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路径与评价:教师教学技能研究综述

2020-10-12吕瑛王发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师素质策略

吕瑛 王发成

摘 要:目前,社会和国家强烈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改革创新、善于综合育人且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其中,教学技能实践与应用是提升教师核心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挖掘符合“互联网+教育”时代特征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策略、途径,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策略 路径 评价 教学技能 教师素质

“互联网+教育”时代,社会和国家强烈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改革创新、善于综合育人且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其中,教學技能实践与应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访谈、问卷、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教学技能的培训策略、途径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一、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策略与路径

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要求重新解读教学技能的知识范畴,促使教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其内涵和本质;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重新规划培训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征,要求教师有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不断强化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地将最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生成为“智慧”,这是锻造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石。教学技能属于知识范畴,具有实践性、个体性、默会性等本质属性,需要通过学习将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相融合。教学技能是人的社会实践经验转化而来的,需要经过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形成技巧。这就说明个体知识和默会知识是教学技能的两个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和积累“四部曲”,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自省,并及时调整个人发展的维度。一是,要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随时调整教育行走方式,达到能力均衡发展的目的。二是,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之外,养成主动思考教学活动的意识,深入钻研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三是,从教学观念和思维高度,拓宽自己的教学能力维度和思维模式,全方位地认识教学,多角度地参与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做到技能认知与实践操作水平的双重提升。

2.开展创意说课活动

叶立军等认为“说课”作为一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内容,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倡创意说课,将其作为教研活动的新模式。教师应立足于“学为中心”的理念,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创意说课”流程,彰显时代特征。创意说课要采用多种模式和方法,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并形成一种灵活的、多元化的教学研究体系[1]。创意说课能够共享集体智慧,在有效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同时,可以快速提高教师个体的教学技能。刘玮提出:“根据不同技能训练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多形式培训。例如展示技能可以通过讲座、现场辅导、竞赛等形式进行,发展技能与研究技能可以通过慕课形式进行[2]。”还有研究提出举办“教师说课程竞赛”,组织名师和骨干教师解说课程理念、结构、内容、资源开发、学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旨在引领教师做课程的研究者和评价者,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逻辑结构,参悟课程的设计意图、实施和评价建议,使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更能适应学生实际。

3.提倡微格教研方式

微格教研是指将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微划分,并针对各环节进行有控制意识和条件限制的研讨活动。这是一个便于操作和调控的实践系统,是借助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某个具体且“微小”问题的“短时”研究过程。旨在快速有效的提升教师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温佳惠等基于教育智能化、精准化和可视化特点,建议利用视频剪辑技术,将完整的课堂教学影像拆分为一个个教学片段,将技能训练微型化、常态化[3]。这种方式应用性和实效性较强,并具有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即时化等特点。微格教研过程具有训练目标明确、用时较短、反馈及时、评价全面、角色多元和示范高效等特点,其中“示范”和“评价”是两个核心环节。微格教研的价值体现在“小”,意义体现在“准”,应用体现在“活”。因此,我们提倡通过微格教研方式,构建教师“微互动”机制,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校的教学、教研和培训工作相互促进,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师培养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4.组织教学技能赛事

教师素质或教学技能赛事(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说课”“讲课”等展评活动),从备赛训练到参赛实战效果看,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罗俊明通过长期跟踪、访谈和观察,发现教学技能大赛能促使参赛者和指导团队产生五方面的转变:一是在专业发展理念方面,从“教书匠”角色的认同中跳脱出来,潜心学习教学和教科研理论,使自己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去发展;二是在专业“诊断”与“调理”方面,通过一次次的听课、分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暴露自身短板来促进专业提升;三是在教学关注维度方面,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元思维转变为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等多元思维,使课堂呈现方式更加丰满和有序;四是在学科知识方面,更加注重文本解读,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五是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比较、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接受基础思维阶段[4]。因此,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定期组织各类赛事,通过上下联动,专业协同,共同推进“练、赛、讲、评”“四位一体化”的教师技能竞赛,并不断改进、完善、优化比赛程序和方式,让竞赛展现出教师真实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个性风格。还要注重制定措施后继跟进,并提供多种展示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5.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王诺斯等对教师职业角色、数量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首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集相关数据,利用EpiData和SPSS22.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归纳出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其次,从教学动机、技能和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问题,并指出制度创新、组织保障、激励机制等,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推手[5]。马亚丽等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策略[6]。马施余等认为,教师教学技能的訓练与培养,只有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上进行更新和完善,从教育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从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上进行拓展和丰富,才能促使教师学以致用,进而满足教育发展的诉求[7]。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培养机制,改革教师教学技能的考查方式,并实施多元评价,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技能训练。教师在研习某种单项技能过程中,要与已经实践过的教学技能相融合,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只有循环往复,不断练习和修正错误,才能优化组合并形成较完美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另外,还有人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协同作用下的递进式训练模式等建议,均对普通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实践证明,无论何种培训方式,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基于教师的内在需求,基于教师的鲜活经验,基于教师的实践反思,一般要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再到自觉钻研的发展路径。因此,在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要采取对应行动并做出即时反应,以求得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促使教师在教育生活世界中,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生长力。

二、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杜建林指出:“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是评价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要求,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技能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反馈和研究功能[8]。”因此,建立能够促进教师职业技能持续改进的评价与反馈闭环互动长效机制,重构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范和提升教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金娣等从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中选取学校政策、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校外教学技能培训、校本培训、同伴合作和教学技能评价等6个观察变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主观评价的影响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对教学技能主观评价有显著的直接效果,与外部变量和其他中介变量相比,其效应值居首位。同伴合作是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9]。”盈芳提出“制定团队合作评估标准,包括合作、支持、诚信、可靠、耐心、友善、认真、负责、热情、宽容、分享等方面[10]。”要求教师意识到支持与合作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技巧。金业文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等设计出“卓越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11]。从应用效果看,该评价体系为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测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科学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总之,伴随着科技和教育的进步,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考评,利用数字化校园等资源,建立畅通的教师合作交流、辨析研讨的平台;从教师层面,应强化自主学习与自我训练的意识,提升内在驱动力,探求适合自己的技能提升路径和方式。通过教学技能的再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叶立军,高敏,王红权.创意说课:数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9;

[2]刘玮.利用“慕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9.04;

[3]温佳惠.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9.08;

[4]罗俊明.短期强化还是长期影响:教学技能大赛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5期;

[5]王诺斯,彭绪梅,徐晗.高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07;

[6]马亚丽,肖海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提升策略[J],绿色科技,2019.08;

[7]马施余,黄斌.以教师教学技能为导向的师范生培养专业素质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5;

[8]杜建林,袁东华,罗家顺.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高教学刊,2019.19;

[9]金娣.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主观评价的影响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03;

[10]盈芳.教练型教师的教学技能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06;

[11]金业文.“卓越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02;

[12][美]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沙伦·费曼,尼姆赛尔D·约翰·麦金太尔主编,范国睿译.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8。

作者简介

吕瑛(1969—),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学士,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评估。

猜你喜欢

教学技能教师素质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