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的高三“帕金森氏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0-10-13张震南王鹏飞刘斯璐迟向向王姣姣
张震南 王鹏飞 温 娟 刘斯璐 迟向向 王姣姣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 北京 102209)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1]。科学思维是卓越的思维习惯,是生物学课程可以实现,也应该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之一[2]。
北京卷考试说明也明确指出:命题以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考生终生学习为总体目标,并自2018年起提出了“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2 项高阶能力要求[3]。因此,应将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学生往往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时缺乏整体全面的思路,缺乏从“对照设置”“自变量控制”“因变量检测”等各个角度全面考虑的习惯和方法。本节课创设“帕金森氏症”情境,由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解读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评价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及相关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渗透和落实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 教学目标
1)通过构建帕金森病致病机理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分析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并设计出控制自变量、检测因变量的实验方案;通过依据实验设计原则对实验方案作出改进,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3)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形式展现的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及相关机制,训练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思维)
4)通过对帕金森氏症的了解和关注,并尝试探究与解决相关科学问题,且通过探究发现了“中药——人参”对这一疾病治疗的可能机制,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
2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如图1。
图1 本节课教学流程图
2.1 创设情境,导入本节话题 以“世界帕金森日公益短片”导入,并给出帕金森病发病率的相关数据:“1990—2015年间,帕金森病发病率及死亡人数增加了1 倍以上。截至2015年,全球有620 万人患病,并有11.7 万人死于帕金森病[4]。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占全球一半,65 岁以上发病率为1.7%,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研究者预测,2040年全球患者总数将翻倍,达到1 420 万人[5]。”
通过短片和资料,引起学生对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关注,引入帕金森病这一研究话题。
2.2 环节1: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初探
学生活动1:以文字信息(资料1)呈现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由学生根据文字信息,完成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图(图2)。
图2 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图
资料: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系统。它的症状通常随时间缓慢出现,早期最明显的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也可能有认知和行为问题。主要致病机理为: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α-突触核蛋白异常折叠,异常的蛋白沉积形成“路易小体”,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甚至大量死亡。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合成并释放多巴胺。异常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可在Parkin基因和U基因的作用下降解,而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伴随着Parkin和U基因突变。此外,年龄因素、环境毒素、基因突变等可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或多巴胺代谢异常产生的活性氧(例如,含氧自由基),会造成细胞的氧化损伤,进而促进Tau 磷酸化,从而导致“路易小体”的形成[6-7]。
教师用PPT 展示相关突触结构(图3)。
图3 突触结构[8]
小结与提问:①通过对致病机理的分析,发现导致帕金森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何种致病因素,最后都指向了什么结果? ②从功能上说,多巴胺是一类什么物质? 正常情况下其储存于哪一种结构中?③神经递质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多巴胺最终被运回哪一结构中? 哪些运载体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 ④若单胺运载体被抑制,有何后果?(预期答案:细胞质内多巴胺浓度升高)
多巴胺作为脑内正常的神经递质,大部分在突触小泡中储存。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例如,当单胺运载体被抑制后,细胞质内或胞外(即突触小泡外)多巴胺浓度异常升高可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9]。
学生通过阅读帕金森病致病机理的资料,补充和完善致病机理图,训练了解读、转换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落实了对基于生物学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的科学思维训练;通过对致病机理的分析,学生了解到由于神经元内部结构异常导致其功能异常,从而致其患病,体会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通过最后的“小结与提问”,过渡到环节2: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胞外过多的多巴胺会造成神经元死亡”。
2.3 环节2:设计实验验证“胞外过多的多巴胺会造成神经元死亡”
学生活动2(分组进行):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实验材料、试剂和检测指标,完成实验设计(表1):a.正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b.6-OHDA(已知的神经毒剂,使细胞凋亡);c.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多巴胺;e.动物细胞培养基;f.生理盐水;g.生存率;h.caspase-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基因的数量;i.caspase-3转录的mRNA 量。
表1 实验方案设计表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代表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并请其他小组发表观点。通过表达与交流,明确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设计控制自变量、检测因变量、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实验方案。此外,学生提出,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还可选择“aeb”作为另一组,从而引出关于阳性对照的讨论与介绍。通过选择检测指标,再次明确了“基因数量”与“基因表达量”的区别。
学生活动3:给出实验结果相关图表(图4),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下列问题:①根据上述图表信息,请描述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②β-Actin是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它在各细胞中的表达相对恒定。在结果分析时,以各组细胞caspase-3基因转录量和β-Actin基因转录量的比值反映caspase-3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可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原因是什么?
图4 实验结果展示[9]
小结与讨论:本实验证实了胞外过多的多巴胺会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对应致病机理图中的路径:多巴胺代谢异常→活性氧→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针对这一致病机理,请学生提出可能的治疗思路。给出传统中药——人参的相关介绍:人参皂苷Rg1 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作用。学生经讨论提出进一步的探究问题:探究人参皂苷Rg1 的治疗机理。
通过根据实验目的及给定材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明确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相关图表,描述实验结果及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
2.4 环节3:探究人参皂苷Rg1 的治疗机理
学生活动4(分组进行):以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请评价、改正以下实验设计,并完善检测指标(表2)。
表2 实验方案设计表
学生展示作品,由学生代表评价实验方案,并阐述观点:该实验方案存在2 处错误:①人参皂苷Rg1 治疗组应先建立患病动物模型,再进行治疗,因此,步骤1 应改为“注射1 mL 溶于生理盐水的MPTP”,且原实验方案违反了“单一变量”原则;②还需设置一组健康鼠作为对照组。参考环节2 中的实验,学生可自行设计检测指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设计检测指标。
学生活动5:根据给出的实验结果相关图表(表3、图5),分析人参皂苷Rg1 的作用机制,并写在学案上。
表3 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比较[10]
图5 实 验 结 果 展 示[10-11]
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人参皂苷Rg1 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人参皂苷Rg1 通过减少caspase-3基因转录量、增加Nrg基因转录量,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
训练学生从设置对照、控制自变量、选择检测指标等角度评价并完善研究方案,培养其思辨能力,并在区分结果、结论的基础上,体会“机制描述”的方法。
2.5 总结提升 基于本节课涉及的研究内容,请学生尝试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教师简介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与常规治疗手段,西药治疗往往出现副作用,而中药治疗给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症”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课程的3个环节从该疾病的致病机理出发,到对致病机理进行实验验证,再到依据机理探究治疗方式,层层深入、逻辑清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本节课选取了真实的科研素材,展示了真实科研成果。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明确了面对复杂情境和问题时进行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培养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实施上,由教师引出问题、给定信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自主“驱动力”,易于提高课堂效率。依托小组合作,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解决问题,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过程。
此外,本节课通过对帕金森氏症的了解和关注,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帕金森病患者,并运用所学知识,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相关科学问题,且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了中药治疗此病的新思路,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