2月21日,《福建日报》以4个版面的篇幅,集中突出报道太平公社的经验。头条以《太平公社是全省的方向》为标题,副题是“依靠公社化组织大兵团作战,一年造林种果六万多亩,各地代表二千多人前往‘取经’,太平公社建设山区的革命作风已风扬全省”,再配发《从杨梅岭到万宝山》的社论,号召“全省人民公社都应高高举起太平公社的旗帜,学太平、赶太平、超太平,掀起一个向万宝山进军的热潮,掀起一个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第一版还刊登《是英雄、是好汉,万宝山上比比看——太平公社涌现大批开山英雄》的报道。第四版刊登太平公社党委书记薄遂健《万宝山是公社化的产物》的文章,还有《江山多娇——诏安太平公社见闻》的通讯和《开山英雄》4篇,以及山歌3首、照片2幅。而第二、第三版,分别以《今日的万宝山》和《明日的万宝山》为题,刊登了画家丁仃、苏田合绘的画,并配以诗歌。这种一天4个版面由一个公社包揽的格局,在《福建日报》办报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1965年4月,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左1)在太平公社新营大队楼仔里视察。

一时间,各地以太平公社为榜样,纷纷组织劳力向山发展、造林种果,开发“万宝山”在八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月22日至28日,《福建日报》连续7天的头版都是在《学习太平社,建设万宝山》的通栏标题下,密集报道了全省各地向山发展造林种果的情况。不久,《人民日报》也刊登了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的事迹,将太平公社经验推向全国。4月初,福建人民出版社把开发“万宝山”的经验汇编成《开发万宝山——诏安治山经验》,印刷一万多册在全省发行。紧接着,在全国人大二届二次全会期间,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一心将“太平之风”作为福建的典型之一,在讨论会上作了推介发言。

大兴“太平之风”,使福建在1960年春天掀起一场向山发展、造林种果的热潮。短短2个月,全省发动300多万人上山,开荒修梯田400多万亩,造林面积1700多万亩。

综合经营硕果丰

60年代初,各级政府开始执行中央“八字”调整方针,把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到狠抓粮食生产上,向山发展问题被搁置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公社并没有放弃或放松,而是进一步加强了对“万宝山”的经营,提出“开山要有打虎劲,管山要有绣花工”的口号,要求各大队必须把山林果树管好。他们沿用农忙耕田、农闲治山、全民突击与专业队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既做到“以粮为纲”,又不放松“多种经营”,还注重“以短养长”,在林果地上套种番薯、花生、豆类、瓜类,在已开垦的山地上种植“山稻”。困难时期,太平公社在山地上收获了数十万斤粮食、油料和其他作物,以后收成都年年增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始终重视搞好“万宝山”的水土保持,是太平公社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开发荒山时,他们根据山形、坡度来决定修造梯田台面的宽窄和高低,防止水土流失。如走马塘等大队在果园四周用碎石砌坎,筑成石梯壁,经常整固;白叶等大队每年都用茅草垫在园坎边填泥压实,使果园水土不受冲刷。此外,在果园坎边套种凤梨、金针等,对于保持水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诏安县委对太平公社持续经营“万宝山”的做法给予大力支持,每年坚持组织干部做实地调研,使太平公社林果种植经营的势头保持下来,并逐年稳步提高。1964年1月26日,《福建日报》第二版刊登了诏安县委第一书记罗全贵《把荒山变林地果园粮库油仓》的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太平公社等在经营管理“万宝山”4年来的成绩和经验,也展现了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

付出就有回报,成效在实践后得到验证。据统计,至1964年,太平公社的山利年收入(包括林果产品加工)达82万元,其中开发收益直接反哺于农业生产的资金达52万多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7万担,跃升为全县上游公社;全社总收入233万元(每户平均450元左右)。集体收入的增加使家业积厚,社员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新营大队花钱建设一个75千瓦的水电站,让社员装上了电灯,陆续改造了土蔗寮、碾米机,用电力替代了人力、牧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全社建成了3个水电站、发电量102千瓦,有5个大队800多户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碾米不用手”的理想。

坚持开发“万宝山”还为国家提供了许多工业原料、建筑材料和出口物资,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1964年,太平公社向国家交售粮食4.8万多担,卖给国家和供应市场竹子3.2万担、果品2.25万担,并超额完成全年16万多元的税收任务。

1964年春,省委在全省农业先进代表大会上提出要重兴“太平之风”。6月27日,《福建日报》二版刊登太平公社党委《坚持开发万宝山,林果遍地五业兴》的文章,详列了开发“万宝山”的丰硕成果。同年秋,诏安县委书记罗全贵带领数百名干部到南安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也着力推广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的经验。1965年初,南安县组织多批基层干部来太平参观,一时间,太平又热闹起来。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展开之初,叶飞认为太平是福建省学大寨的一个典型,遂于1965年4月间携福清县音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德顺,再次来到太平公社视察。阔别五载,叶飞望着枝繁叶茂的竹林,兴致高昂,赞不绝口,还在新营楼仔里召开了小型座谈会。他郑重地指示在场的各级领导:向山发展方面,音西乃至全省都应该向太平学习,解决钱袋子的问题,提出全省要“走音西之路,兴太平之风”。

诏安县委第一时间予以响应,于4月下旬先后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和有公社干部、大队支部书记、贫下中农代表及县工作组组长共700多人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叶飞视察诏安的指示精神和龙溪地委“四学一树”(学毛选、学大寨、学音西、学太平,树榜山风格)的指示,动员部署进一步大兴“太平之风”;同时在农田建设、粮食生产上,太平公社也派人到音西去参观学习,推行音西经验,提出既要紧抓“万宝山”不放松,又要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四改”(农田改水田、农地改田地、低产改高产及两季改三季)运动。

在省委的号召下,1965年,八闽大地持续开展“学大寨、学音西、学太平”运动。这一年秋,省委和省政府筹建全省农业学大寨展览馆,太平馆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新营大队楼仔里林果场连绵成片繁茂的竹林用6张底片连接放大,挂于整面墙壁上,气势恢宏。十分遗憾,这个展馆刚刚建成,“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并没有正式对外展示。

拨乱反正现生机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营大队支部书记受到造反派的批斗;发展起来的林果经济大多失管甚至荒废,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清除了极左路线的干扰,“太平之风”在春光沐浴下再振雄风。1978年5月24日,《福建日报》发表省、地、县委联合调查组撰写的《“太平之风”是社会主义之风》,指出:“‘太平之风’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显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闯社会主义大业。”同年6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三级联合调查组对“太平之风”恢复名誉的决定,为因“太平之风”受迫害的干部平反,给新营大队平反。

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省委根据省情,实施“大念山海经”的发展战略,鼓励各地发挥山海优势,放开搞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85年春,太平乡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自身山地优势,再度掀起开发“万宝山”高潮,先后建成青梅、柿子、橄榄、龙眼、荔枝、香蕉和八仙茶等基地,兴建村级水果市场14个。县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大兴“太平之风”,使全县涌现了大种水果热潮。至1988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1.64万亩,总产量 1.76万吨,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大念山海经”惠泽民众,广大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人均纯收入比1985年增长83.33%。

“太平之风”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60年。当年太平公社开发山区经济、巩固壮大社有经济的做法,符合本地的实际需要,方向正确,收效显著。尤其珍贵的是它所代表的时代风格,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诏安万宝林果
诏安慢生活
平山县主要林果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治
来一碗“猫仔粥”
“万宝之争”及其思考
愿世界更美好
台湾同胞的诏安乡愁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荣膺2016年第二十五届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开展双创行动 壮大林果产业
革命火种——纪念中共诏安支部成立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